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金光明經感應記/明受汰法師




金光明經感應記

  鹽官安國寺比丘(受汰)重輯

 

光明一經。大藏具存三譯。惟此北涼所翻。文成四卷者。其感應若桴鼓焉。余自崇禎辛未冬日。既集科注。以疏解經王矣。茲癸酉夏。復念義理淵玄。解入匪易。倘其 就一事。而即能使人。怖果修因。遷善改惡。則亦惟感應之說。為得其要已。於是即見聞所及。聊錄數則。附之卷末。竝垂流布云。

 

敵國交歡

漢 沙門摩騰。中天竺國人也。美丰儀。解大小乘經。常以游化為任。往天竺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會敵國侵境。騰曰。經云能說此法。為地神所護。使所居安樂。今鋒鏑方始。曾是為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勸。遂至二國交歡。繇是顯譽。豈非金光明經之力與。

 

江魚化雀

隋 天台智者大師。居台州修禪寺。開皇中。率勵徒眾。貨衣資什物。就土民孔玄達等。贖[-+(/(@))](這個難字,讀音是「戶」,字意是「取魚器」)梁為放生池。一時感化。至捨魚梁五十五所。甞於其上講金光明經。忍一日法堂前。見黃雀無數。翔集半日。悲鳴而去。大師見之曰。乃江魚化為黃雀。來謝吾恩耳。

 

金人入夢

隋 釋彥琮。趙郡柏人。李氏子。開皇年間。駕東巡。詔扈從。時煬帝在晉邸。出總河北。旋途并部上謁。講金光明經。秦王俊鎮太原居其宅。一夕夢人身金色。長三丈餘。授玻瓈酒碗。曰可飲爾。辭以律。遮不敢。至是見王所事像如之。

 

燈焰自續

隋僧 法純。姓祝氏。扶風始平人也。住大興善寺日講金光明經。嘗歎曰。身命無常。何可愛保。檀供難消。吾其行金光明懺法乎。更四十五年不廢。除飲食便利。不出 道場。遂感燈無油而光燄相續者七晝夜。或聞道場中。有演說教授聲。就視之則寂然。忽一日閉室靜坐。弟子惠進。見白衣童子。手捧金光明經。侍立純右。問曰。 此是何人。答曰。第六天頻來召我。我以著樂。妨於修道。終不許也。若無佛法處。我則願生以化迷類。久之雙鴿集於衣桁。注目視純。都無懼色。春秋八十五。無 疾端坐念佛而終。火化獲舍利無筭。

 

至心泉涌

唐 釋空藏。住京師會昌寺。誦金光明經三百餘卷。說化為業。遊涼川原。有緣斯赴。又往藍田負兒山誦經。賷麫六斗。擬為月料。乃經三年。日噉二升。猶未能盡。又 感神鼎不知自何而來。又至玉泉寺以為終焉之地。時經亢旱泉竭。合寺眾僧將散。藏乃至心祈請。泉即應時涌溢。道俗動色。驚歎不已。

 

詔講太極

唐僧 智聚。俗朱姓。出家蘇州虎山寺。至德二年。詔於太極殿。講金光明經。天子躬御法筵。臣僚咸集。於時雲興瓶瀉。莫不歆艶。

 

黃雀翔集

唐 釋文舉。婺州東陽人。張氏子。溫粹而玉。動靜以時。視聽之官有守。言行尤謹。此固律範之出於自然者。嘗誦金光明經。兼通法華金光明義疏。化王天台。至登講 訓。儔侶日填。詔為國清寺主。初智者大師。嘗立金光明道場。每年九月。集四眾熏修懺法。期滿七七。當時檀施雲臻。供養豐厚。自大師之沒。世亦變更。道場寖 以寂莫。至是幾絕。舉乃罄己衣資。重建金光明道場。檀施四遠復集。感黃雀翱翔而來。眾皆歎異。舉曰。金光明力也。後知事僧清蘊。謀之於舉。置莊田十二頃。 以給金光明會飲食之費。

 

無疾示終

唐 釋廣修。東陽留氏子。居禪林寺。日誦金光明經。每歲建金光明懺法七七日。後台州刺史韋珩。迎講金光明經大義。壽七十三。無疾而終。葬於金地道場。門人良汶。發而茶毗之。獲舍利千餘顆。

 

天神擁衛

唐 釋玄策。會稽魯氏子。幼隨父賈至天台。見鄉里為誦金光明經會盛甚。蓋隋智者大師所創始也。其法於每歲九月。合遠近僧俗之眾。無慮千萬人。而策心獨偉之。遂依禪林寺僧廣智師出家。日誦金光明經一部。修禮懺法。始終不倦。感天神常來聽法。現形擁衛。四遠檀那。愈加信向。

 

大雨如注

唐 釋從禮。襄陽人。居台州平田精舍。慎重莊默。喜怒不形於色。平居必虔誠持戒。梁乾化年中夏旱。知事僧以園蔬枯悴。請禮祈禱。遂誦金光明經。未畢而大雨如 注。三日乃止。四境霑足。時武肅王錢氏聞之。召入府建金光明懺法道場。所得施利隨散。寒暑惟一衲。日惟一食。常坐不臥。世壽七十九。無疾端坐念佛而逝。火 化收舍利無筭。

 

浮舟放生

宋 釋義寂。溫州永嘉人。姓胡氏。太平興國年間。居台州黃巖縣海門靈石寺。昔智者冬居道場也。眾請寂乘舟泛海。講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品放生。以為常法。寺為一新。上聞之。詔遣高品衛紹欽等入山。重建壽昌寺。為所在官僚。請法受戒。壽六十九。無疾垂誡曯後事。奄爾而化。

 

白光自出

宋 僧晤恩。姑蘇常熟人也。俗姓路。母張氏。夢僧入其室而娠。孩童時。見僧必迎拜。年十三時。聞誦阿彌陀經。有所感悟。因求出家。漢開運間。依錢塘慈光院志因 師。受天台三觀六即之說。窮覈法華金光明等義。日誦法華金光明經各一部。雍熙三年八月朔中夜。覩白光自出。明滅不恒。謂其徒曰。吾報盡矣。自是專念阿彌陀 佛不輟。忽夢祖師灌頂。執金罏焚香。三繞其室。曰吾來迎汝。及覺猶聞香氣馥郁。面西端坐而化。茶毗獲舍利無數。

 

天王聽法

宋 釋岑闍黎。姓楊。臨原人也。戒行端謹。布衣乞食。於繖蓋寺西山泉側。造誦經室。誦金光明經三千餘部。每誦經時。感得四天王來。擁護聽法。凡施飯食。鼠雀馴伏。競來食噉。竝無畏懼。

 

口齒不灰

宋 釋惟渥。錢塘人也。姓金氏。幼年離俗。即預法流。立志深靜。杜門謝事。平生誦金光明經五千餘部。念佛不輟。所有善因。莊嚴淨土。臨終坐亡。火化口齒不灰。

 

莊嚴淨土

宋 釋若觀。湖州烏程縣烏鎮人也。俗姓錢氏。居嘉會院。立行卓爾。四方欽之。嘗結緇素輩。修行淨業。其勸化牓云。某伏念生死無際。輪迴不息。唯安養之歸。則無退轉。日誦金光明經一部。始終不倦。繫念阿彌陀佛。晝夜不輟。誓與法界眾生。莊嚴淨土。臨終趺坐。茶毗獲舍利無數。

 

乘力遷職

晉 陳堯咨。泊舟三山磯。有老叟曰。來日午有大風起。舟行必覆。宜避之。來日天晴。萬里無片雲。舟人請解纜。公曰。更待。同行舟一時離岸。公托以事。日午天色 恬然。俄黑雲起於天末。大風暴至。折木飛沙。怒濤若山。同行舟多沉溺公驚歎。又見前叟曰。某實非人。乃沿江之遊奕將也。以公他日當位宰相。面當奉告。公 曰。何以報德。叟曰。吾不求報。貴人所至。龍神禮當衛護。願得金光明經一部。某乘其力。薄有遷職。公許之。至京以金光明經三部。遣人詣三山磯投之。夢前叟 曰。本祇祈一。公賜以三。今連陞數秩。再拜而去。

 

伏法特原

隋 計詡。任台州郡守。開皇年中。甞請智者大師。於江上講金光明經流水品。漁者聞法。皆好生惡殺。不復業漁。詡後還都。坐罪下獄。臨當伏法。詡遙祈大師伸一救護。乃夜夢羣魚吐沫相濡。明旦降勑。特原詡罪。

 

集僧轉誦

唐 孔恪。為遂州總管府記室參軍。武德年中。暴病卒。一日而甦。自說被二人引至一官府。官問曰。何故殺牛兩頭。恪云。不殺。官曰。汝教弟殺牛。何謂不殺。因呼 恪弟。弟死已數年矣。既至。形容枯槁。官語之曰。已追汝兄至矣。初殺牛時。誰之意也。弟曰。牛實某所殺。兄不與焉。官曰。汝雖殺牛。罪歸造意。汝欲代兄受 罪。固是善事。然冥司與陽間不同。凡有罪者。雖父子不容相代。況弟兄乎。恪曰。彼時殺牛。實某宴客。故使弟殺之。官語弟曰。汝便無罪。放汝受生。言訖。弟 忽不見。官又問恪云。何復殺兩鴨。恪曰。前任縣令殺鴨供官客耳。豈恪罪也。官曰。官客自有供。無鴨。汝何以鴨供之。將以要譽。非罪而何。又問何故復殺雞卵 六枚。恪曰。平生不食雞卵。唯憶幼年九歲時寒食日。母與雞卵六枚。因煑食之。官曰。今欲推罪於母乎。恪曰。不敢。但說其因耳。此是恪殺之也。官曰。汝殺他 命。當自受之。官遂命主司。取恪善惡籍來觀之。既而謂恪曰。人生於世。所作罪福。冥司悉皆錄之。如福多罪少。先令受福。如罪多福少。先令受罪。今汝殺生之 罪如此。汝一生善行。略不見有。福少惡多。宜即受罪。恪甚恐懼。無以應對。時有鬼卒數十。竝在階下。將欲執恪而去。官顧主司曰。更考此人壽命當盡否。主司 取籍視之。對曰。尚有七月壽命未盡。官曰。壽命盡日。罪報尚在。宜且放還。語恪曰。我更放汝歸七月。可勤修福。因遣卒送出復蘇。恪乃大集僧眾。轉誦金光明 經。修崇功德。精勤懺悔。至七月。與眾辭訣。俄而命終。

 

課經脫罪

宋 紹興年間。淮陰民家喪其女。經寒食節。欲作佛事薦悼而無財。其母截髮賣得錢六百。出街請僧。忽遇五僧過門。迎接作禮。告其故。皆推避。良久。一僧始留。曰 適不擕經行。能自假借否。其母訪諸隣。得金光明經以授僧。方展卷。母涕淚雨傾。僧惻然有感。曰吾當就市澡浴。為汝盡誠看誦。經畢。具疏如法回向。受嚫而 去。遇四僧於市。索其所得錢。邀往買酒。已就座。未及舉杯。忽聞牕外有女聲叫號。曰轉經僧莫吃酒。我是看經家亡女也。淪滯冥途日久。今蒙師課經功德。方得脫罪超生。師若飲酒破齋。令我依前沉墜。言已不見。僧慚而罷。其後五僧謹持齋戒。念佛看經。皆證極樂。

 

賣莊造經

宋 鄧成。豫章人也。年二十餘。忽暴死。經三日蘇曰。使者領至判官。判官即成之表丈刺史公黃麟也。見成悲喜。具問家事。成語丈人曰。悉皆無恙。成因哀求。麟 曰。我亦欲得汝歸。傳語於我諸弟。遂入白王。既出。曰已論放汝。言訖。王出召成。問曰。汝在生作何罪業。至有爾許冤對。然筭猶未盡。當得復還。無宜更作地 獄業也。尋有畜生數十頭來噬成。王謂曰。鄧成已殺爾。爾復殺鄧成。無益之事。我今放成回。令為汝作功德。皆使汝託生人間。不亦善乎。悉云不要功德。但欲殺 鄧成耳。王曰。如此於汝何益。殺鄧成。汝亦不離畜生之身。曷若受功德。即改為人身也。諸畜多有去者。唯一驢頻來誻成。一狗囓其衣不肯去。成曰。為汝造金光 明經四卷。驢狗遂去。王遣原追成吏送之出。見麟。鱗謂成曰。至喜莫過重生。汝今得還。深足忻慶。吾雖為判官。然日日恒受罪。汝且住此。少當見之。俄一牛頭 卒持火來。從麟頂上然至足。麟遂成灰。俄一卒持水噴之復生。悲涕良久謂成曰。吾之受罪如是。不可忍也。汝歸可傳語我諸弟。努力為造金光明經四卷。作諸功 德。令我得離此苦。然非吾本物。雖為功德。終不得之。吾先將官料。置得一莊所。今可貨此造佛經。即當得脫。或恐諸弟恍惚不信。汝可持我玉簪。還以示之。因 拔頭上簪與成。麟前有一大水坑。令成合眼。推入坑中即活。其父富於財。喜其子重生。數日之內。為造金光明經。作諸功德。成既愈。遂往黃氏家。為說麟所託。 言造經事。以玉簪還之。黃氏識簪。舉家悲泣數日。乃賣莊宅。為造金光明經。

 

臨流建講

宋 越州諸暨縣令潘華。敬奉三寶。勤誦佛經。謹依天台智者教法。每請僧臨于江湖上。講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品。仍禁約不許諸人於江湖內捕魚。是年奉詔還京。夜夢江湖內魚化為人形者數萬。號泣拜謝。皆云相公去矣。吾眾不免死矣。華異之。乃作夢魚記。以囑後來宰邑者。

 

冤家自釋

宋 張居道。滄州景城縣人。任溫州治中。未蒞職日。因嫁女。恣意屠宰猪羊禽獸之類。未滿一旬。忽得重病而死。唯心尚暖。經三日復活云。初見四人來一人持棒。一 人執索。一人持袋。一人著青。騎馬戴帽。至門下馬。懷中取文書一紙示居道。乃是猪羊等同詞共訟居道。其詞曰。猪等雖前身積罪。合受畜生之身。配在世間。年 限未滿。遂被居道枉將屠殺。更歸畜生。再遭刀杌。有騎馬者。即令從人縛居道去。直行一道向北。行至半路。使人即語居道。吾被差來時。檢汝壽筭。元未合死。 但坐汝殺生過多。眾冤共訟。今冤家盡在閻王殿前待汝。居道聞之。彌增驚怕。告使人曰。必作何計。可解此冤對乎。使人曰。但能為所殺生命。發願造金光明經四 卷。當得免脫。居道自發願言。願造金光明經四卷。虔誠供養禮誦。願冤家解釋。少頃。望見城門。使人引向東入。轉向北。見閻王殿前。無數罪人。問辯答欵。著 枷被鎻。杻手鐐足。鞭撻狼藉。哀痛叫號。不忍聽聞。使人即過狀閻王。王曰。急喚訴者來。使人走出諸處巡問。曹府咸悉稱無。即帖五道大神。撿化形案。少時有 一主者報云。世人張居道。為殺生故。願造金光明經四卷。依科。其所遭殺者。竝合乘此功德。化生善道。王乃語居道曰。再歸生路。當宜念善。多修功德。遣人送 出城。如從夢歸。後居道發心造金光明經四卷。合家大小。戒葷止殺。終身行善。勸化百餘人。斷肉止殺。持誦此經。

 

冤化為人

宋 溫州安固縣縣丞。妻染病經年不瘥。獨自狂言。口中叫痛叩頭。狀有所訴。治中張居道聞之。為丞言曰。如此之狀。多是冤家所苦。皆緣殺害生命之過。可急為造金 光明經。請僧轉誦。求哀懺悔。病可却。縣丞遵其教。即便請人書寫。未畢。妻便醒悟云。似夢中惛惛。常有猪羊鵞鴨之類。每日三次。競來囓噬。痛不可忍。後皆 化為人身。來與我別云。雖是冤家。遭汝屠宰。今汝為我敬造金光明經功德。所以令我得化為人。今咸解散。不復相尋矣。言訖即去。病亦漸瘥。由是溫州一郡。家 家斷殺。人人向善。雖因居道之指示。實金光明經之力宏大也。

得經受生

宋 張龍圖。無盡張公之子也。有僕舟行。見婦人行岸上。提一油缾。僕熟視之。乃家故婢招喜也。呼之不應。而行愈疾。停舟追及而問之。婦人遙指岸側一古木曰。吾 居於是。復問用油何為。曰。吾遍體創裂。藉以膏潤。則痛少差耳。因謂僕曰。郭門外精舍老僧。戒行嚴潔。每日持誦金光明經。若為我誦十部以資冥福。當即往生 也。僕歸為訪僧誦經。還過其處。擊木呼之。見白衣叟自木穴中出。曰招喜得經。已受生矣。煩公為我誦十部。僕方問爾何人。忽不見。

 

天王救難

宋 崔紹。從其父直。宦遊南海。其家甞奉事一天王甚謹。隣家李氏。蓄一母猫。甞往來紹家捕鼠。南土風俗惡。他舍之猫產其家。以為不祥。李之猫。產二子於紹家。 紹甚惡之。因命家僮縶三猫盛於筐。以繩固筐口。加之以石。沉之於江。後不逾月。紹忽得熱病。一夕遂重。忽見二人。手執文帖云。奉命追公。紹云。平生履善。 不省為惡。今有何事。被此追乎。二人曰。公殺無辜三人。冤家上訴。遂展帖示紹。文字分明。紹頗畏懼。頃刻間。見一神人來。使者俯伏禮敬。神謂紹曰。爾識我 否。紹曰。不識。神曰。我爾奉侍天王也。常為汝供養久矣。今爾有難。特來相救。紹拜伏求救。天王曰。爾但共我行。必無憂患。天王遂行。紹隨之。使者押紹于 後。至一官府。天王先入。使者先引紹見判官。判官顧紹曰。爾筭未盡。判官領紹見大王。大王與天王對坐。大王曰。有冤家訴汝。手雖不殺。口中處分。令投於江 中。大王令喚崔紹冤家來。少頃。有一判官。領一婦人至。兼領二子。皆人身猫首。號泣不已。稱紹非理相害。天王向紹言。速開口與作功德。紹遂發願各寫金光明 經一部。言訖不見婦人。大王曰。汝既能作是功德。又陽壽未盡。且放汝還。紹拜大王而回。紹與天王同歸。行至半路。見四人皆人身而魚首。臨一峻坑立泣。拜謂 紹曰。性命危急。欲墮此坑。非公不能相活。紹曰。僕何力以救公。四人曰。公但許諾則得。紹曰。灼然。四人拜謝。又云性命已蒙公放訖。更欲啟難發之口。有無 厭之求。肯許之乎。紹曰。但力可及者。盡力而應之。四人曰。懇公寫金光明經一部。則度脫罪身矣。紹復許之。言畢四人不見。却見本身偃臥於牀。以被蒙覆手 足。天王曰。此則公身也。但徐徐入之莫懼。如天王言入。本身便蘇。問家人。死已三日矣。惟胸及口鼻微暖。蘇後一日許。猶依稀見天王在眼前。又見階前水盆 中。蓄四鯉魚。紹問此魚何來。家人曰。本買充廚膳。以君疾亟。不及修理。紹曰。得非臨坑四人乎。遂命投之於陂池中。即發願寫金光明經四卷。以酬解冤之誓。 自是合家不殺生命。蔬食齋戒。持誦金光明經。終日勸人念佛行善矣。

 

光明入室

宋 秦氏淨堅。家松江。厭惡女身。精持齋戒。每日誦金光明經一部。禮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面西念佛。安坐而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