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貢高我慢」之心是修行有障的反應

 

 今天至新店慈院回診看中醫,再次感恩吳醫師的治療,加上妙智菩薩細心的食物調理與按摩復健,印隆的精神愈來愈有進步了!不過吳醫師說印隆的身體還是非常虛,畢竟已經病了這麼久,又是重症,要耐心的好好調養。其實印隆是因為不捨像妙智菩薩、EL菩薩、Apple菩薩等人,在自己的工作、生活都很忙碌的情況下,還要到淡水來協助印隆打理生活的事宜。印隆希望自己至少能生活自理,不要讓居士菩薩們太辛苦,也可以有更好的精神與體力,多為佛教、為眾生盡一份心力。

回淡水休息後,看到一位菩薩來信,問了一些問題,其中提到:「當在家菩薩接觸到出家眾情緒性的態度或言論時,該如何應對與修行?」因為覺得此議題值得討論與分享,因此在這裡一併回覆與討論之。

第一個要檢討的是「貢高我慢」之心。以前印隆在二十來歲,就念了佛學院與佛學研究所,因為成績還不錯,對於資歷相仿或比印隆晚學佛的法師(當時印隆還是居士),常生起慢心;甚至於剛出家時,有時候對 妙師父的態度並不是全然恭敬(後來有懺悔了,感恩師父慈悲包容)。但隨著修行的時間增長,對於佛法的體解愈深,我終於懂了何謂「慢心」?那是一種對於空虛不足的心態,而產生的自我保護反應呀!要是能體悟諸法緣起空性實相之理,是時時、事事都珍惜與感恩,怎麼還可能生起慢心呢?

因此,若發現自己有憍慢心,一定要慚愧懺悔,表示自己對佛法沒有實踐與體解,仍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一項不缺啊!而若是看到眾生有慢心,要慈悲與包容,希望他能度過慢心關卡,不再煩惱痛苦,心得自在!

第二個要檢討的是,也是從「慢心」的議題來延伸。有云:「四小不可輕」,經典提到:「佛說四事雖小,不可輕:太子雖小,當為國王,是不可輕。蛇子雖小,毒能殺人,亦不可輕。小火雖微,能燒山野,又不可輕也。沙彌雖小,得聖神通,最不可輕。」

沒有任何事是一蹴可成的,都要經過不斷的磨練與滋養。我們從小到大,也是要受教育與考試,才能增長學識,沒有一出生就是大學生了。出世間法也是,沒有一出家就離欲、證聖果者,也是要不斷的修持,在心地上下功夫,方能成就人天師。

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睺羅,他15歲時從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團中最早出現的沙彌。羅睺羅剛出家時十分頑皮,喜歡打妄語,經過佛陀嚴格調教後,善根萌發,痛悔前非,從此嚴持淨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規定僧侶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都嚴格守持,從不放逸違犯。因此在佛弟子中獲得「密行第一」的稱號。這是一個真實的示現,讓我們知道修行是一點一滴的老實功夫,方能成就。

證嚴上人的「靜思」二字,至今已不知影響與淨化了多少人心!利益了多少眾生!而這二字,是 上人還未圓頂時就想到的(請參: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v=367312913352958),從一個小小的感動與堅定的誓願,而成就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普門悲願!

在《梵網經菩薩戒》的第廿二條--憍慢不請法戒,戒的內容為:「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大富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這是說初始出家者,乃至於對佛法了解未深者,既然未開正知正見,不宜憍慢自恃。但往往因為未開正解,反更容易生憍慢。以七事自恃而生貢高我慢心,不敬重法師,不往法師處諮受學習:
(一)恃世間聰智:仗著自己在世間的聰明智慧。
(二)恃位高:仗著自己的位份高。生於高門大姓,而憍倨自傲。
(三)恃年尊:仗著年紀大。自負耆年有德。
(四)恃門族:或生於大姓種族,有大勢力,仗著自己的家族是個望族。
(五)恃大解:或天賦智慧過人,能持能解,博學多聞。
(六)恃大福:或有大福報。仗自己福氣大,有個富有的家庭。
(七)恃富財:或出身富貴。仗自己錢多。

若法師者「小姓」,則非大姓,指不出於名門;或是「年少」,則非年宿......等等非世間法看來具備良好的條件,但「而實有德」,雖不擁有其他條件,但此法師真修實證,品格高尚,能解經律。既然行解雙應,更何須論種姓耶?若新出家菩薩,自視不凡,自我高舉,是為過咎。所謂「慢如高山,法水不住!」貢高我慢有如巍然大嶽,縱然雨水下降,也留不住。

所有的問題都是來自於自心的顯現。一個真正的修道人,看到問題時都會先反省自己,而不是在外境上打轉不停。

 

2 則留言:

  1. 願師父   法體康泰  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
    回覆
    1. 常念菩薩:阿彌陀佛!

      感恩,祝福您福慧增長,所願成就!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