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




這三本書,是一行禪師用生動且貼近現實生活的筆法,敘述釋迦牟尼佛於印度示現八相成道的歷程。
如第一本的「縛悉底篇」,以一位弟子--縛悉底做為應機者,來描述佛陀從出生至僧團初步成型的早年事蹟,如何教化弟子,而奠定了初期僧團的基礎。
第二本的「竹林篇」,主要內容包括佛陀證道後初期的傳法經過與重要事蹟。為何說是「竹林篇」呢?因為以頻婆梭羅王將竹林精舍獻與佛陀做一個歷程主軸來述說。其中講述了許多佛陀制戒的因緣,還有讓女性出家的過程。透過內容,可以了解在原始佛教中的佛陀,是如何的教化弟子。

第三本的「獅子吼篇」,涵蓋了佛陀傳法後期,直至涅槃後弟子初次結集法教的事蹟。其中有說明佛陀最重要的法教──「緣起法」與「自性空」的道理,可以說是經典教義的詮釋。

例如在第70頁,有說明如何觀照「地、水、火、風」的修持,學習如「大地」般的寬廣,平等接受一切,不執不厭。
修習身心似「水」的深廣與包容,川流不息,變化潔淨。接受一切,無執無厭。
修習似「火」能化燒萬物與淨化,無論是美與不潔,全無執著與厭棄。
修習似「風」可以載送好與壞的種種氣味,能改變、清淨和散播,全無執著與厭棄。
還有第11篇的「四座山」,說明目毽連尊者救拔母親出離惡道的過程,並說明要如何感恩與報答父母,不論在世或往生,出自愛心的行動都能為父母帶來快樂與功德。如幫助窮困殘弱者,探訪孤獨者......,種種善行,都是可以轉化現狀並帶給父母快樂的慈悲之行。
以及如128頁,說明「實相」並不是文字語言或概念知識所能表達出來的,只有禪定所生的智慧,才能認出實相的本質。
此三本書,蘊含了一行禪師的實修智慧,謹推薦給大家!

-------------------------------------------------------------------------------------------------------------------------------------------------
參考資料: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116&ClassType=1&CommId=4688


「生命只可在目前的這一刻找到,但我們卻很少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們喜歡追逐昨天的回憶和明天的夢想,而唯一去與生命重新接觸的機會,就是回到當下這一刻。只有當你重回這一刻,你才會覺醒過來,也只有在這時候,你才能夠找回真我。」
--摘自:《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Ⅰ‧縛悉底篇》
擅長說故事的一行禪師,取材自二十四部巴利文、梵文以及中文佛典,以詩人的優美筆調,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尋著佛陀的足跡走過恆河流域,透過《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三部曲,述說佛陀從出生至涅槃的八十年人生。

故事從一個名叫縛悉底的牧童,年少時因緣際會巧遇菩提樹下苦修中的佛陀開始,繼而循序鋪陳出佛陀一生的重要事蹟與教化。佛陀一生的傳奇,本身就是一部氣勢恢弘的史詩;一行禪師將奧妙的法理,融入佛陀的生平故事之中,以平易近人的手法表現,讓讀者心中潛藏已久的智慧種子,不知不覺隨之萌芽、開花。


■ 組合內含三書:

一、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Ⅰ‧縛悉底篇

「縛悉底篇」描述佛陀從出生至僧團初步成型的早年事蹟,包括少年太子悉達多的宮中生活,繼而與耶輸陀羅相知相惜、結婚生子,後因尋道決心日益堅決而離家拜師尋道,最終於菩提樹下獲至證悟。接著在鹿野苑為當初棄他而去的五位比丘初轉法輪,並走訪各地說法,吸引了來自各大教團的追隨者達一千二百五十人,奠定了初期僧團的基礎。

二、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Ⅱ‧竹林篇

「竹林篇」主要內容包括佛陀證道後初期的傳法經過與重要事蹟,包括頻婆梭羅王將竹林精舍獻與佛陀、佛陀返鄉與家人重聚、給孤獨長者以黃金鋪地購得祇園精舍、佛陀打破社會階級首度接納賤民與女性出家為僧尼,以及感化殺人魔央掘摩羅的過程。

三、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Ⅲ‧獅子吼篇

「獅子吼篇」涵蓋了佛陀傳法後期,直至涅槃後弟子初次結集法教的事蹟,內容包括佛陀為大弟子阿難陀化解摩登伽女之難、解釋當時印度六十二派哲學理論的流弊、詳盡地闡述佛陀最重要的法教──「緣起法」與「自性空」的道理、佛陀及僧團遭提婆達多陷害的始末、感化殺父篡奪王位的阿闍世王,以及佛陀的最後一餐與涅槃。




3 則留言:

  1. 摘自《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Ⅰ‧縛悉底篇》


    那段文字實在太棒了~這一刻最真實也最重要~


    感恩法師分享~ :x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的很棒,
      這套書真的很好!

      刪除
  2. 一行禪師,聖嚴長老智慧光芒.普照娑婆 @};-

    看見兩位長老,就像佛陀的身影在人間. @};-

    南無一行禪師 @};-

    南無聖嚴長老 @};-

    南無印隆法師 @};-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