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此明領悟。當時須菩提聞說此金剛般若,深解義蘊旨趣,追痛過去迷而不悟,涕淚橫流,不勝悲楚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所說甚深之金剛般若經典,我雖從昔來已得慧眼,了達眾生本來是空,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能了解生清淨心,正觀明澈實相顯現,當知此人已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然此實相者,非離諸相外另有實相,即諸法本來如是之相,悟則顯,迷則不顯,然亦不可執著,故曰「即是非相」,是名之為「實相」也。
復次,白佛言:我今得聞如是經典,深信了解,領受行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像法之際,聖教衰弊,眾生障重,聞是經而能信解受持者,則實為難;若於難能之時而竟能之者,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已通達勝解此經,已了達人、我、眾生、壽者四相,所以者何?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如幻非實,即是非相。離此一切非相,即是一切法,即是非即非離而到究竟,即名之為諸佛。諸佛者,即是金剛般若,即是離相一大寂滅海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此段前補明他悟,後明忍辱為般若所攝義。世尊以須菩提泣述經旨畢,隨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正無謬誤。若復有人,得聞是經般若妙諦,與其從無始來所修習所稟承者不同,不驚其怪誕,不生怯弱之畏心,亦不怖惡前事錯訛。由聞生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當知此人,甚為希有。何以故?六度以般若能賅,般若為第一,故如來說第一波羅蜜。以真諦言,本無有法,何有法執,是以即非第一波羅蜜。但其所以說第一波羅蜜者,隨世諦故,假說為第一波羅蜜耳。忍辱、布施及戒、定、精進,本為金剛般若之妙用,若無金剛般若,若盲無導者,不能有此妙用矣。
即就「忍辱波羅蜜」言之,具金剛般若,則人法雙空,事相全空,辱本無有,何有於忍,故「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依世諦假說,「是名忍辱波羅蜜」也。何以故?我昔時體為歌利王割截,爾時坦然自忘,本無有我,亦無有所割截之身體,更無有能割截身體之歌利王,是四相已空矣。如其不然,當節節分解時,應生瞋恨心,我當時無瞋恨心,即是具忍辱行相,即是名忍辱波羅蜜矣。又念我過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為人損害,我不特無瞋恨心,且發大菩提心對其人曰:「我得道當首度汝。是我於爾所世,人、我、眾生、壽者四相皆無矣。」
復呼須菩提而告之曰:菩薩應離一切虛妄分別和合連續之相,而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不應依住六塵而生差別心,但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所住,則是住顛倒,即非住般若矣。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此承上忍辱,明布施無住義。其所以無住行施者,以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也。且必無所住而行施,方能利益眾生。有所住而行施,不能自利,亦不能利眾也。然既言行施利眾,即有人法之相矣。人法非實,雖行實無所行,故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也。雖利眾生實無眾生可利,故如來說一切眾生,亦非眾生也。
世尊恐眾起疑,不如佛說修行,而執言說相,故復告之曰:如來所說之語,是「真語」者,是證得般若真智流出也;是「實語」者,是妙智觀察諸法如幻非實,如理而說也;是「如語」者,是如十方三世諸佛所同說也;非故意欺誑眾生而為「誑語」者;非為種種不同之「異語」者,雖間有諸說差別,為成一道實無有異也。況佛所證得之無上菩提,「無實無虛」。「無實」者,不可執以為實,若執以為實,則是有住,是常見,即非菩提也。「無虛」者,不可執以為虛,若執以為虛,則是有住,是斷見,亦非菩提也。
且無住與住,得失懸殊,若菩薩行施而住於法,如人入暗處,雖有目而無所見。若菩薩行施不住於法,如人有目有見,日光明照,無論若干種種之色,無不見也,其益為何如耶!
表格 7 如來所說之語
真語 | 如來是真語者 | 證得般若真智流出也 |
實語 | 實語者 | 妙智觀察諸法如幻非實,如理而說也 |
如語 | 如語者 | 如十方三世諸佛所同說也 |
不誑語 | 不誑語者 | 非故意欺誑眾生而為「誑語」者 |
不異語 | 不異語者 | 非為種種不同之「異語」者,雖間有諸說差別,為成一道實無有異也 |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上已明無住修行之益,此明菩薩欲得益,必須持經。故告須菩提云:當後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領受其義,如義行持,讀誦通利,則是人已了此金剛般若。如來以真智力,悉知是人行菩提因,以佛眼力,悉見是人得菩提果,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