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果法離相,分三
a、如來雙審 b、空生雙答 c、承上雙釋
a、如來雙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此斷第三種,不取云何得說疑。既一切不取,何以如來得證菩提,說法度生耶?為斷此疑,故問當機,看他作何見解。
a、如來雙審竟。
b、空生雙答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此空生,悟明實相般若,中道妙理,超情離見,故一承如來雙審,便即應聲直答:「如我解佛所說筏喻之義,未渡當用,到岸應捨。無有一定之法,由是而知,無有定法,名為無上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無定者,不定取,不定捨,不定空,不定有,取捨空有,皆落情見,般若則超情離見,故皆無之。
b、空生雙答竟。
c、承上雙釋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此空生承釋,何以故無定?若定有法名為菩提,定有法如來可說,則取法相,全屬有邊;若謂無有法名為菩提,及無有法可說,則取非法相,即屬空邊。空有二邊,俱非實相。當知菩提無相,不可相取;般若無言,不可言說。非法相,即離有;非非法相,即離空;空有不羈,全歸中道。
「所以者何」以下,乃重徵復釋。「一切賢聖」,即三乘賢聖;「無為法」,即所證真如無為之理。真如本無差別,而一切賢聖,依此修證,淺深不等,而現差別耳。譬如虛空非丈尺,掘地一丈,則顯一丈虛空,掘地一尺,則顯一尺虛空;又如象、馬、兔三獸渡河,足有淺深,淺深皆不離於河。
(B)果法離相竟。
(C)引事況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上言無為法,乃是離相,並非落空。恐人疑誤,故引大千寶施,較量福德。
「三千大千」,為一佛所統之世界。三次言「千」,方成「大千」。如一小千世界,有一須彌山,湧立大海之中,東西南北四面,有四大部洲,上有六欲天,為初禪天所統,積至一千個初禪,為二禪天所統,名小千世界;又積一千個二禪,為三禪天所統,名中千世界;又積一千個三禪,為四禪天所統,名「大千世界」。寶滿大千,持用布施,而施心既廣,得福自多。
「何以故」,乃空生自已徵釋,是寶施所得之福德,乃有為福德之相,即非無為福德之性。是故如來問我,我據俗諦說福德多。
末句「如來說」三字,不可相連,連則與上文相反。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上引事,此況勝。
有人受持,是自行;為他人說,是化他。能詮之文字,不拘多少,乃至四句偈等,無論自行化他,其福悉皆勝彼。論偈云:「法施具足二莊嚴,財施非因故非勝。應知法施離取著,取著不名為受持。」
此經乃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是稱法寶;為人解說,即是法施,豈僅得福,而且獲慧,故具足二嚴。大千寶施,但屬財施,非無漏福慧因,故非勝。法施離一切取著,般若智以常明,不著我相、法相、空相,正得福德性,故能超福相。
「受持四句偈」,諸家所指不定,有謂「一切有為法」四句,有謂「若以色見我」四句,又有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四句,種種不一,不必泥執,但求活句,勿滯死句,庶不被文字障矣。
「何以故」下,轉釋法施超勝,此經般若,稱為佛母,故能出生一切諸佛,及諸佛所證,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當知此經,即是大總相法門,不獨佛法從此而出,乃至一切諸法,無不依此而得建立。至末三句,佛恐人執有佛見法見,又不合般若離相真宗,故呼空生之名而拂之。
昔雪峰義存,問德山:「如何是從上宗乘?」山打一棒。明日又問,山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峰因此有省。法眼云:「證佛地者,名持金剛經。經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且道喚甚麼作此經,莫是黃卷赤軸底是麼,且莫錯認。」有僧問首山:「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山曰:「低聲低聲。」又問:「如何受持?」山曰:「不染污。」案宗門持此經,皆從無字處,直透向上,會得此旨,可與參金剛心印矣。
(3)約佛法廣釋降心離相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