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為開示,分二
1、明降住其心 2、彰般若妙用
1、明降住其心,分三
(1)略示降心離相 (2)略示住心無住 (3)廣詳降心離相
(1)略示降心離相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見空生見解不謬,前既印讚許說,此去正為開示,蓋空生啟請,住心在先,降心在後,是急於證理;而如來所答,以既發菩提之心,自貴先歷事行,以降妄心,妄降則真心無住而住矣,故逆其次而答之。此經重在般若智用,須從降心下手,若能降著相之心,自然不住於相,而住實相,雖單言降心,而住心自在其中矣。
「諸菩薩」:「諸」者,眾也,若約發心,男女之機不一;若約修行,權實之位亦多。前云「善男子、善女人」,此云「諸菩薩摩訶薩」,前據能發大心,端由宿植善根;此對已發大心,即是現前菩薩。「菩薩」,具云菩提薩埵,譯云覺有情,此方人好略,但稱菩薩。覺有情作三種解:一、約自利解,所證覺道未圓,尚有識情存在故;二、約利他解,自覺般若妙理,輾轉覺悟有情故;三、約兩利解,上求菩提覺道,下度法界有情故。
筆記整理
「菩薩」,具云「菩提薩埵」,譯云「覺有情」,此方人好略,但稱「菩薩」 | |
約自利解 | 所證覺道未圓,尚有識情存在 |
約利他解 | 自覺般若妙理,輾轉覺悟有情 |
約兩利解 | 上求菩提覺道,下度法界有情 |
「摩訶」:梵語,此云大,即菩薩中之大菩薩也。權教菩薩,著相修行,不足稱大;實教菩薩,所脩離相,乃稱為大,共有七義:(一)具大根,植眾德本故,如本經云:「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二)有大智,能發菩提心故,廣度眾生,不著度相。(三)信大法,能信般若波羅蜜故,下文云:「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四)解大理,了知眾生本來是佛;實相般若,不離眾生之心故。(五)修大行,勤脩六度萬行,三心四攝,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故。(六)經大劫,久經三大阿僧祇劫,智悲並運,行願不退故。(七)求大果,求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具斯七大,方稱「摩訶薩」。
筆記整理
「摩訶」:梵語,此云大,即菩薩中之大菩薩,共有七義 | ||
(一)具大根 | 植眾德本故,如本經云:「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 具斯七大,方稱摩訶薩 |
(二)有大智 | 能發菩提心故,廣度眾生,不著度相 | |
(三)信大法 | 能信般若波羅蜜故,下文云:「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 | |
(四)解大理 | 了知眾生本來是佛;實相般若,不離眾生之心 | |
(五)修大行 | 勤脩六度萬行,三心四攝,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 | |
(六)經大劫 | 久經三大阿僧祇劫,智悲並運,行願不退 | |
(七)求大果 | 求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 |
「應如是降伏其心」:「應」亦平聲,此中「如是」,乃指下文度生離相之事,若起著相分別之心,即妄心不得降,故此標示,下則別詳。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眾生類數不一,而言「所有一切」者,即包括無餘之意,以顯菩薩發心之大,度生之廣也。
「眾生」者,眾法和合而生,總之不出色、心二法,分之乃多,取中而論。眾生之身,有地、水、火、風四法;眾生之心,有受、想、行、識四法,內外八法,和合而生,故名「眾生」。三界之內,乃有十二類,除「無色」屬空散銷沉,「無想」則精神化為土木金石,此二類色、想既無,故無可度。其餘乃有十類,橫而論之,當考《楞嚴經》:「卵因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依惑造業,依業受報,各從其類。」
今則豎而論之,乃約三界六道:天道惟化生。人道具四,胎生人人盡知;卵生者,毘舍佉彌羅母,生一卵,內含多子;濕生者,奈女及濕生轉輪王皆濕生;化生者,寶女則從蓮花化生。阿修羅亦具四生:化生修羅,歸天趣攝;胎生修羅,歸人趣攝;卵生修羅,歸鬼趣攝;濕生修羅,歸畜生趣攝。地獄道惟化生。鬼道通胎、化二生。畜生道具四生。
「若有色」:指色界,雖有聖凡外道之別,皆具色身,因色相勝妙故,獨擅有色之名。「若無色」:指空無邊處天,以滅色歸空,無有身相故;上三天雖然亦無身相,另有可稱故,無色之名,獨屬空處。「若有想」:指識無邊處天,以其無色,惟以識想相續為命故。「若無想」:指無所有處天,以其能伏末那(第七識),惟阿賴耶(第八識)獨存,七識既伏,而無別,故名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指非想非非想處天,以此天欲盡賴耶,深入滅定,以定力制伏,賴耶似盡,故非有想,定力稍虧,賴耶似存,故非無想。
此豎約三界而論,比前橫約十類易明。
筆記整理
豎約三界六道而論眾生 | ||
無色界 | 若無色 | 上三天雖然亦無身相,另有可稱故,無色之名,獨屬空處 |
指空無邊處天,以滅色歸空,無有身相故 | ||
若有想 | 指識無邊處天,以其無色,惟以識想相續為命 | |
若無想 | 指無所有處天,以其能伏末那,惟阿賴耶獨存,七識既伏,而無別 | |
若非有想非無想 | 指非想非非想處天,以此天欲盡賴耶,深入滅定,以定力制伏,賴耶似盡,故非有想,定力稍虧,賴耶似存 | |
色界 | 若有色 | 雖有聖凡外道之別,皆具色身,因色相勝妙故,獨擅有色之名 |
欲界 | 天道、阿修羅 | 化生、化生修羅 |
人道 | 胎生、胎生修羅 | |
卵生──毘舍佉彌羅母,生一卵,內含多子 | ||
濕生──奈女及濕生轉輪王皆濕生 | ||
化生──寶女則從蓮花化生 | ||
畜生趣 | 濕生修羅、具四生 | |
鬼趣 | 卵生修羅、鬼道通胎、化二生 | |
地獄道 | 化生 |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字,是佛代發心菩薩,假稱為我。「皆令入」,即盡上橫分十類,豎列三界眾生,悉皆令入無餘涅槃,平等而普度之。
「涅槃」:梵語,具云般涅槃那,略云涅槃,譯為圓寂。謂真無不圓,妄無不寂。又言滅度,滅二障(煩惱障、所知障),度二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故。
涅槃有四:(一)自性清淨涅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即自性天真,清淨本然,不生不滅之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二)有餘依涅槃,以智慧燄,燒煩惱薪,子縛之惑雖斷,果縛之身猶存,尚餘此身,為分段生死所依故,名有餘依。(三)無餘依涅槃,以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無有餘依,故名無餘依。(四)無住處涅槃,智悲並運,不住涅槃,還度眾生,雖度眾生,不住生死,故名無住處涅槃。此云「令入無餘涅槃」者,即後二種涅槃也。
筆記整理
「涅槃」:梵語,具云般涅槃那,略云涅槃,譯為圓寂,又言滅度 | ||
涅槃有四 | (一)自性清淨涅槃 | 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即自性天真,清淨本然,不生不滅之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
(二)有餘依涅槃 | 以智慧燄,燒煩惱薪,子縛之惑雖斷,果縛之身猶存,尚餘此身,為分段生死所依故,名有餘依 | |
(三)無餘依涅槃 | 以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無有餘依,故名無餘依 | |
(四)無住處涅槃 | 智悲並運,不住涅槃,還度眾生,雖度眾生,不住生死,故名無住處涅槃 |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如是滅度」: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眾生類雖是十,其數實「無量無數無邊」,此三皆西域十大數之名:(一)阿僧祇,即無數;(二)無量;(三)無邊;(四)無等;(五)不可數;(六)不可稱;(七)不可思;(八)不可著;(九)不可說;(十)不可說不可說。菩薩上求下化,雖度如許眾生,而不著度生之相,故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實無」二字,即般若全體大用現前。般若實相之體,本來平等,下文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般若觀照之用,本來離相,下文所謂:「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此中實無,乃由觀照功深,實相理顯,了知實無心外眾生,亦無生死實法也。
《起信論》云:「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既無別異,故不見有眾生為我所度。」《淨名經》云:「一切眾生,畢竟寂滅,不復更滅,眾生如是,我亦如是,既不復更滅,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以眾生性自涅槃,本來是佛。故終日度而無度,而曰「實無眾生得滅度」,既非同著相之有,又非同落空之無。
「何以故」:是徵起解釋之詞。若菩薩度生,執著有我為能度,生為所度,即是四相未空,妄心未降,與般若相背。四相者,合之就是我相,分之乃成四相:(一)我相,我者主宰為義,屬內心;(二)人相,人者形相立稱,屬外色;(三)眾生相,眾生者,眾法相集而生,即內外心色,合成五陰幻報;(四)壽者相,壽者即壽命相續,一期不斷。合上四相,成一我相,我相為諸相根本。菩薩我相未離,妄心何自而降?妄心未降,即非實教離相菩薩;反顯度生離相,方能降心,堪稱實教菩薩。
此段文具四心:菩薩普度一切眾生,是廣大心;令入無餘涅槃,是第一心;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必經時劫,是常心;實無眾生得度,則不著四相,是不顛倒心。此四心,是一乘實教菩薩所能發。若不離相,故曰「即非菩薩」。
(1)略示降心離相竟。
法師慈悲: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一字一字地詮釋金剛般若其中的妙理,
一句一句地開演金剛般若其中的深義;
如實地進駐佛陀夜賭明星的金剛寶座,
如實地融入佛陀覺悟道果的般若殿堂;
令人感動您對佛陀教法的這一股虔誠,
令人讚嘆您對佛陀教法的這一股赤誠;
深信十方諸佛諸菩薩佛光必滿堂注照,
深信十方護法諸龍天祥光必滿室生輝!
在此普為一切眾生
獻上我們對您無上的感恩及祝福!
師父慈鑒:阿彌陀佛!
刪除感恩 師父慈悲!
弟子覺得自己很幸福,能親炙祖師大德的法寶,
願將這些法寶能逐一整理出,
與大眾分享這份出世的法喜與幸福! :x
印隆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