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較量顯示勝,分二
a、較量 b、顯勝
a、較量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上來疊彰無住之理,故復舉喻較量,以顯持說之功。
「恆河」即殑伽河,譯為天堂來河,以其出處之高故。南瞻部洲,向北有九黑山,次有大雪山,更有香醉山;香醉山南,雪頂之北,有池名阿耨達,此譯無熱惱,係龍王名,龍住此池,故以名焉。橫直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有四口,流出四河,各一由旬:東、銀牛口,流出殑伽河,銀沙為底;南、金象口,流出信度河,金沙為底;西、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琉璃沙為底;北、玻璃師子口,流出徙多河,玻璃沙為底。四河各繞池一匝,四色寶水,不相雜亂。東牛口,流入東南海;南象口,流入西南海;西馬口,流入西北海;北師子口,流入東北海。
如來說法之處,與恆河相近。其河沙細如麵,故論數量,每舉為喻,以況其多。如一恆河中,沙數已多無量,如是沙數之恆河沙,豈算數之所能及耶,故問:「寧為多不?」空生以一恆河沙數之恆河,尚多無數,何況沙數之眾恆河沙耶!故答言:「甚多」。
筆記整理
南瞻部洲向北有香醉山,香醉山南,雪頂之北,有阿耨達池(無熱惱池),係龍王名,龍住此池,故以名焉。橫直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有四口,流出四河,各一由旬 | ||||
東 | 銀牛口 | 流出殑伽河,銀沙為底 | 東牛口,流入東南海 | 四河各繞池一匝,四色寶水,不相雜亂 |
南 | 金象口 | 流出信度河,金沙為底 | 南象口,流入西南海 | |
西 | 琉璃馬口 | 流出縛芻河,琉璃沙為底 | 西馬口,流入西北海 | |
北 | 玻璃師子口 | 流出徙多河,玻璃沙為底 | 北師子口,流入東北海 |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實言」者,佛以較量功德,迥超凡情,故先告以實言,自可諦信。「爾所」二字,即如許,設有人以七寶,滿如許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空生亦就事直答:「甚多」。此先為較量審定,下再顯勝。
a較量竟。
b、顯勝,分二
(a)略持人處勝 (b)廣持人處勝
(a)略持人處勝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刊定記》云:「前已說寶施之喻,今復說者,豈不重耶?蓋前設一三千界寶施,此說無量三千界寶施,雖則同是較量顯勝,後乃勝中之勝,故重說也。」《彌勒偈》云:「說多義差別,亦成勝較量,後福過於前,故重說勝喻。」斯則言重,而意不重也。
此之勝喻,先前不舉,至此方舉者,以前未說四果無心,受記無得,國土不嚴而嚴,佛身無證而證,今既廣說,令明斯義,能生信解,故方舉勝喻。
前說寶施,屬有為;此說法施,是無漏。「受」者,信受此經之理;「持」者,修持此經之行。「四句」,即經中文字般若,能詮實相般若妙理,觀照般若妙行。「受持四句」,是自利;「為他人說」,是利他。文句雖少,福德超勝,以至理一言,可以超凡成聖故。所謂還丹一粒,壓倒萬品醫方;摩尼一珠,勝似千般海寶。略持此經,心明無住,其人超勝,自此見性成佛有分,故云:「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說經之處,即是道場。「隨說」者,人不揀聖凡,義不論前後,文不定多寡,處不拘靜鬧,既說是經,其處超勝,一切世間,所應供養。三界六道,獨舉三善道者,因地獄惡業拘囚,昏迷莫曉;餓鬼夙業為障,飢渴逼迫;畜生愚癡成性,無所覺知,惟三善道,乃能重法求福,廣脩供養。
「塔」,具足應云「塔婆」,或名「窣堵婆」,譯為方墳,亦名圓塚,又名高顯處。梵語支提,此譯靈廟,廟者貌也,供佛形貌之處。佛塔略說有四:一、生處塔,二、成道塔,三、轉法輪塔,四、般涅槃塔。今說經之處,即是轉法輪處,固應供養,供養如六塵妙供等。
宗通云:「昔隋時,蜀民荀氏,嘗於空地,遙望虛空,手寫金剛般若經,遂感諸天覆護,遇雨此地不溼,牧童皆避於此。至唐武德間,有僧語村人曰:『此地向來有人書經,諸天設寶蓋於上覆護,不可令人作踐。』後設欄圍繞,供養佛像,常聞天樂之聲,即此可以證知,皆應供養。」
(a)略持人處勝竟。
(b)廣持人處勝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上五句廣持人勝,下三句廣持法勝。
「何況」二字,反顯之詞。上隨說四句,尚爾當供,何況盡能受持讀誦全文。對卷曰「讀」,離卷曰「誦」。此中文雖未言解說,義應有之。此經為大乘者說,大乘則必自他兼利,佛告以當知者,因是人既能持說全經,自必三身圓具。
《嘉祥疏》云:「此經為諸佛之母,能生諸佛。是持說之人,故能成就法身最上之法,清淨圓滿,無漏無為,更無一法可越其上;成就報身第一之法,萬德莊嚴殊特無比,更無一法可與相並;成就應身,希有之法,隨類現身,普度群品,是為世間希奇少有。此三身圓具,人勝可知。」
「若是經典」下,三寶全彰:「經典所在」,乃法寶;「即為有佛」,是佛寶;「尊重弟子」,為僧寶。《大品》云:「般若所在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故即為有佛;此處乃有文殊、普賢等,非止舍利弗、目犍連等諸大弟子也。佛弟子道尊德重,能為天王大人之所敬奉。如陳如為梵王所師,迦葉為帝釋所師,故稱尊重弟子。」此三寶全彰,處勝可知。
至此上文明降住其心,一大科(1、明降住其心)已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