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提起正念修行

 

   今天跟幾位義工菩薩討論佛法,印隆很歡喜有跟同參道友討論與分享佛法的機緣,藉由討論中,可以做進一步的釐清與整理。常想到西藏佛教特有的「辯經」制度, 在傳統藏傳佛教教育中,尤其是由宗喀巴大士創立之格魯派,辯論佛法占了一個很重要席位。在歷史上,辯論教義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釋迦牟尼佛曾與外道師辯論多次而勝利,才令佛教光大發揚,取得外道信眾之信服而投向佛法﹔我國唐朝高僧玄奘大師遠赴印度,亦曾與教內僧眾辯經而獲勝,取得印度各派僧眾的敬重。佛陀亦親口開示過,鼓勵信眾不要盲從,要考驗佛語,如試金一樣,在知道(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其為正確後方接納奉行(參:辯經訓練)。可知此「辯」不是意氣之爭,而是「辯別明白」,讓真理愈辯愈明。

  今天因為談了很久,內容很多,所以就不一一節錄分享了。在此只是想跟大家特別分享,一定要時時提起正念修行,方能出離有望。

  如何是時時提起正念修行?在「十二因緣」的教義中,佛陀教導我們生死之根本,《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當然,生死輪迴的根本是在「無明」,有研究佛法者,也知道「無明」即是對於假我的顛倒妄想與執著,但除了是名相上的理解之外,應該如何起修?

  這就是 聖嚴師父在推廣的「心靈環保」觀念了!其實早在隋朝時代的天台智者大師,就提出了圓教觀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意,並於《法華玄義》中云「三無差別,觀心則易」。因為「佛法太高、眾生太廣,觀心則易」,因此以圓教的觀心之法,是為了悟「即心即佛」之妙理。[1]若要直觀眾生、佛等境,對於初學者較為困難。若約心觀,因為心性周徧法界,無法不具,無法不造,既是能造,具義易彰。又即能觀而為所照,易絕念故。

 


[1]《妙宗鈔》卷1:「《法華玄》云:「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心則易。」今此觀法,非但觀佛,乃據心觀;就下顯高,雖修佛觀,不名為難。是知今《經》,心觀為宗,意在見佛。CBTEA, X22, no. 407, p. 273c

  「觀心」是最能下手之處,也唯有掌握好這個「心」,方能得真正的解脫自在。印隆今日與大家分享,可以從去除分別取捨之心做起;若用十二因緣觀來講,就是對境界不作取著愛執,以此鍛鍊自己,則出離有望!

  真的要能正觀生死之苦,才能真正發出離心!若不知「老死憂悲苦惱」,則還是真的無有出期。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在八苦中備嘗艱辛,何時才能醒悟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