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無我分第17〉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尊者由第二分乞請後,如來於第三分,略答降心離相;於第四分,略答住心無住,第五分至第八分,廣答降心離相;第九分至第十二分,廣答住心無住。究之降心住心,皆隨情而說,其實只是離相無住而已。故於第十三分至第十六分,備示離相妙用,無住真宗。
須菩提頓增領悟,情知發菩提心乃成佛之真因,原未動搖,何須降住?囘思向者所問,魯莽物率,今既領會真宗妙用,故重白佛言,曰:「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換言之,既發菩提心,說甚麼應住心,說甚麼降心,當機唯重在菩提心,本不動搖,故有此言。佛聞是言,已墮菩提心之知見,遂當時糾正之。
筆記整理
第二分 | 善現起請分 | 須菩提尊者乞請 | |
第三分 | 大乘正宗分 | 如來略答降心離相 | 究之降心住心,皆隨情而說,其實只是離相無住而已 |
第四分 | 妙行無住分 | 如來略答住心無住 | |
第五分至第八分 | 如理實見分、 | 如來廣答降心離相 | |
第九分至第十二分 | 一相無相分、 | 廣答住心無住 | |
第十三分至第十六分 |
| 備示離相妙用,無住真宗 |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以前由第二分至第十六分,皆是明宗論用,以趣本體。至此第十七分至三十一分,皆是發明菩提無法,顯般若之本體,以符前文之所趣,以成全體全用之道。
當機自聞離相無住之旨,深知佛法無為,豈用造作?乃自悔其前請之謬,故曰:「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意謂菩提心常住不動耳,說甚麼住心?說甚麼降心?佛聞之,雖不著於降心住心,而又執起菩提之心,此是眾生之通病,既捨其一,必執其一,完全放下者,唯佛一人。故隨時糾正,仍引起前言告之曰:「善男信女發菩提心者,我曾說過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以離一切相故。若菩薩有一相起,四相皆彰,則非菩薩矣。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明菩提心本是假名,何嘗有一法名菩提心哉!「菩提」,譯華言曰「覺道」。覺者,即吾人現前之知覺;吾人之知覺,個個具足,但有覺而無道,故不名菩提。所謂道者,乃通達之義;吾人之知覺,皆為名相緣影所塞,不能通達,故曰有覺而無道也。若發心執有菩提之法,以是名相遂成緣影,塞其覺道,即非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以自身作證,不但發菩提心無法,即證菩提果亦無法。遂問須菩提曰:「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菩提果不?」尊者雖知菩提無法,有時難免轉境之迷,今聞如來所問,即時警醒,遂答:「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菩提果。」佛印證之曰:「如是,如是。」繼恐法會大眾忽略,又懇切證明曰:「實無有法得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此又以受記無法而證明之,意謂莫說得果時無法,即未得果先受記時,亦不應存得法之心。若心中以為如來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決不與我授記,謂:「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我心中實在無有一法當情,清清淨淨,確信無法得菩提果,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曰:「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或問:發菩提心無法,授記亦無法,得果更無法,然則學佛者,如何入手?如何修行?如何為證?
答曰:無入為入,無修為修,無證為證,故曰無為大法。凡佛所說一切法門,皆屬前方便。為俯就眾生,故用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此諸法皆非佛法。雖非現量佛法,及至證現量時,則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一切眾生,皆是究竟佛法。何以故?以諸法非法故,此時方為度盡眾生,方成佛道。所謂諸法皆非佛法者,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差別故,唯此佛法乃以現量,而證成現量,最簡單之事。而九法界之眾生,執迷不悟,故別教菩薩無數時劫證到佛時,所經時劫修行,亦不過一場大夢而已;其所證者,只是現前一念耳。本來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森羅萬象,無不互融互具,豈因修而始有?《涅槃》云:「發心不竟二不別。」又《無機子》云:「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此經云:「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而一般聲聞眾生,不由此著眼,是以鈍、利二根修證,有日劫相倍之別。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解釋「無法」之所以然。
大凡證佛果者,必有十種通號,但以第一名號解之,即可以知無法矣。第一名號,謂之「如來」;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意謂諸法各如本位,既無受名之處,亦無有相之法,以無名無相,故曰無法。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在不變時即隨緣,在隨緣時即不變,變與不變,本無固定之性相,而一切諸法,豈有實法?此隨緣與不變,不落先後,同處同時。蓋所謂「隨」者,乃隨因緣變化;所謂「不變」者,乃不隨因緣變化。意謂變化時,即不變化;不變化時,即成變化,十法界一切法,不過如此而已。世人誰能知之?誰能信之?誰能證之?唯佛一人,知到作到,故曰如來。
所以者何?佛法即是世間法,脫離世間法,踏破鐵鞋亦無覓處。只要識得變即不變,不變即變。變者,諸法也;不變者,即如也;所謂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顯然可知,法即非法也,故曰無法。
且如「世間」二字,亦是諸法如義,何以故?世者,時間之名;間者,空間之名。時間者,過去、現在、未來也;空間者,前、後、左、右也。其根本上,即未有過去、現在、未來等名,是謂之「如」義,乃以未受名故,是不變義。既假訂名,謂之過去、現在、未來,是謂之「來」義,乃以受其名故,即是變義。以二義合之,故曰「如來」。若問其實,過去已去,現在不住,未來未到,本無實在,故曰諸法如義。法即無法,變即不變;換言之,即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謂也。
「空間」亦復如是,以前、後、左、右,亦無實在故也。譬如今日磁瓶,五百年後即變成古磁,而誰見其變耶?可謂變即不變。又如水隨曲直而變相,其體未變;金隨範鎔而變相,其質不變。世間一切法,無一不然,故曰諸法如義。此非思想所能及,議論所能到,故謂之妙法,不可思議也。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故曰觀照般若;觀至能所雙亡,謂之實相般若。由是方證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三德秘藏之諸法如義,自然無得之得,得即非得,故曰:「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筆記整理
無法 | 諸法如義 | 如來 | 諸法各如本位,既無受名之處,亦無有相之法,以無名無相,故曰無法 | |||||
如 | 不變之體 | 不隨因緣變化 | 在不變時即隨緣,在隨緣時即不變,變與不變,本無固定之性相,而一切諸法,豈有實法?此隨緣與不變,不落先後,同處同時 | |||||
來 | 隨緣之用 | 隨因緣變化 | ||||||
世間 | 世 | 時間之名 | 過去、現在、未來 | 如 | 根本上,即未有過去、現在、未來等名 | 過去已去,現在不住,未來未到,本無實在 | ||
未受名故,是不變義 | ||||||||
來 | 既假訂名,謂之過去、現在、未來 | |||||||
受其名故,即是變義 | ||||||||
間 | 空間之名 | 前、後、左、右 | 前、後、左、右,亦無實在 | |||||
世間一切法,無一不然,故曰諸法如義 |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此釋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即是佛法。
佛呼尊者而告之曰:我所得菩提果,只是了解十法界之諸法如義,自性本具,無欠無餘而已,何嘗復有實得。在未得菩提果時,未「了」十法界之如義,未「明」十法界之本具,未起十法界之「觀」念,未「得」十法界之受用,今則已「明、了、觀、得」,說得又何嘗是虛,故曰:「無實、無虛。」若作此法界觀者,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何以故?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乃無實法也,是故名一切法乃無虛法也。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又設喻以解釋無法,曰:「譬如人身長大」,乃對待短小而言,何嘗有大小之實在。須菩提曾聞身如須彌山之喻,遂答曰:「如來說人身長大」,以之譬喻因緣也;「即為非大身」,以喻因緣即空;「是名大身」,以喻因緣即假。以此因緣即空、即假,建立不可思議,諸法如義之中道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此以法喻,謂菩薩(譯覺有情)亦如是,因有情眾生不覺,故立名曰「覺有情」。本係對待立名,何嘗有實在之法相?若自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我相一起,四相皆彰,即不足名為菩薩。何以故?以眾生之名對待,而名菩薩。何以故?眾生為迷情,菩薩曰覺有情,是故佛說:「一切法本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之假名」。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前示正報無法,即是般若本體,今示依報無法,亦顯般若本體。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亦以因緣而說;「即非莊嚴」,亦是即空;「是名莊嚴」,亦是即假。通示菩提無法,顯般若本體。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前言菩薩度眾生無法,今又通達我亦無法,如是本體現前,更待何求何證?故名之曰:「真是菩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