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一分為序分,而第一節為序分中之「通序」,乃集經人承佛遺囑,凡佛所說之經,通照此儀式序起,故曰通序。蓋謂如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我阿難親從佛口所聞,一時間師資道合,機教相扣。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祇陀太子捨樹給孤長者施園),共與大比丘僧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都在座。古德解此,稱為「六種成就」,「如是」謂信成就,「我聞」謂聞成就,「一時」謂時成就,「佛」者謂說法主成就,「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謂處成就,「與大比丘眾」等謂眾成就。
「如是」為「信成就」者:以佛如是說,阿難如是述,教人如是信,即信此如是而已。何以故?佛說法四十九年,唯令眾生如是信、如是解、如是修、如是證、如是為究竟耳。「如是」二字,雖屬偏計之言,而能使人顧名思義,有必信之可能。何以故?有事理可憑故,蓋如者,乃事理性相之都稱,故《法華經˙方便品》中,說如中本具之一切事理名相,其大綱有十。所謂十者,曰: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也。雖有此十法分別,皆從無分別之如中而來,故曰: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此十大綱領,乃世俗所承認之名實,無一不從如中來者,故如來為佛號之通稱。如是信解修證,一法即是十法,十法即趣一法,若缺一法,而十法皆不成就。何以故?以離相無性故,離性無體故,乃至離因緣無果報故。縱經屑微事理名相,而必成天然之本末。此十法顯然非一,而俾人悟之,竟成非異,終歸於不即不離,故謂之究竟平等,不可思議,皆如是也。以如無異相故,如是推窮,必能斷疑生信,俾人人種成佛之因,是其本旨,故曰「信成就」也。此一卷經,展轉審問詳說,無非發揮如是而已。
「我聞」為聞成就者:聞有能聞、所聞之義。所聞者,乃佛親證現量境,親見而說如實之法,不同世界哲學之研究、格致之化驗、文學之編輯也。能聞者,乃尊者以修多生之聞慧,接受無遺,如法如說。令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皆聞佛法,利益均沾,故曰「聞成就」也。
「一時」為時成就者:印度彼時,列國不能統一,無曆可遵。又天龍八部鬼神,各界時間不同,無所適從。此一時乃師資道合,機教相扣,不失其時,故曰「時成就」也。
「佛」為說法主成就者,乃指釋迦牟尼佛而言:佛者,覺義,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法界眾生,因聞佛所說之法覺悟、依教奉行者,皆已離苦得樂,共尊為天人之師,故曰「說法主成就」也。又釋迦牟尼者,梵音也,譯華言曰能仁寂默。能仁者,謂感而遂通;寂默者,謂寂然不動。
「在舍衛國」等為處成就者:謂一成就,永遠成就。佛說法之處,大有因緣所在,豈偶然哉!雖佛不說法時,而天龍八部亦時時護持,如佛塔廟。若天台智者大師證初旋陀羅尼時,見靈山法會儼然未散,足證非虛。凡見凡境,聖見聖境,妙境難量,故曰「處成就」也。
「與大比丘眾」等為眾成就者:乃如來示現之正因緣,以前之五種成就,皆為成就此一種也。佛有四眾弟子,一、發起當機眾,如此經須菩提等。二、常隨眾,如迦葉波等。三、影響眾,如法身大士、及天龍八部等。四、結緣眾,如薄福眾生,今無證悟之益,而結見佛聞法之因緣,作未來得道之因緣者。又「千二百五十人俱」者,專表常隨眾之人數,迦葉波弟兄三人師資共一千人,舍利弗、及目犍連師資共二百人,耶舍長者子師資共五十人。略去鹿園五比丘,諒都在座。
[筆記整理]
六種成就 | 經文 | 說明 | |||||||
信成就 | 如是 | 如者,乃事理性相之都稱 | 如是相 | 一法即是十法,十法即趣一法,若缺一法,而十法皆不成就 | 此十法顯然非一,而俾人悟之,竟成非異,終歸於不即不離,故謂之究竟平等,不可思議,皆如是也 | 斷疑生信,俾人人種成佛之因,是其本旨,故曰「信成就」 | |||
如是性 | |||||||||
如是體 | |||||||||
如是力 | |||||||||
如是作 | |||||||||
如是因 | |||||||||
如是緣 | |||||||||
如是果 | |||||||||
如是報 | |||||||||
如是本末究竟 | |||||||||
聞成就 | 我聞 | 能聞 | 尊者以修多生之聞慧,接受無遺,如法如說 | ||||||
所聞 | 佛親證現量境,親見而說如實之法 | ||||||||
時成就 | 一時 | 師資道合,機教相扣,不失其時 | |||||||
說法主成就 | 佛 | 釋迦牟尼佛 | 釋迦牟尼 | 梵音也,譯華言曰能仁寂默。能仁者,謂感而遂通;寂默者,謂寂然不動 | |||||
佛 | 佛者,覺義,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 ||||||||
處成就 |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謂一成就,永遠成就。佛說法之處,大有因緣所在 | |||||||
眾成就 | 與大比丘眾 | 四眾弟子 | 一、發起當機眾 | 如此經須菩提等 | |||||
二、常隨眾 | 如迦葉波等 | ||||||||
三、影響眾 | 如法身大士、及天龍八部等 | ||||||||
四、結緣眾 | 如薄福眾生,今無證悟之益,而結見佛聞法之因緣,作未來得道之因緣者 | ||||||||
千二百五十人俱 | 常隨眾 | 一千人 | 迦葉波弟兄三人師資共一千人 | ||||||
二百人 | 舍利弗、及目犍連師資共二百人 | ||||||||
耶舍長者子 | 耶舍長者子師資共五十人 | ||||||||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一節文為序分中之「別序」,別序者,述此經之特別因緣,與他經不同之故也。凡佛說法,必以因緣成熟方說。此經法會所起,因佛食時,著衣持鉢、乞食、還等,方引起須菩提尊者,發明心地。
[筆記整理]
序分 | 通序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 乃集經人承佛遺囑,凡佛所說之經,通照此儀式序起,故曰通序。蓋謂如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我阿難親從佛口所聞,一時間師資道合,機教相扣 |
別序 |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 述此經之特別因緣,與他經不同之故也。凡佛說法,必以因緣成熟方說。此經法會所起,因佛食時,著衣持鉢、乞食、還等,方引起須菩提尊者,發明心地。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