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懺悔可以消「業障」呢?我想,應該要先對「業」有正確的認知。「業」的巴利文為「Kamma」(梵文:Karma),包含在五蘊的「行蘊」中。佛陀對於Karma有非常清楚的定義:「It is volition that I call Karma. Having willed, one acts through body, speech and mind. Volition is ‘metal construction, metal activity. Its function is to direct the mind in the sphere of good, bad or neutral activities.’」從這一段解說,可以讓我們很清楚的明白,所謂的「業」就是意志(思),也就是《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無非是業」。因為有了決意(Volition, 意志, 思),才經由身、口、意發為行動。所以從心的造作、心的活動,就是業的產生,不論善、惡、無記的意念均是。「Kamma」之所以被歸類在「行蘊」,即使因為此意志(心的造作、心的活動)能指揮心智發動身、口、意的活動,而產生業果,所以身、口、意被稱為「三業」。
但這個「業」,是造成生死流轉之因,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為都會造成業因,待這個因成熟之後,又興起新的緣。行為與結果的不斷循環,就是業的循環,在我們不斷的經歷生老病死之流轉時,同時又造了未來的業因。
當我們「看見」了這個宇宙的實相之理,也正信之(真正的相信),那就是能開始踏入修行之路。因為起心動念,舉止動作,無非是業,這是實觀的因果法則。所以修行者的把握當下,就是要善護心念,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能修福的時候,盡力為之,就會得到福業;反之若常作損人之事,一定會常遇到不順。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業」是只要造作了,就會產生其應有的果報。但我等佛弟子應該好好利用此法則,修福增慧,也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修行就是要照顧好自己時時刻刻的心念,如果每一心念都能照顧的好,絕對能利於眾生,這就是修行。證嚴上人說:「『修』就是修身養性,『行』就是端正行為…時時刻刻照顧好我們的心,愛護我們的心,不要讓自己的心出軌」。
天台智者大師教導懺悔之法,對於初學者或根鈍者,當依懺悔文或一定的儀式,以達滅除修道之障的事懺之功;而對於久行或利根者,則須於靜中觀諸法實相,以達了悟罪性本空的理懺之功。因行者若能深悟實相,了達罪性本空之理,則能罪從心起將心懺,真正的滅除罪業,究竟破除煩惱無明的罪緣,是名真懺悔。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1]中,智者大師說明作法懺、觀相懺(取相懺)及無生懺三種懺悔的方式。智者大師並再引文譬喻,說明這三種懺悔的服藥不同、病癒不同。若能觀無生懺悔成就,則滅罪、證得三昧皆可具足:
一者作法懺悔,罪滅或復不復,如冷病人服於薑桂,所患除差,身有復不復。二者觀相懺悔,非唯罪滅。能發禪定,此則過本。何以故?本無禪定故,如冷病人服石散等,非但冷除,亦復肥壯過本。三者觀無生懺悔,非唯罪滅,發諸禪定,乃得成道。此為增上過本。如病服於仙藥,非直病除,乃得仙通神變自在。[2]
智者大師對於懺悔的思想,是以「無生懺」為究竟懺罪的方式,觀罪性空方能達成滅除罪障、清淨解脫的目的。智者大師以「觀法性空慧」的「理懺」為正法,[3]以「事懺」為助法,[4]若以這三種懺悔來分析,作法懺及觀相懺偏重於事懺,無生懺則是偏重在理懺。所謂「無生」,於《摩訶止觀》云:「無生門能通止觀,到因到果,又能顯無生,使門光揚。何者?止觀是行,無生門是教,依教修行,通至無生法忍,因位具足。《淨名》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門,皆是菩薩從門入位,而無生為首。」[5]可知「無生」即是觀察「諸法無生」,以止觀之修持,能達成「無生」之理懺。《釋禪波羅蜜次地法門》卷二中,對於「無生懺」的說明:「夫行人欲行大懺悔者,應當起大悲心憐愍一切,深達罪源。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尚無有福,況復罪耶!但眾生不善思惟,妄執有為而起無明及與愛恚。從此三毒,廣作無量無邊一切重罪,皆從一念不了心生。」[6]以體悟「一切諸法本來空寂」之理,了解一切重罪,皆從不能覺了諸法實相之理,而心生妄念,造作種種惡業,妄受生死苦報。《摩訶止觀》云:「理觀觀心論持戒者......所言觀心為因緣生法者,若觀一念心從惡緣起,即能破根本,乃至破不雜戒。」[7]認為中道妙觀方是戒的正體,為上品清淨究竟的持戒。持戒清淨,須從正觀一念心起,「即空之觀能滅見思之非,即假觀能滅塵沙之非,即中觀能滅無明之非……又波羅提木叉,名保得解脫者,觀心亦爾。若不觀三諦之理,三惑保不解脫;若見三諦,三惑保脫。如此解脫遍法界脫,非止解脫三途及出生死而已。」因此若能善自觀心,方能真正了達「罪性本空」,不只是解脫生死之苦,更是能成就菩提之道。
智者大師認為心具足諸法,有清淨(法性)及妄念(無明)兩面,因此了知心具足諸法即是對心作觀行,藉由懺悔而能破一切的生死顛倒,得到真正的清淨。若能以實踐觀心法門而了知罪福等一切法是空寂,則是真懺悔,如《法華三昧懺儀》中云:
一切妄想顛倒所作罪福諸法,皆從心起。離心之外,則無罪福及一切法。若觀心無心,則罪福無主。知罪福性空,則一切諸法皆空。如是觀時,能破一切生死顛倒三毒妄想極重惡業,亦無所破,身心清淨。念念之中,照了諸法,不受不著,細微陰界。以是因緣,得與三昧相應。[8]
觀照一念心即具足諸法,覺了此心即是法性,為因緣所生,悟即空即假即中之理。一切法皆從心起,心若一念無明妄執,便生起煩惱;心若能清淨自在,便能與三昧相應,知罪福性空,破一切生死顛倒三毒妄想煩惱惡業。因此智者大師教導懺悔之法,對於初學者或根鈍者,當依懺悔文或一定的儀式,以達滅除修道之障的事懺之功;而對於久行或利根者,則須於靜中觀諸法實相,以達了悟罪性本空的理懺。因行者若能深悟實相,了達罪性本空之理,則能罪從心起將心懺,真正的滅除罪業,究竟破除煩惱無明的罪緣,是名真懺悔。如《普賢觀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9]由事懺至理懺,以實相正觀斷除障礙三諦的三惑,乃為真正懺罪清淨。
[1]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2,T46,no. 1916,p. 486c。
[2]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2,T46,no. 1916,p. 486c。
[3] 《金光明經文句》卷3,T39,no. 1785,p. 59b。
[4] 《金光明經文句》卷3,T39,no. 1785,p. 59c。
[5] 《摩訶止觀》卷5,T46,no. 1911,p. 59c。
[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2,T46,no. 1916,p. 486a。
[7] 《摩訶止觀》卷4,T46,no. 1911,p. 37a。
[8] 《法華三昧懺儀》,T46,no. 1941,p. 954b。
[9]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T9,no. 277,p. 393b。
頂禮 印隆法師,
回覆刪除感恩您的分享
謝謝您解答了我一年多的疑問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