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真正發心,不退道心

   之前與大家分享這一篇「索達吉堪布:莫讓你的言行,使他人退轉道心」時,有格友以親身的經歷,來詢問印隆一些問題。因為印隆最近較忙,加上智慧不足,還不敢回答格友的問題。謹待之後印隆的智慧有所提升時,會再與大家分享。

  今天先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

  學佛二十餘年,尤其是在出家後這些年,真的遇到很多事。不論是自己身上、周遭環境,在事相上的逆境相當多。

  印隆也有跟英善老師報告自己的修行心得,發現自己閉關出來後,不曉得是心變得比較細、亦或業相現前的考驗,覺察到境界愈來愈多。妙師父也有提醒印隆,或許這是因發願而有的考驗,因為既然真的發心想要利益眾生,就必須更堅強,才能有力量荷負眾生的苦痛。

  《摩訶止觀》的「觀魔事境」針對修行上會遇到的種種境界,寫得非常清楚詳細,《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云:
  
魔相甚廣,何但於三昧中現,乃至一切事業中惱亂行者。經云:若魔、若魔民,惡因緣故,入人身中,嬈亂人心。或令書者疲極,國土事起;或書者不得供養。若讀誦時,師徒不和;若大眾中,說有人來,說法師過失,言法師不能如說而行,何足聽受?或言雖能持戒,而復鈍根,不解深義,聽之何益?或言大乘是空滅之法,無可行處。或時作好,敬信沙門,云般若波羅蜜空,無罪福名,無有道理等;如下發相中云:全墮惡者,即其意也。或云可取涅槃,即發相中,令墮二乘者是也。
  又云:或法師不受弟子信施,或師好施,弟子不受。釋云:弟子法,應供養於師,何以言師施於弟子?然弟子作是念:師少物尚不捨,何能捨身?雖讚布施,乃是欺誑。名「不和合」。是故師須布施弟子,弟子復以四事供師。師少欲故,而不肯受,便羞愧言:如賣買法,是故不受。或師多知識無乏,能養弟子,弟子自念:人當謂貪師之衣食,是故受法。或云德薄,不勝師施。如是等心雖好,不成般若波羅蜜,亦是魔事;此等即前發相中,令墮善者是也。雖非因觀而發,或當亦是宿緣相關。或行三昧,師與弟子,有上諸事,妨三昧故,不可不覺。此等既爾,諸行例然;故畧記之,以示後學。
而《楞嚴經》的「五十陰魔」,也將修行中會遇到的種種境界,一一詳述說明。

  「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英善老師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一書中,提到法華經的實相觀念:佛以無分別智,解知無分別法,即是顯實法也。......諸佛覺如實之相,乘此實道,出應於世,祇令眾生得此實相,餘皆名魔事(大正913)此顯示佛出世之目的,在於「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即悟入諸法實相。至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法華經所要表達的,即是諸法「實相」之道理。

  在電影「小活佛」中,有演出釋迦牟尼佛在證悟前,天魔所帶來的考驗;但是最精采的重點,是在最後的那一關鍵--面對自己的心。沒有什麼境界可以打擊自己,只有自己才會打敗自己,也為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

  「永離名聞利養之心,真發解脫菩提之願」。能夠透徹空性的見地,方能消泯我執,發真正的大悲心與菩提心。如此,才能真正的利益眾生!

 

2 則留言:

  1. 師父法安!阿彌陀佛.感恩分享.無限感動.......

    回覆刪除
  2. 這電影.. 我找了好久... 不知道有沒有完整版...
    此外.. 在這浮世之中.. 如何不使道心退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