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淨土十疑論》第一疑:捨離眾生疑--願生淨土與菩薩慈悲

  先看這一疑的原文: 

   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祗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故《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摩經》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又《智度論》云: 「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 」參  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又《論》云:「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樹傍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論》云:「遊戲地獄。」參  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眾生。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在第一疑的討論重點有二點:

一、求生淨土是自享安樂的小乘心態嗎?
二、淨土法門是比較自私、沒有菩薩的廣大慈悲心嗎?
 (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祗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這兩點其實也是目前許多人有的疑惑,其實 智者大師在一千多前就解答了:

 一、區別兩種菩薩:
 (一)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
 (二)凡夫菩薩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二、認為除非証得無生忍,否則皆有退轉的可能。
 (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三、引用各種經論( 《智度論》 與《維摩經》 ),闡明凡夫必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後,才可在三界惡世內,救苦眾生 。
 四、說明難行道的概念。
 (《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五、說明易行道的概念。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論》云:「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眾生。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3 則留言:

  1. 印隆師父,
    阿彌陀佛!
    末學自知過去生缺乏正確的願心, 以致於今生落得如此地步.
    今生念佛參禪, 惟杖  彌陀慈悲, 得以滿菩提願:
    由止生定, 由觀發慧, 智慧心起, 出離三界, 求生淨土, 自度度人, 回返娑婆, 廣度有情, 成就菩提!
    祈願  吉祥如意
    常皜  合十頂禮

    回覆刪除
  2. 此身不向今生 度,更向何 生度此身,今生不念佛求生淨土非愚即狂,此為難信之法,要珍惜。
    法嶢頂禮 
     

    回覆刪除
  3. 感謝法師分享!

    明朝蕅益大師云:
    西方即是唯心土,悲智相應始克生,
    莫謂大悲應愍濁,化他須是自功成。
    誠哉是言!

    末學 宏觀合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