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共同成就佛法弘傳之福田

    感恩幫忙掃描經本的格友菩薩,此次水陸法會網路共修要用的線上經典已經快完成了,非常莊嚴!在水陸法會開始時(11/28-12/5),大家就可以使用了,屆時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這一年一度的水陸法會精進共修!

  楊老師建議山上可以使用這一套程式(德國的程式,約台幣一萬多元),可以放大、縮小、前後翻頁都非常順利與方便。楊老師還加上了指定頁碼的功能,如果悅眾法師說要翻到第幾頁,只要輸入頁碼,馬上就可以到那一頁,就像真的翻書效果一樣,十分方便呢!

  之前有一位菩薩送印隆一台iPad,原本是為了幫印隆解決眾多書籍的問題(因為印隆四處為家、也處處不是家,所以不方便帶著一大堆書籍,但是又需要參考),但發現現在這台iPad,反而成為印隆研究佛書電子化的好幫手,因緣真是不可思議。印隆在水陸法會結束後,接下來就要開始進行電子書的工作了,到時候會再跟大家報告內容。主要是協助一些僧團的出版社,將書籍做電子化的工作,不論是透過網路、電子書載具(如iPad)等,都可以閱覽,讓正信佛法的流傳更為廣大。

  上星期印隆的大專同學也發心送印隆一台NB,因為這一年來,不是跟僧團借、就是使用同學的,不太方便也不好意思。原本是印隆請同學幫忙以分期的方式購買,沒想到同學的先生發心結緣護持,同學還引 證嚴上人所示:「有形的物質給別人,無形的福氣給自己」,很謙虛的說感恩印隆付出的遠比我們能作的多太多了!真是令印隆感恩又慚愧,同學與其同修真是有智慧,能有這樣的布施觀念。

  一直覺得,佛法的弘傳是來自於大眾的力量與發心才能成就如此殊勝的福田,這也是緣起之妙。我們彼此之間都是息息相關的,每個人都一起發心、發願,將這些美好的善緣緊密串連,在成就眾生的當下,就是成就了自己。唯有讓眾生好,自己也才會好。真正的淨土,來自與成就大眾的願心。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增強記憶力的咒語——虛空藏咒!



  看到格友分享的這篇虛空藏咒,讓印隆不禁想起一位修持虛空藏咒的學長。她曾經在一次禪修時(二十幾年前,還在念中華佛研所時),見到頭頂充滿光明的菩薩,當時她還非常年輕,就跟 聖嚴師父報告說,看到一位好像頭頂戴探照燈的人~後來才知道是虛空藏菩薩,真是可愛的學長!

-----------------------------------------------------------------------------------------------------------------------------------------------------------
增強記憶力的咒語——虛空藏咒!】(此咒出於大集經非密教部)

虛空藏菩薩為三世諸佛第一輔臣,功德浩蕩遍滿虛空,智慧無邊恒沙難喻忍辱心如金剛,精進猛如疾風。持誦虛空藏咒,能助大定,加強憶力,促進心誦,每晨食前敬誦七遍或七七遍,功德無量。
世尊對虛空藏菩薩極為讚歎,世尊云:"是菩薩,具諸三昧猶如大海,住菩薩戒如須彌山,忍辱之心猶如金剛,精進勇猛猶如疾風,智如虛空,慧如恒沙,諸菩薩中如大勝幢,向般涅槃之大師……,一切眾生無上福田,三世諸佛第一輔臣,能護法城,已具莊嚴十八不共諸佛密藏,滿足成就佛之智慧,一切人天所應供養,唯除如來,餘無者。"
虛空藏菩薩梵名是 ākāśa-garbha﹐他的密號「庫藏金剛」﹐這位大菩薩經常住在「香積世界」﹐所謂「虛空藏」﹐就是智慧深廣﹐好象虛空一樣的廣大。他住於虛空界﹐不但得一切秘密義﹐且以大悲心去救度眾生。

虛空藏菩薩功德浩蕩。具諸三昧猶如大海。住菩薩戒如須彌山。忍辱之心猶如金剛。精進勇猛猶如疾風。智如虛空。慧如恒沙。為三世諸佛第一輔臣。一切眾生無上福田。滿足成就佛之智慧﹐一切人天所應供養。唯除如來。餘無及者。

虛空藏經有云﹕「若有人欲得智慧﹐欲得大家敬愛﹐欲得良好的歌喉﹐欲得帝王及百官之位﹐欲得種種財產。。。則必須常念此尊名號﹐一定得到如願以償。」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中說觀想虛空藏菩薩的法像為左手持寶安於心上。右手施流出無量寶。



【持咒方法】早晨醒來吃早餐前,最好九點以前,拿一杯溫開水置於桌上:
(雙手合十)
1. 先念「南無虛空藏菩薩摩訶薩」三遍。
2. 持誦「虛空藏菩薩神咒」七遍、四十九遍、或一百零八遍。
(ㄨㄛ)(ㄋㄩˇ)(ㄌㄨㄛˊ)()(ㄆ一ˊ)(ㄑㄧㄢ)
(ㄈㄨˊ)(ㄙㄨㄛ)(ㄕㄜˊ)(ㄆㄧˊ)(ㄧㄝˊ) 
(ㄆㄛˊ)(ㄋㄞˋ)(ㄙㄚ)(ㄆㄧˊ)
(ㄅㄛˊ)(ˋ)(ㄙㄨㄛ)(ㄇㄧˊ)(ㄅㄛ)(ㄓㄚˋ)(ㄌㄨㄛˊ)(ㄙㄚ)(ㄆ一ˊ)
(ㄊㄨㄛ)(ㄋㄞˋ)(ㄆㄛˊ)(ㄌㄨㄛˊ)(ㄆㄧˊ) 
(ㄙㄚ)(ㄉㄨㄛ)(ㄌㄨㄛˊ)(ㄑㄧㄝˊ)(ㄌㄨㄛˊ)(ㄋㄧˊ) 
(ㄒㄧㄡ)(ㄨㄛˇ)(ㄒㄧㄡ)(ㄨㄛˇ)
(ㄇㄛ)(ㄏㄜ) 
(ㄑㄧㄝˊ)(ㄌㄡˊ)(ㄋㄧˊ)(ㄐㄧㄚ) 
(ㄙㄨㄛ)(ㄆㄛˊ)(ㄏㄜ)
3.而後把將水飲用即完成。
附經文: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即令彼人得於憶持不忘之力。
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入大海。欲為商賈。欲服湯藥而求力驗。欲脫系縛。欲脫枷鎖。欲求免脫輸送財物。若愛別離。若怨憎會。欲避水火。欲避盜賊。欲避師子。欲避虎狼毒蛇之難。欲免疾病饑渴之患。欲求尊位。有如是等諸所求欲。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恭敬供養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皆令滿願。
複次善男子。若有王子貪樂王位。欲希灌頂得自在力。應於後夜淨自洗浴著新潔衣。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于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向於東方至心合掌。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而便誦此陀羅尼咒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感恩法鼓山僧團的愛心

 

  半個月前,因為天氣逐漸變冷,法鼓山僧團派人來詢問學院的法師們,是否需要冬季保暖衣物?有衛生衣、毛衣、小圍巾、大圍巾及帽子等,印隆剛好需要衛生衣、小圍巾及帽子,就去各登記一件,

  今天收到法鼓山僧團的愛心,真的很感動僧團對我們的愛護!在法鼓山三年,除了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之外,山上也照顧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可以安心念書。感恩法鼓山的教養之恩,感恩十方檀越的護持,印隆會珍惜與努力,願早日學有所能成利益眾生,作為對大眾恩德的報答!

 

準備進入最忙碌的一個月

 

  再一個月就到了水陸法會的時間了,雖然從去年底到現在,也陸續忙了快一年,可是接下來的一個月,將是最忙碌的,印隆也做好心理準備,也祈願此次的水陸法會,能夠順利圓滿,利益眾生!

  網路共修主要是要讓不克到山上參與法會的信眾,也能夠一起參與共修。從這幾週的報表可以看到,國外參與的人數逐漸增加中,目前已有41個國家,但因為網站都是中文,如果能有英文的界面,應該可以利益到更多人使用,也祈能達成 聖嚴師父於全世界弘揚漢傳佛教的悲願!所以剩下的這一個月,除了原先規劃的進度之外,可能還要加上英文界面網站的製作。

  這一年來,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在水陸法會的工作上,課業都先放一旁了。之前因為身體因素不能打工,所以都是靠投稿賺一點獎學金,但是今年連作業都無法完成,何況是投稿?只好先放下了,先把水陸法會的工作順利完成再說。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20101025_拜見昭慧法師



  因為生病而導致行動不太方便的關係,這一年來除了上課或開會或去醫院,幾乎都待在宿舍裡沒有外出。剛好有一位從大陸來的法師非常想去拜見昭慧師父。印隆也一年沒去弘誓了,很想念昭慧師父,剛好趁此因緣陪同他一起過去。

  一早八點從山上出發,同行還有三位同學,約十點半左右到達弘誓。今天印隆仍舊是不太能走路,昭慧師父看到嚇了一跳,沒想到印隆此次病得如此嚴重(其實還好啦,就是走路不太方便而已),很慈悲的扶印隆到法印樓二樓。大家看到昭慧師父,馬上就頂禮,印隆因為行動不方便,就在一旁合掌表達對法師的恭敬。

  此次主要是那位大陸法師對於僧團內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提出許多問題來請示 昭慧法師,他也非常認同法師廢除「八敬法」的創舉。其實有許多人的不認同,是誤解了法師的用義與用心。僧團男女眾若能互相尊重,才能真正達成六和敬。不論傲慢、自卑、卑慢.....等等,對於修持都是傷害的。之前印隆曾於《慈雲雜誌》發表一篇:捨八十四態成就大丈夫相,就是看到教界有人曲解經意所以而作。

  眾生皆是由於無始劫來的習性在生死中流轉,一會是男、一會是女、一世為人、一世墮畜生…生生死死,何時休止!唯有得真實解脫,才不會隨著習性在輪迴中不停流轉。而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時代,除了不平等的種性制度外,當時的女性就如同貨品一般,絲毫無地位可言。但佛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強調種性平等,男女皆可出家修行,可知佛陀絕無男女不平等的之對待差別。且佛陀在成道之時,即嘆「眾生接具如來智慧之德相」!故佛陀是因為根性與身心因緣之不同,所因病予藥,為使眾生能成就法器。

  中午用完齋,因為法師還要到玄奘大學開會,我們就感恩的告假回山了。晚上印隆還接到法師的慈悲關懷電話,要印隆一定要好好休養,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為佛教、為眾生服務與貢獻。謝謝昭慧師父,印隆會努力的!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有求皆苦


    這幾天,剛好聽到幾位菩薩的分享,讓印隆實在深感正見的重要!

  其實一直以來,發現有許多人將「佛教」還是當成神道教來信仰,都是對「生死」有求,而非對「出離生死」有求,因此是愈求愈苦,愈求愈背離佛法愈遠,甚至產生了謗法謗佛的行為。

  例如一切眾生總是不離生老病死,但有人在求不到「神蹟」,還是要面對親人死亡的愛別離苦時,就會覺得「信佛」沒用,改信其他教好了。但是,信其他教就可以擁有免死金牌嗎?自古以來,有那一位眾生是不死的呢?

回向此次在梅姬風災中往生受難的一切眾生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此次在梅姬風災中往生受難的一切眾生: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西藏佛法之緣

  相信許多的緣分,來自於我們的發心。佛法的正信因果觀念,是「因緣果」,不是宿命的因果觀,而是照見實相真理的緣起觀。

  今日終於完成一份作業,是碩二下學期所修的藏傳佛教史。因為一直想研究漢藏佛法的異同,所以這一篇報告,就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與天台止觀中,初探漢藏佛教的道次第觀念。在撰寫的過程中,釐清也發現了許多答案,內心非常法喜!

  聖嚴法師在《漢藏佛學同異答問》一書中提到,藏傳佛教講究嚴密的次第,其優點是能按部就班訓練人才,在修行方法上則有各種儀軌可循,使行者能漸次獲得修行利益。而中國(特指禪宗)講圓頓,沒有次第,使初學者較不易入門,因此提倡「人間佛教」即是希望從一般凡夫的立場出發,一步步向菩薩、佛的境界邁進,這也是一種次第。而漢藏佛學的匯流,則尚有待努力。[1] 

  天台止觀教學,以十境、十乘、次第三觀、藏通別圓四教而架構出一套的止觀修持法門,其論理與實踐嚴整精密,對重建漢傳佛教修道次第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我希望能繼續將天台止觀教學體系做深入研究,並參考藏傳佛教道次第實踐的修持方式,匯流漢藏佛教雙方之優點,相信必能再創佛教的新思潮時代,饒益無數有情!



[1] 參:《漢藏佛學同異答問》,頁87-88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為利眾生而成佛


    昨天在誦持《法華經》時,剛好是誦到佛陀授記諸大聲聞、菩薩等將來都會成佛這一部份的經文;而每一位被授記者,都需要經過長遠時間的精進修持方能成佛,讓印隆想到之前在上天台、華嚴的課程時,英善老師有時候也會「考」我們:成佛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道修持,如此長遠不易,你們還要成佛嗎?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 如同進魔道】



(引用於face book的好文)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 如同進魔道

自從學佛吃素後,很多人倒反對我吃素,有個信仰很好嗎,但是吃素和信仰不妨礙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嗎!還舉濟公吃肉的例子來勸我。我很耐心地給他們講吃素的意義不在於吃什麽,重點在於培養慈悲心,戒殺護生和降低物質生活的標準來去除貪欲。

今天看了這個典故方才知道此話的來由,轉過來供養大家。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來由,本是一個悲壯的典故。說的是明朝張獻忠攻打渝城,也就是現在的成都時,在城外的廟裏駐紮,強迫裏面的和尚吃肉,當時有個叫破山的和尚說,只要你攻城後不屠城,我就吃肉。結果張獻忠答應了他。於是破山和尚一邊吃,一邊說出了這句話。他是爲了數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啊。而這也不是破戒,這是戒條中的開緣,不算犯戒。

此兩句偈子最早是濟公活佛道濟和尚爲破人執著所言,破山和尚也是引用。但世人不知,濟公活佛全偈子如下: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 如同進魔道 世人只知斷章取義,唯利是用,其實印光大師早對濟公吃肉的事作過開示: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

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爲佛弟子,要教化衆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裏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因此人們望文生義,不解如來真實意,不知害了多少人墮入輪回。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感動與感恩

   在此次的網路大悲心修行自知錄上,有設定「法師批閱」的功能;也就是網友是一天天的登錄所做的功課,法鼓山的法師也會一篇篇的仔細瀏覽並給予評語。因為參與的人數很多,假設是一千人,每天就有一千篇的功課呀!但是果慨法師說,大家能認真的做功課,對修行有幫助,能提昇自己的心靈品質,成就世界淨土,是 師父一直希望成就之願,所以即使再忙,也會用心的批閱每一篇文章。

  昨天印隆把負責批閱的法師們之帳號及密碼都設定好了,今天法師們也開始作批閱了,印隆真的好感動山上為成就大眾修行的用心!有參加網路大悲心修行自知錄的人,可以登入進去看法師給您的留言!

 

願意為媽媽付出一切

   在face book上看到這篇文章,很感動!也讓印隆想到最近有一位台灣之光~服裝設計師吳季剛,也是在媽媽的鼓勵之下,有了今日的成就!

  印隆的父親早逝,與媽媽相依為命長大。記得當年印隆想學一技之長,先慈也是全方面的支持,買電腦、上補習班....甚至於當年一台二十萬的MAC G3都買給印隆學習使用,讓印隆後來能有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而在先慈往生後,印隆也出家了,但我仍舊可以在教界裡,就像此次的水陸法會網路共修活動,還有之前參與CBETA等,以過去所學習的電腦一技之長,來利益大眾。

  親愛的媽媽,謝謝您對我的養育與支持,雖然此生印隆沒有辦法再孝順您,但是我一定會好好修行,願有能力利益眾生,作為對您的報答!

----------------------------------------------------------------------------------------------------------------------------------------------------------

來自破裂家庭的周杰倫「願意為媽媽付出一切」。

周杰倫,萬千青少年為他的歌聲而癡迷、崇拜的一位天皇巨星,對母親葉惠美有著似海深情,因為在他最孤獨最無助的時候,是媽媽用溫暖的臂膀支撐著他。

所以周杰倫一直說,「只要媽媽高興,我願意為她付出一切!」    

 

音樂天才破裂的家

周杰倫出生於1979年1月,媽媽葉惠美是台北淡江小學的美術老師,爸爸是淡江中學的物理老師。

周杰倫4歲讀幼稚園時,葉惠美把他送到淡江山葉幼兒音樂班學鋼琴。

平時活潑好動的小杰倫一站到鋼琴面前,竟是出奇的安靜,聽老師彈奏一遍自己就能復彈出來,老師告訴葉惠美,這孩子很有天分!      

為了培養杰倫的音樂素質,葉惠美主張拿出家裡全部積蓄為杰倫買一架好鋼琴,請最好的鋼琴老師為杰倫輔導。而杰倫的爸爸則認為不必這麼認真,男孩子嘛,隨意一點,沒必要拿出全部積蓄投資。

最後,葉惠美還是背著丈夫為杰倫買了一架鋼琴,弄得杰倫爸很不高興。

 

小學三年級時,杰倫偶然聽到世界名曲《天鵝湖》,被大提琴憂傷淒美的曲調迷住了,葉惠美沒和丈夫商量又為杰倫購買了大提琴。      

杰倫爸對妻子葉惠美「孤注一擲」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回家就指責葉惠美的不是,家庭裡的溫馨越來越少,爭吵越來越多。

 

杰倫不知道爸爸為什麼總要找媽媽吵鬧,他用自己稚嫩的詩行記下他的困惑和傷感:「從小到大只有媽媽的溫暖為什麼我爸爸那麼兇,如果真的我有一雙翅膀兩雙翅膀隨時出發。偷偷出發我一定帶走我媽媽……」    

這傷感的詩行杰倫後來為它譜了曲,就是那首令萬千歌迷傷感的《爸,我回來了》。        

 

周杰倫初中二年級時,父母終於離婚。

14歲的周杰倫寫道:「爸爸媽媽彼此沒有愛,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沉默、倔強和叛逆已經塑造了另一個周杰倫。      

周杰倫有音樂天賦,但功課卻很糟。高中聯考總分只有100多分,連普通高中也沒考上,前途一片黯淡,母子倆相對無言,難道兒子就這麼完了?恰好淡江中學第一屆音樂班正在招生,周杰倫考上了。

因為彈得一手好鋼琴,拉得一手好大提琴,又時常活躍在籃球場上,周杰倫成為許多女同學關注和談論的對象。

但是,周杰倫卻常常面無表情,很少露出一絲笑容,除了音樂成績出類拔萃以外,其它科目成績幾乎全線紅字,老師們紛紛認為他智力低下,他的英語老師甚至直言不諱對葉惠美說周杰倫有智力障礙。

 

葉惠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她還是決定要把杰倫培養成才,至少當一個鋼琴師吧。

葉惠美沒有指責杰倫,她認為杰倫走到今天冷漠、叛逆的地步是家庭的不和睦造成的,並且深信自己的孩子沒有智力障礙,於是她嚐試用姐弟式的關心來「馴服」周杰倫,規定自己「三不」:不嘮叨、不指責、不脅迫兒子。   

果然如老師們的預測,周杰倫沒有考上大學。

葉惠美多方打聽後,鼓勵杰倫去考台北大學音樂系,結果他沒有被錄取。周杰倫咬著牙考第二次,還是失敗了。

媽媽和外婆外公都為杰倫的前途擔憂,這孩子究竟將來能幹什麼呢?   

 極度迷惘的周杰倫無所事事,只好等待服海軍兵役,這期間,竟得了殭直性脊椎炎,令人沮喪的是這種病無法根治,只能靠藥物緩解,到了晚期全身甚至會像殭屍一樣僵硬,也可能導致癱瘓。葉惠美和外婆說起杰倫就垂淚。   

病緩解一些後,周杰倫到一家餐廳打工,作為端盤工的他因為時常打翻菜盤,每個月的工資幾乎被扣掉了一半。

 餐廳中有一台鋼琴,一次閒暇時周杰倫彈了一曲《蕭邦舞曲》,把老闆驚呆了,老闆靈機一動,叫周杰倫不要端盤子了,就在餐廳彈琴,然後請來電視台記者炒作,不但使得餐廳生意火爆起來,還節約了一大筆請鋼琴師的費用。    

 葉惠美感受到了杰倫的音樂潛能,她替兒子在台北星光電視台娛樂節目「超猛新人王」報了名。

周杰倫精心創作了一首歌曲《夢有翅膀》,但他對自己的演唱實在沒信心,請了一位歌手演唱。

演唱者不能理解他的曲風,而他的鋼琴伴奏又顯得怪異,弄得台下聽眾噓聲一片,初出茅廬的一場表演徹底搞砸了。        

 葉惠美急了,性格內向的她鼓起勇氣找到了主持人吳宗憲,把《夢有翅膀》的曲譜拿給他看。

吳宗憲當時是台灣阿爾發音樂公司的老闆,他對周杰倫的第一印象並不好,應付似的拿起曲譜掃了一眼,卻是眼睛一亮,歌譜不僅抄寫得工工整整,而且譜得十分複雜。

慧眼的他立即改變了主意:「這孩子還可以,明天叫他到我公司來上班!」    

 周杰倫進了音樂公司任音樂製作助理,在媽媽的鼓勵下,每天主動幫同事們買盒飯,大家對這個沉默寡言但又勤快的小伙子有了好感。

而葉惠美總擔心杰倫冷漠而倔強,又不善言辭,生怕他無意中把老闆和員工們得罪了,於是常常在下班時間站在公司門口,準備一些可口的比薩、炸雞送給員工,請他們包涵杰倫。

 一來二往,葉惠美對公司員工比周杰倫還熟悉,同事們都知道周杰倫有一個好媽媽。

 周杰倫很快創作出大量的歌曲,但讓吳宗憲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他創作的歌詞總是怪怪的,音樂圈內幾乎沒有人喜歡。

 一次,周杰倫又拿著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給吳宗憲審讀。

這次吳宗憲連看都不看,便將那首歌曲揉成一團,隨手丟進身邊的垃圾桶裡去了。周杰倫的眼淚禁不住流了出來。      

是放棄還是繼續?媽媽每天來公司門口已經成為一道風景線,如果放棄,太對不起媽媽了,周杰倫硬著頭皮支撐著,他吃住都在辦公室,以每天一首歌的速度進行創作。

 葉惠美每天晚上都到公司看望杰倫,望著日漸消瘦的兒子,她強忍著不讓自己的淚水流出來,儘量說一些鼓勵的開心的話,然後將杰倫換下的髒衣服拿回去洗乾淨。

 一連一個多月,吳宗憲每天早上八點鐘上班時,總能準時見到周杰倫新的作品。終於,他被這位小伙子的勤奮和天賦深深地感動了,他「嗅」出了周杰倫的歌曲隱隱有一種味道,答應找歌手演唱他創作的歌曲。    

吳宗憲將周杰倫的《眼淚知道》推薦給天王歌星劉德華,劉德華看了一眼就拒絕了。

不久,又將他的《雙節棍》推薦給火爆華語歌壇的張惠妹,沒料想,張惠妹也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吳宗憲決定給周杰倫最後一次機會,讓他自己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如果這樣也不行,他就只好請周杰倫走人了!

 他將周杰倫叫到辦公室,十分鄭重地說:「阿倫,給你10天的時間,如果你能寫出50首歌,而我可以從中挑出10首,那麼我就幫你出唱片。」      

 老闆的話刺激得周杰倫興奮不已,他打電話告訴媽媽後就跑到街上買回一大箱方便麵。他想,就是拼了命,也要做最後的搏擊。    

周杰倫熬紅了雙眼如約寫出了50首歌曲,而且每一首都寫得結構合理,譜得工工整整。

吳宗憲終於有了讚許的笑容,他挑選出10首,2001年初製成了周杰倫的第一張專輯《杰倫》。   

公司對這張唱片沒抱多大希望,能收回製作成本就算不錯了。

 然而《杰倫》橫空出世後,猶如一場猛烈的颱風橫掃台灣,很快被歌迷搶購一空。

《杰倫》一舉奪得台灣當年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最佳製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三項大獎。

《杰倫》的成功讓公司始料不及,讓台灣的歌星們大跌眼鏡,紛紛詢問哪裡冒出來的周杰倫?

 如果說第一張專輯小有成就的話,那麼,周杰倫第二張專輯《范特西》已經形成了風暴,席捲了大陸、港台、東南亞整個華語歌壇,各種大獎紛至沓來。    

 周杰倫終於成功了,他深深明白,沒有媽媽黑暗中明燈般的溫暖,他支撐不到今天,媽媽為他一直未再嫁,點點滴滴都是舐犢之情。

他將所有的收入都交給媽媽掌管,儘管自己有了公寓,每個週末依然回家,同媽媽、外婆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葉惠美更是百感交集,當年丈夫的譏諷、老師的搖頭、生活的艱辛都隨風而去。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今天功課做了嗎?



 

做定課,就像每天複習佛陀所說的法,

看看自己是否成了情緒的奴隸,被煩惱左右?

還是菩提道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時時提醒自己轉化心念,安住當下。

定課也是一場自己和佛菩薩的約定,

每天在固定的時段,做同樣的功課──

誦經、持咒、拜佛、打坐或鈔經,

把身心交給方法,安然領受佛菩薩的悲智,

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都是輕安、明覺。

做功課,就是這麼easy

選定方法,一起來做定課吧!

~《人生雜誌》第326

 

大悲心修行自知錄online
每日記錄、功德迴向,還有法師的互動關懷唷!  

《大悲心修行自知錄》的修行功課,不僅可以作為個人身心狀態檢核的參考,以此清淨心參與勝會,將使修行更得力。另一方面,藉由提昇「布施」的精神層次,讓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在生活中廣為普及,將會發現,每一次待人接物,都是修行的機會;每一個順逆因緣,也都是修行佛法的道場。

若能每天確實做定課,並詳實記錄,從發願、懺悔、迴向等基本修行項目中,養成修行與利他的生活習慣,並於水陸法會的送聖當天普皆迴向,利益一切有情眾生......more

線上版大悲心修行自知錄
 

 

做定課,就像每天複習佛陀所說的法,

看看自己是否成了情緒的奴隸,被煩惱左右?

還是菩提道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時時提醒自己轉化心念,安住當下。

定課也是一場自己和佛菩薩的約定,

每天在固定的時段,做同樣的功課──

誦經、持咒、拜佛、打坐或鈔經,

把身心交給方法,安然領受佛菩薩的悲智,

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都是輕安、明覺。

做功課,就是這麼easy

選定方法,一起來做定課吧!

~《人生雜誌》第326

 

廣欽老和尚:越是在修行的人,罪業越是會現形



 

※日期:一九八零年二月七日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九歲

傍晚,某某法師與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請示老和尚,在大殿外,一行人頂禮老和尚後,某某法師對老和尚說:「出家以來,我一直深受種種人事上的刺激打擊, 與精神上的種種挫折磨難,不知是我沒有修行,還是業障特別重?」

老和尚說:「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無始來的罪業越是會現形,幻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使你受苦,像身體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擊磨難,這些磨難會刺激你,使你體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離,你必須跳越過這些障礙,越過人身的種種劫難,才能得到清淨安樂,成就淨業。」

接著老和尚對那些信徒開示說:「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佈施的功德來的,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種種的挫折來刺激,便會沈迷下去,不知醒悟, 如果不知再以福佈施,種來世人天的因,等福消壽盡,便會墮落,反而是福中藏禍。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則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要會佈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聖嚴師父的紀錄影集「他的身影」

 



經過一年多籌備,聖嚴師父的紀錄影集「他的身影」,
終於要從11月6日起,每周六上午10:00~10:30,
在民視無線台(第六頻道) 播出了,共十三集。
(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http://ddmtv.ddm.org.tw/ program.html  同步播出)

 

 

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未來,

踏實於現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聖嚴師父法語~~

以戒為師




持戒十種功德:

1、滿足志願,能持禁戒,則身心清淨,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願,無不滿足。
2、如佛所學,佛初修道時,以戒為本,而得證果,能堅持戒,是亦如佛所學。
3、智者不毀,戒行清淨,身口無過,凡有智人,喜樂讚嘆,而不毀訾。
4、不退誓願,堅持禁戒,求證菩提,誓願精進,得不退轉
5、安住正行,堅持禁戒,三業清淨,而於正行,安住不捨
6、棄捨生死,受持禁戒,則無殺盜等業,能出離生死,永脫輪迥之苦。
7、慕樂涅槃,堅持禁戒,絕諸妄想,故能厭生死苦,慕涅槃樂。
8、得無厘心,戒德圓明,心體光潔,一切煩惱業緣,皆悉解脫,無厘縛患。
9、得勝三昧,持戒清淨,心不散亂,則得三昧成就,定性
現前,超證有漏。
10、不乏信財,持守戒律,於諸佛法,具正信心,則能出
生一切功德,法財不匱。

 

 四分律云:破戒有五過

(一)自害,毀戒之人,身口意業,悉皆不淨,常受貧窮,善神遠離!
(二)為智所訶;毀戒之人,諸善比丘皆悉訶責,而常畏避.如惡死屍。
(三)惡名流布,毀戒之人,三業不淨,與不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見,不善之名,聞於遠近。
(四)臨終生悔,毀戒之人,老死臨期!惡境現前,追悔無及!
(五)死墮惡道,毀戒之人,既虧梵行,全無善因,福盡苦至即墮惡道!

 

「學戒」實在是修道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 廣化和尚

 


 

《 遺教經》上說:「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我們修道要有智慧,才能夠斷煩惱、證道果。但是智慧從那裡來的呢?從定來的,由定發慧來的啊!那定又是從那裡來的呢?

依戒生定來的啊!你如果沒有依戒行持,所得的定,是個魔定;如果沒有依戒行持,所得的慧,也是個狂慧。所以古德曾經說過:離戒修定慧,容易著魔道、變狂慧;離定慧修戒呢?至少可以在人天道往來,可以繼續增上修行。由此可知,「學戒」實在是修道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多學佛大德都忽略了這一點。

戒,是個行門,不是只有知解而已,知道一分要做一分,如果大家都能夠在戒律上努力,就可以得定了。有了定,才能夠證無漏慧;有無漏慧才能夠斷煩惱、證道果,成為一個聖僧。所以你若想要做一個聖僧,基礎在於學戒、持戒。我出家數十年,曾親眼見到幾位青年弘法者,成名不久既被財、色二魔吞噬了,真是可惜、可嘆?這就是不先學戒,祇求慧解的結果。特此奉告大家,做為鏡鑑,提高警覺。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真的,要對別人好一點!

這是學院的同學分享的,感覺挺可愛,謹與大家分享~





  

其實,生命中的一切何嘗不是如此?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水滴雖小,漸盈大器。修行就是點點滴滴的積累,從起心動念開始。

佛經上「四小不可輕」的典故:雜阿含經四十六記佛對波斯匿王說四不可輕:
一、太子雖小,當為國王,是不可輕。
二、蛇子雖小,毒能殺人,又不可輕。
三、小火雖微,能燒山野,又不可輕。
四、沙彌雖小,能得聖而有神通,最不可輕。

小,代表著無窮的希望。小的人、事、物,常能發揮大的功能。

種子雖小,長成大樹,庇蔭人群。

小小善念,發展出一番福國利民的偉大事業。

小小洞隙,使堤防決堤,造成大害。

小布施能濟人燃眉之急;小微笑給人無限信心;小善行能廣結善緣。

 

結緣:吉祥雞吊飾(已結緣圓滿)

  這是一位可愛的小菩薩--小君格友要與大家共結法緣的,印隆已將之先供過佛,祈願佛菩薩的威德力慈悲加持。

結緣:五色線水晶珠寶篋印五輪佛塔(已結緣圓滿)

 

  這是之前發心格友護持的珍貴寶篋印五輪佛塔(五色線加水晶珠的樣式),印隆發現還有一些,謹代與大眾同結菩提法緣!每一尊寶塔都要經過十二道手續,並且在製作過程中都要齋戒用功,非常珍貴,請務必珍惜,也感恩格友菩薩們為護持佛法與成就大眾的發心,也祈能善願成就!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福德因緣

 

   今天印隆的大專同學上山來找印隆,一來是關心印隆的身體,二來我們也十多年沒連絡了,不久前透過face book,讓我們又再度連繫上,真是神奇的網路世界!

  同學畢竟是同學,見面時一點生疏感都沒有,感覺好像是昨日才從學校畢業般。不過大家還是都長大了,十幾年來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也幾乎都成家立業了。

  我們到山下的古逸堂用午齋,同學分享了一些近年來的生活心情,也剛好提到有另一個有學佛的同學建議她要多行布施的事。印隆想到之前分想過的一篇:自造福田,自得福緣,就與她分享惜福、培福的重要。人生中會遇到很多事,都是需要去解決與面對的;但是否容易解決,有沒有善因緣的幫助、是否有智慧能去面對,就是來自於每個人的福德智慧資糧,這些都需要自己去培植。

  用完午齋,同學要送印隆回山上,發現剛才忘記關大燈,所以導致電瓶沒電,車子無法發動。印隆就跟她一起下車看看,是否可以找到人幫忙。一下車就看到對面馬路有一個修車廠,就請修車師傅來充電,他很客氣只收了100元。

  同學說,以前她也遇過這樣的情形好幾次(真是迷糊的小孩呀~),常是請計程車司機來幫忙充電,一般收費是500-800元,今天運氣真好,一下子就找到可以幫忙充電的修車廠師傅,收費也很合理。印隆就趁機跟她說,這就是福德因緣呀!所以我們平常就要廣結善緣,多行布施,盡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如此生命一定會愈來愈美好、愈幸福。

 

打開「自癒力」

 

  格友傳來了一篇文章,印隆很認同此篇的觀念,謹引用與大家分享。

--------------------------------------------------------------------------------------------------------------------------------------------------------

-----  2009/11 康健雜誌 132

 

45歲的殷實布商一向身體硬朗,只有糖尿病在穩定治療。有一天,覺得自己有點喘、有點虛,到醫學中心掛號看病,意外地發現貧血,又被轉診到血液腫瘤科,住院檢查後才發現得到骨髓造血不良症,半年後轉為急性血癌。

 後來他又因為心肌缺氧,被轉介到心臟科接受氣球擴張術的治療,住進心血管加護病房。
 
他一個人孤伶伶地在加護病房中,開始瞻妄、囈語、手腳抽慉,當 張明志 醫師查房時,他抓住張明志的手說,「我好怕。」
 
張明志回答,「會害怕的是自己的心,有所執著才會心生害怕,」就帶領他禱告。
 
布商病情好轉後,開始佛教禪修,整個人氣質改變,彷彿重生。兩年後,他血癌復發,並不抱怨,他知道血癌細胞是殺不死的,很容易復發。
 
他後來又因為畏寒、發燒住院,卻找不到原因, 醫師叮囑他出院後多做靈修功課,拋開俗世煩惱。他再來門診追蹤時,已經容光煥發,血液檢查也正常。
 
「這不是科學可以解釋的,但心靈健康的人,身體的病痛也會復原得比較快,」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張明志後來把故事記在《心靈病房的18堂課》裡。
 
當重大疾病來襲時,我們難免陷入恐懼的黑暗深淵,執著地想知道「為什麼我會生病?」「將來會怎樣?」「我很怕,」「我會不會死?」,每天都看到生死大戲在癌症病房上演的張明志,卻也看到不少病人運用心靈的力量,即使生病甚而後來死亡,但心靈的力量,使他們能在黑暗逐漸籠罩的道路上,看到一絲光明,心安自在,煩惱未上增。
 
當重大疾病來襲時想要培養心靈的自癒能力,是有方法的,從一開始了解生命本無常,平靜面對,到接受自己的感覺、進而正向肯定自己的努力,發現原來無常是上天送來的禮物。
 
1、了解生命本無常  美國亞利桑納整合醫學中心計畫負責人威爾醫師解釋說,生病時,平靜下來不掙扎,並不代表放棄找尋希望,而是為了超越疾病,接受生命中的一切狀況,包括無常
 
婚姻與家族治療博士吳熙琄,在美國唸愛荷華大學時,經歷911攻擊事件,有人在生命最後一刻,被埋在雙子星大廈時,打電話留言給妻子,「我非常愛妳,我要妳幸福,祝福你和孩子好好過日子,」並不像其他人留下恐懼或憤怒留言。吳熙琄說,「我們要培養一種生命的視野,瞭解生命本無常,才能體會生命的珍貴。」
 
2感受自己的感覺  當面臨重大疾病,首先要處理的是情緒,學會把情緒表達出來,無論是恐懼、悲傷、憤怒。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可以幫助你和自己在一起。
 
「去感受自己的感覺,害怕就害怕,累就是累,不去壓制它,」吳熙琄說。
 
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專家斯匹格(Spiegel)將乳癌轉移的病人分成兩組,一組只接受標準的乳癌治療,另一組還加入每週一次的支持團體。「我想知道,我是否能活著看我兒子高中畢業,或看到我女兒結婚,」一位乳癌病人在團體裡抒發自己的恐懼。研究進行後發現,主動分享感受的團體成員比對照組多活了一倍的時間。
 
3、肯定自己的努力  「在苦難中,看到自己不容易的地方,稱讚自己,」吳熙說,不要送出「我沒用」、「我很失敗」的訊息,看到自己在苦難中的努力與堅強,感受到自己的寶貴。
 
《健康,這樣想就對了》書裡提到一個案例,強烈下背痛患者羅莉每天早上都站在鏡子面前稱讚自己的身體,而不是挑毛病,「我想要愛身體所能給我的,而不是將精力放在疼痛或我不喜歡的地方」羅莉說。雖然痛還在,但她比較能與痛共存活下去。
 
4、將疾病視為一個禮物 每一個重大的手術或疾病都有心靈轉變的時刻,危機會製造脆弱與敏感的窗口,質疑我們已經成就的一切。但也可能成為一個機會,使我們得到啟發。「要自我覺察疾病背後的意義,」自然醫學博士王佑驊說。
 
威爾醫師在《自癒力》裡講到他的日本朋友寺山信一郎的故事,他性靈覺醒,帶病修行,展現更高的力量。
 
寺山是一位細胞學家也是管理顧問,他睡得很少,每天喝1012杯咖啡,縱情於牛排與甜食,但所有的醫學檢驗都是正常。
 
直到他疲勞到無法工作的地步時,進一步檢查發現右腎已經擴大,X光檢驗是腫瘤。按照日本慣例,並不讓病人得知真正的病情,醫院瞞著他進行激烈的化學治療,這些注射讓他嘔吐、鬍子變白、頭髮掉落。後來又進行放射線治療,使他很疲勞,也失去胃口。夜裡,他夢到自己的葬禮。
 
他想呼吸新鮮空氣,便爬到醫院屋頂,卻造成騷動,醫院以為他要自殺,要他守規矩或離開。寺山迅速簽了出院文件回家,有人向他介紹長壽飲食療法,要吃糙米,愛好美食的寺山想都不想。
 
隔天,寺山醒來,感受到一股很想看到日出的慾望,他爬到公寓頂樓,感覺一道光線射入他胸膛,能量擴散到全身,接著他哭了起來,「我很高興我還活著」。
 
然後他開始吃糙米,每天期盼到屋頂看太陽的儀式,也到一家僻靜中心靜養,還每天都到森林裡散步,並開始練大提琴,他已經很多年沒練了。
 
「我開始感受到體內與周遭自然的痊癒力量,我開始明白我創造了自己的癌症,我也因此明白,我必須愛我的癌症,它是我的一部份,我必須愛整個我。」
 
「苦、大病、大挫折都是生命的禮物,傷口下才看到真正的力量,」心靈療癒工作者賴佩霞說。
 

平日滋養性靈

 即使在平日,沒有病痛時,依舊可以透過靈性的修持,讓自己心理更健康。
 
科學家早就證實,壓力、焦慮、憂鬱有害健康減少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可以提升免疫球蛋白,活化免疫系統。快樂可以延長心臟病人的壽命,減少中風的機率,緩和過敏反應,增強感冒的抵抗力。
 
 「不在有陽光的日子哭泣,」 張明志 醫師說,提升心靈的健康,就彷彿拿到了去迪士尼樂園的地圖。
 
 愈來愈多人分享滋養性靈的方法,從眾所皆知的打坐冥想, 到神經學家親身經歷驗證的「等待90秒不生氣」。
 
1、兩分鐘冥想就有效:如果有一種藥,每天只要一顆就可以減輕焦慮,對生活更滿意,這種藥是純天然、而且免費,你吃不吃?
 
世上真有這種藥丸,就是冥想。
 
許多宗教都瞭解冥想的力量,每種宗教有不同的方式,但共通點都是:有意識地將腦袋放空,專注凝神。
 
冥想已從放鬆壓力,轉為預防、延緩心臟病、高血壓、偏頭痛、甚至癌症。哈佛醫學院心臟學家班森訓練病人每天冥想20分鐘,病人血壓降低、心跳次數減少、氧氣消耗量是平常17%。
 
只需要一張椅子,靜靜坐著,聽起來很簡單,只要試過的人都知道困難,一開始會因為無法改變任心意遊蕩的習慣,不斷失敗。
 
印度瑞虛凱詩拉瑪靜修中心主席韋達帕芳堤(Veda Bharati)提出兩分鐘禪修法。在等公車、用餐前、開會前,站著、坐著都行,背頸頭打直,用丹田式呼吸,氣息從鼻孔進出,只要把散逸的心收回,把一切放下。
 
2、覺知負面情緒,90秒不生氣  「憤怒和別人無關,是因為自己內在有一個按鈕,是怎樣就怎樣,」賴佩霞說。
 
左腦中風的神經解剖學家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復原後,花了很大的努力,有意識地選擇不要讓某些舊迴路死灰復燃,以便馬上回到平靜的右腦。
 
由於對腦神經的瞭解,她知道憤怒情緒只要一觸動,腦中釋放的化學物質就會洶湧通過全身,但化學成分只要90秒就會從血液中消失,所以要是90秒後,她還在生氣,表示她選擇讓迴路繼續運轉,如果不,她就讓這個反應通過,回到當下。
 
她把負面情緒視為打噴嚏一樣,覺知地面對自己內在火焰,慈悲地對待自己。
 
3、釋放五感,重建「健康感」  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五感是人類生存重要的裝置,遠古時候,人類用敵人的氣息來察覺危險。但現在科技與時間的壓力,使人類做什麼都很快,匆促地囫圇地讓五感官浮光掠影。
 
神經解剖學家吉兒在左腦中風後,發現逗留在感官迴路的基礎生理反應中很有用,例如品嚐美食,吃、喝、感覺愉悅都是發生在當下,她用心記住五感,以及內心深處的感受,幫自己找到途徑回到右腦。相信我們的大腦可以取代不要的思考模式,幫助我們當下經歷內在的平靜。
 
其實我們平日就有經驗,當身體疲累時,身體會發出求救的聲音,當內心生病時,腦子的某個部位也會有感覺,相信五感,傾聽發自身體的聲音,就會發現自己具備「健康感」,這是身心靈自癒能力的基礎。
 
經歷疾病的痛苦或許不是我們能選擇的,但「不被生命的苦難綁架,溫柔地和自己在一起,卻是我們能做的,」吳熙琄說。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回向:何玥靜小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何玥靜小菩薩

自己對於網路共修的期許

   前幾天寫了這篇:不曉得大家對於網路共修的真正想法? ,感恩許多格友的回應與支持,印隆會再努力下去。

  當初承接這份工作,是認同山上的理念,也為果慨法師的大願發心所感動,所以希望一起來努力,讓更多的人透過一方螢幕,凝聚善願善心,成就世界淨土!

  而自從承接此份工作以來,印隆真的是先將課業放一旁了,加上目前身體狀況還未恢復,必需要多休息,所以每天能使用的時間有限。感恩老師的體諒,讓印隆可以好好將這份工作做好。祈願能順利圓滿,達成山上利益眾生的目標。

  因為天台課程的關係,這幾天研讀智者大師傳,看到智者大師的「六恨」,真是心有所感。智者大師所述的六恨,是平生自行化他事業未能圓滿的六種遺憾。我想每位投身於三寶門中的出家人,無不希望能自利利他;若損己而能成就大眾的修行,那也是歡喜甘願!就像現在在做網路共修的事情一樣,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投入其中,真的不是為了自己,只是希望能有多一位菩薩參與共修,每個人多一點機會親近正法,多一點善緣能離苦得樂,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好懷念閉關的日子

 

  昨天晚上夢到在跟大眾分享與宣講修持《法華三昧懺》的殊勝,醒來的時候,感覺嘴角還存著一抹微笑,是多麼的法喜啊!

  自八月發病至今,因為行動不是很方便,加上繁重的課業以及水陸法會網路共修的工作,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很懷念閉關修持的日子,真的是很殊勝。

  昨日指導教授英善老師來寮房關懷印隆,教印隆一些運動,希望有益於身體健康。印隆也跟老師請教一些修行的心得,如果能用禪觀來對治病痛,那該有多好!印隆會再努力的,也希望觀有所成,可以把方法分享給大家。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大寶法王開示:為了利他,我願意改變我自己!



 

為了利他,我願意改變自己!---

地點:印度 菩提加耶

時間:20090112

 

第一堂課(生活裡的實修)

上午9:00,法王一開始先以英文開示說,也許受到去年中到美國訪問激勵,這是他首次以英文教學,全場弟子立刻響起熱烈掌聲。

接著法王主要以藏文、中間穿插英文作開示,法王說,首先要說什麼是「法」,一般人總以為修行,就是要特別找個地方、找個時間做身語的修持,做做儀軌念誦之類的功課。但這樣有個危險,就是:走出佛堂,就忘了佛法。

「事實上,所謂法,是一種改變身心的方式,尤其是心靈。」法王說,貪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貪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嗔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嗔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

向內修持,轉變自心,才是佛法。」所以,工作、日常生活,都可以修行。

法王說,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覺得越來越忙,從事課誦的時間越來越少,

「但我隨時觀察自己的心和身語行為是否利益他人,這是我不共的修持方式。」

 

記得小時候,每天都有早、午、晚課,每次至少一小時,但那時常常當成例行功課;但現在接觸到很多朋友,結了很多善緣,現在我連在個人時間、甚至睡眠時,都還會感覺到和朋友在一起,並未遠離朋友們,這對我來說,就是活生生的修行。 

以前禪修的所緣境不夠清楚,現在則活生生地在眼中、在心中,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現在對我是活生生、熱乎乎的東西
(接著,法王乾咳了一下,但安慰大家說,請別擔心,我還沒感冒,小時候唸經念累了,就會想如果病一下多好。……


活生生感受眾生的喜樂,你就會想改變「不要忘記眾生,這是很重要的」,無論到世界任何地方,眼裡所見、心裡所想,無不是眾生,這是大乘修行的重點~

「不忘眾生,不捨眾生,隨時憶持眾生」,這樣佛法的基礎就紮實了。

修行要先感動自己,法王提醒說,如果能夠活生生感受到眾生的苦樂,

這樣你才會由衷想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心,這樣感動自己的緣才會俱足。

一般比較自我的人常想:我就是這樣啦,我有自由,也過得不錯,為什麼要改變自己?

當你想著別人,就會想要改變自己

你更在乎別人的苦樂,激勵自己改變的緣就具足了。

心中放著眾生,這是很重要的」,法王說,「對眾生的關愛,像珍寶一樣放在心裡,一切煩惱的對治法,才會發生作用」,因為我知道我心中有慈愛的珍寶,所以我真誠想改變自己來利他」。

    法王舉例說,當你遇到一個最愛的人,當下你所有的疑惑都消失了,
其它東西也都不需要了,你決定可以跟他過一生了……菩提心,就是這樣。

 

一旦你有了清楚的目標之後,修持佛法並不困難;否則學佛只是會讓你變得更忙、妄念更多,只是多了一大堆見解、多認識了一大堆本尊……

那只是教條式的佛法,「要在生活裡真正的利他,這才重要。」

 

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

法王說,常常有人來問我要修哪個本尊,修觀音好不好、修度母又如何?

如果你連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慈心而去修觀音,就只知道「他是個四隻手的人,但連怎麼和他握手都不知道」,

那就像在虛空中忽然迸出一位本尊,很難落實在生活中。

    「所以,慈心、悲心和空性的基礎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是因為生活裡有了煩惱,或者是心裡空蕩蕩的,想找點東西填滿那種空虛感才學佛。

  不過,有些人家庭本來還算和諧,一學佛太投入,就硬要「把佛法帶進生活」,以為學了金剛乘就要把一大堆金剛鈴、金剛杵弄進家裡,結果大家都覺得你怪怪的。

「其實直接把生活裡的困難拿來禪修,這才是生活裡的修行,才是把佛法融入生活。」

  「所謂的法,就是調整自己、讓心轉為善的方法」法王再次總結,那誰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呢?就是上師,我們要找一位具傳承、具德、擁有無謬口訣的上師。但上師分很多種──

一種是實修的上師,那就是真正的依止處;

一種是知識的老師,也值得在學問上跟隨他多聞思;

另一種是顯相的上師。


所謂上師,未必是人類,逆境挫折都可能是我們的上師,連四季的變化都是我們的上師,深刻觀察並思維,會發現四季正以連續性的轉變,教導我們活生生、熱騰騰的「無常的口訣」

佛法不只是你聽聞來的,眼睛看到的,心裡所感受到的,無一不是佛法。

 

第二堂課 (貪慾與慈悲)

下午3:00,法王說,早上時我們說要把修行帶入生活,要怎麼做呢,
早上一起來,就要憶念三寶,再發起、投射出一個強烈的心念:
 

我今天一天之中,要盡力利益他人,至少不傷害他人,那今天就會是個「吉祥日」。

  到了辦公室,在做所有工作前,先讓心平靜下來,禪修幾分鐘
(法王本來說五分鐘,但馬上說,如果連五分鐘都太長,至少兩分鐘也好)
這樣工作質量會好很多,那你的工作就會是個「佈施」。
  回到家裡好好教養孩子,把孩子教成懂得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修行。
我們先前提到一個例子,如果夫妻互相之間很關愛,那先生連到花園澆水都會微笑。

    
我們要讓心有機會放鬆、平靜、休息,所以要安排禪修、課誦,
來解除心的逆緣,就是散亂、迷迷糊糊像重感冒。

    現代人都太忙,工作有太多壓力,有太多事要做,連到中心共修,上師也有一大堆事給你做,法王開玩笑說:「你不做,就說你違背三昧耶!」 要經由禪修,得到內在的喜樂,而不是外在,每三小時至少讓自己靜下來十分鐘Please!(拜託!)」法王用英文說。
    心的確會放縱、外馳,但它總會回來,要準備一個家,讓心回來,讓心有個休息、
放鬆的地方 讓心平靜下來很重要,每天要有時間專一不散亂地在所緣境上禪修幾分鐘。

 法王再舉了先前舉過的「國王與聰明大臣」的故事說,故事裡的國王,想把滿屋子金銀財寶搬到新家,又不信任別人,就叫他最相信的大臣,在一晝夜間把所有東西搬過去,他會重重有賞,大臣拚了命的搬,終於全部搬完,如期完成,也得到一大堆獎賞,他累壞了,就這樣「呼!」躺了下來……放鬆就是這樣,當心累壞了,就這樣全部放下!


    所以,
禪修首先就是要放鬆。我們的心總不滿足,心滿足就會放鬆下來。

譬如說我們今天聚在一起,已經是一項成就,這在五六十年前是不可能的事,像一場夢一樣,要知道這是很難得的事,
心很滿足就會很放鬆。

     法王接著談到貪慾。嗔恨只是偶爾生起,但貪慾卻會一直跟著你、
纏縛你。他說西藏有個比喻說~

貪慾就像個熱杯子,想抓,太燙手,不抓,又會掉到地下摔破,這樣「不能抓又放不下,就是貪慾」。

     法王說,解決方法是首先要觀察如何生起貪愛心我們對可愛樂的對境,不自覺就只看到它好的一面,就像觸電一樣,接著就想得到它,心就開始變得不理性、不自由,喜歡一樣東西,完全是因不理性的心造成的
(和對境如何無關),就像一顆假鑽石,以為它是真的時,
貪愛程度是一樣的。

貪慾不節制,我們就會變小偷、強盜。


    法王這裡提到,當我們慈悲眾生,這算是一種貪愛嗎?

法王說,
慈悲和貪愛的共同點是「不捨」,慈悲是放不下、

不捨任何眾生,但慈悲是理性的,它不會控制你、纏縛著你,讓你失掉心的自在,它更開放、寬廣、更自由。


法王接著說,在家人處理感情常用不理性的方式,最後貪愛會變成嗔恨。

有對夫婦就是這樣,他們已經互相嗔恨到不講話了,但有一天先生有事,第二天必須早起,就留字條給太太說:「明天早上9:00叫我起床」,沒想到第二天張開眼睛已經10:00了,他就又急又氣想質問太太,但馬上在身邊發現一張紙條「現在9:30了,再不起床,快來不及了!」夫妻互相之間要成為彼此快樂的因,而不是痛苦的因。
  
關於貪慾,還有一個故事,法王說,大家也許聽過,有兩個和尚要過河,
河邊有位女郎說:「我生病,不能碰水,請抱我過河。」

    年輕和尚婉拒了,年紀大的和尚說沒關係,那我抱妳過去,
過了河,放下女郎,兩人走好久以後,
年輕和尚終於忍不住質問年紀大的和尚為什麼抱女人, 難道不怕破戒?老和尚這才說:「我已經放下好久了,難道你還抱著?」


貪慾就是這樣,心裡有沒有放下,才是重點。

 

問答時間

問題一:生活裡的禪修,如何和儀軌功課取得平衡?那我們還需要閉關嗎?

     法王答:我說生活裡的禪修,不是說正行或座上修不重要。
當你真的很想讓心得到平靜,就願意把身語約束起來(從事禪修);

否則心向外馳,卻約束身語,這叫「坐牢」,不叫「閉關」,

這是一種監獄,「沒有出離的心,而去閉關,你會後悔。」

如果你找到時間、地方閉關,那很好;如果你找不到時間閉關,

只能在生活裡禪修,那也很好──重點是禪修,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


問題二:許多人為貪慾所苦,我們如何才能有感情,而沒有貪著?

     法王答:哦,這很難,「可能要一手修定,一手握手」,
對一位修行人,慈悲很重要,智慧也很重要,但要抉擇時,

智慧更重要,這時你就要拿出深刻的智慧,幫助自己抉擇。

當你不觀察不分析時,可能以為貪慾也不錯嘛,

這時就要以正確如法的態度,讓慈悲智慧平衡,這很重要。


   我們平常為什麼要特別觀修慈悲?慈悲與貪著的愛有什麼不同?


    
法王答:慈悲不是外在的東西,平常就要準備和培養,

遇到對境,才會自然生起。 我們昨天說到貪慾的煩惱,

今天再針對這些問題解說一下。


    有慈悲的愛,是要給他自由,而不是控制,根據他的需要,
給予全然的幫助,而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去佔有。

   「不捨棄」是很好的,但不可以貪愛心互相佔有,事情就會開始轉變。愛應該是更開放、更多的給予和自由,這樣愛和貪著就不會混淆不清。
     至於瞋恨,通常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有些人卻不想改變瞋恨的心,
甚至以為這還有用處。瞋心大作的時候,可以試著想起上師的口訣,或者自己喜歡的經典,這樣對讓心平靜有幫助,「自力不夠時,可以靠外力」。

   上師的口訣或經典,都是我們心力不足時,可以依止的清淨「外力」。
    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生氣,別再專注在那個點上,要試著改變焦點、轉移對境,
否則接著你可能付諸身語的行動,開始罵人或打人了。 


    有個故事說,有個牧羊人因為他的一隻羊不乖,他就揍了牠,

羊跳起來亂跑,結果撞到別的羊,其它的羊也開始跳起來亂跑,
他就滿場追著羊打,這只、那隻,打到他累癱了,終於停下來、

忍不住笑起來,覺得自己真是蠢透了……處理瞋恨就是這樣,

如果你有很多個焦點,你就不會氣到把第一隻羊殺了。


問題三:我瞭解貪慾的根本來自我執,也瞭解佛法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但有時覺得這兩者同時存在我心裡,該怎麼辦?


     法王答:經典上說,佛陀以他的禪定力,到一個貪慾聚集的市集,

所有人的煩惱都會止息,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

    我們可以做的是,一早起來,就對世界投射一個心念,希望每個人都不生煩惱。有些人喜歡打扮,如果為了吸引別人、引起別人的貪慾而打扮那就不好,我們應以慈悲和善為莊嚴而打扮。我們要盡力做自己能做的,譬如比哈爾省不乾淨.

我們可以自己把垃圾撿起來,丟進垃圾桶。
 

地點:印度 菩提加耶

時間:20090112

 

第一堂課(生活裡的實修)

上午9:00,法王一開始先以英文開示說,也許受到去年中到美國訪問激勵,這是他首次以英文教學,全場弟子立刻響起熱烈掌聲。

接著法王主要以藏文、中間穿插英文作開示,法王說,首先要說什麼是「法」,一般人總以為修行,就是要特別找個地方、找個時間做身語的修持,做做儀軌念誦之類的功課。但這樣有個危險,就是:走出佛堂,就忘了佛法。

「事實上,所謂法,是一種改變身心的方式,尤其是心靈。」法王說,貪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貪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嗔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嗔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

向內修持,轉變自心,才是佛法。」所以,工作、日常生活,都可以修行。

法王說,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覺得越來越忙,從事課誦的時間越來越少,

「但我隨時觀察自己的心和身語行為是否利益他人,這是我不共的修持方式。」

 

記得小時候,每天都有早、午、晚課,每次至少一小時,但那時常常當成例行功課;但現在接觸到很多朋友,結了很多善緣,現在我連在個人時間、甚至睡眠時,都還會感覺到和朋友在一起,並未遠離朋友們,這對我來說,就是活生生的修行。 

以前禪修的所緣境不夠清楚,現在則活生生地在眼中、在心中,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現在對我是活生生、熱乎乎的東西
(接著,法王乾咳了一下,但安慰大家說,請別擔心,我還沒感冒,小時候唸經念累了,就會想如果病一下多好。……


活生生感受眾生的喜樂,你就會想改變「不要忘記眾生,這是很重要的」,無論到世界任何地方,眼裡所見、心裡所想,無不是眾生,這是大乘修行的重點~

「不忘眾生,不捨眾生,隨時憶持眾生」,這樣佛法的基礎就紮實了。

修行要先感動自己,法王提醒說,如果能夠活生生感受到眾生的苦樂,

這樣你才會由衷想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心,這樣感動自己的緣才會俱足。

一般比較自我的人常想:我就是這樣啦,我有自由,也過得不錯,為什麼要改變自己?

當你想著別人,就會想要改變自己

你更在乎別人的苦樂,激勵自己改變的緣就具足了。

心中放著眾生,這是很重要的」,法王說,「對眾生的關愛,像珍寶一樣放在心裡,一切煩惱的對治法,才會發生作用」,因為我知道我心中有慈愛的珍寶,所以我真誠想改變自己來利他」。

    法王舉例說,當你遇到一個最愛的人,當下你所有的疑惑都消失了,
其它東西也都不需要了,你決定可以跟他過一生了……菩提心,就是這樣。

 

一旦你有了清楚的目標之後,修持佛法並不困難;否則學佛只是會讓你變得更忙、妄念更多,只是多了一大堆見解、多認識了一大堆本尊……

那只是教條式的佛法,「要在生活裡真正的利他,這才重要。」

 

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

法王說,常常有人來問我要修哪個本尊,修觀音好不好、修度母又如何?

如果你連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慈心而去修觀音,就只知道「他是個四隻手的人,但連怎麼和他握手都不知道」,

那就像在虛空中忽然迸出一位本尊,很難落實在生活中。

    「所以,慈心、悲心和空性的基礎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是因為生活裡有了煩惱,或者是心裡空蕩蕩的,想找點東西填滿那種空虛感才學佛。

  不過,有些人家庭本來還算和諧,一學佛太投入,就硬要「把佛法帶進生活」,以為學了金剛乘就要把一大堆金剛鈴、金剛杵弄進家裡,結果大家都覺得你怪怪的。

「其實直接把生活裡的困難拿來禪修,這才是生活裡的修行,才是把佛法融入生活。」

  「所謂的法,就是調整自己、讓心轉為善的方法」法王再次總結,那誰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呢?就是上師,我們要找一位具傳承、具德、擁有無謬口訣的上師。但上師分很多種──

一種是實修的上師,那就是真正的依止處;

一種是知識的老師,也值得在學問上跟隨他多聞思;

另一種是顯相的上師。


所謂上師,未必是人類,逆境挫折都可能是我們的上師,連四季的變化都是我們的上師,深刻觀察並思維,會發現四季正以連續性的轉變,教導我們活生生、熱騰騰的「無常的口訣」

佛法不只是你聽聞來的,眼睛看到的,心裡所感受到的,無一不是佛法。

 

第二堂課 (貪慾與慈悲)

下午3:00,法王說,早上時我們說要把修行帶入生活,要怎麼做呢,
早上一起來,就要憶念三寶,再發起、投射出一個強烈的心念:
 

我今天一天之中,要盡力利益他人,至少不傷害他人,那今天就會是個「吉祥日」。

  到了辦公室,在做所有工作前,先讓心平靜下來,禪修幾分鐘
(法王本來說五分鐘,但馬上說,如果連五分鐘都太長,至少兩分鐘也好)
這樣工作質量會好很多,那你的工作就會是個「佈施」。
  回到家裡好好教養孩子,把孩子教成懂得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修行。
我們先前提到一個例子,如果夫妻互相之間很關愛,那先生連到花園澆水都會微笑。

    
我們要讓心有機會放鬆、平靜、休息,所以要安排禪修、課誦,
來解除心的逆緣,就是散亂、迷迷糊糊像重感冒。

    現代人都太忙,工作有太多壓力,有太多事要做,連到中心共修,上師也有一大堆事給你做,法王開玩笑說:「你不做,就說你違背三昧耶!」 要經由禪修,得到內在的喜樂,而不是外在,每三小時至少讓自己靜下來十分鐘Please!(拜託!)」法王用英文說。
    心的確會放縱、外馳,但它總會回來,要準備一個家,讓心回來,讓心有個休息、
放鬆的地方 讓心平靜下來很重要,每天要有時間專一不散亂地在所緣境上禪修幾分鐘。

 法王再舉了先前舉過的「國王與聰明大臣」的故事說,故事裡的國王,想把滿屋子金銀財寶搬到新家,又不信任別人,就叫他最相信的大臣,在一晝夜間把所有東西搬過去,他會重重有賞,大臣拚了命的搬,終於全部搬完,如期完成,也得到一大堆獎賞,他累壞了,就這樣「呼!」躺了下來……放鬆就是這樣,當心累壞了,就這樣全部放下!


    所以,
禪修首先就是要放鬆。我們的心總不滿足,心滿足就會放鬆下來。

譬如說我們今天聚在一起,已經是一項成就,這在五六十年前是不可能的事,像一場夢一樣,要知道這是很難得的事,
心很滿足就會很放鬆。

     法王接著談到貪慾。嗔恨只是偶爾生起,但貪慾卻會一直跟著你、
纏縛你。他說西藏有個比喻說~

貪慾就像個熱杯子,想抓,太燙手,不抓,又會掉到地下摔破,這樣「不能抓又放不下,就是貪慾」。

     法王說,解決方法是首先要觀察如何生起貪愛心我們對可愛樂的對境,不自覺就只看到它好的一面,就像觸電一樣,接著就想得到它,心就開始變得不理性、不自由,喜歡一樣東西,完全是因不理性的心造成的
(和對境如何無關),就像一顆假鑽石,以為它是真的時,
貪愛程度是一樣的。

貪慾不節制,我們就會變小偷、強盜。


    法王這裡提到,當我們慈悲眾生,這算是一種貪愛嗎?

法王說,
慈悲和貪愛的共同點是「不捨」,慈悲是放不下、

不捨任何眾生,但慈悲是理性的,它不會控制你、纏縛著你,讓你失掉心的自在,它更開放、寬廣、更自由。


法王接著說,在家人處理感情常用不理性的方式,最後貪愛會變成嗔恨。

有對夫婦就是這樣,他們已經互相嗔恨到不講話了,但有一天先生有事,第二天必須早起,就留字條給太太說:「明天早上9:00叫我起床」,沒想到第二天張開眼睛已經10:00了,他就又急又氣想質問太太,但馬上在身邊發現一張紙條「現在9:30了,再不起床,快來不及了!」夫妻互相之間要成為彼此快樂的因,而不是痛苦的因。
  
關於貪慾,還有一個故事,法王說,大家也許聽過,有兩個和尚要過河,
河邊有位女郎說:「我生病,不能碰水,請抱我過河。」

    年輕和尚婉拒了,年紀大的和尚說沒關係,那我抱妳過去,
過了河,放下女郎,兩人走好久以後,
年輕和尚終於忍不住質問年紀大的和尚為什麼抱女人, 難道不怕破戒?老和尚這才說:「我已經放下好久了,難道你還抱著?」


貪慾就是這樣,心裡有沒有放下,才是重點。

 

問答時間

問題一:生活裡的禪修,如何和儀軌功課取得平衡?那我們還需要閉關嗎?

     法王答:我說生活裡的禪修,不是說正行或座上修不重要。
當你真的很想讓心得到平靜,就願意把身語約束起來(從事禪修);

否則心向外馳,卻約束身語,這叫「坐牢」,不叫「閉關」,

這是一種監獄,「沒有出離的心,而去閉關,你會後悔。」

如果你找到時間、地方閉關,那很好;如果你找不到時間閉關,

只能在生活裡禪修,那也很好──重點是禪修,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


問題二:許多人為貪慾所苦,我們如何才能有感情,而沒有貪著?

     法王答:哦,這很難,「可能要一手修定,一手握手」,
對一位修行人,慈悲很重要,智慧也很重要,但要抉擇時,

智慧更重要,這時你就要拿出深刻的智慧,幫助自己抉擇。

當你不觀察不分析時,可能以為貪慾也不錯嘛,

這時就要以正確如法的態度,讓慈悲智慧平衡,這很重要。


   我們平常為什麼要特別觀修慈悲?慈悲與貪著的愛有什麼不同?


    
法王答:慈悲不是外在的東西,平常就要準備和培養,

遇到對境,才會自然生起。 我們昨天說到貪慾的煩惱,

今天再針對這些問題解說一下。


    有慈悲的愛,是要給他自由,而不是控制,根據他的需要,
給予全然的幫助,而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去佔有。

   「不捨棄」是很好的,但不可以貪愛心互相佔有,事情就會開始轉變。愛應該是更開放、更多的給予和自由,這樣愛和貪著就不會混淆不清。
     至於瞋恨,通常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有些人卻不想改變瞋恨的心,
甚至以為這還有用處。瞋心大作的時候,可以試著想起上師的口訣,或者自己喜歡的經典,這樣對讓心平靜有幫助,「自力不夠時,可以靠外力」。

   上師的口訣或經典,都是我們心力不足時,可以依止的清淨「外力」。
    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生氣,別再專注在那個點上,要試著改變焦點、轉移對境,
否則接著你可能付諸身語的行動,開始罵人或打人了。 


    有個故事說,有個牧羊人因為他的一隻羊不乖,他就揍了牠,

羊跳起來亂跑,結果撞到別的羊,其它的羊也開始跳起來亂跑,
他就滿場追著羊打,這只、那隻,打到他累癱了,終於停下來、

忍不住笑起來,覺得自己真是蠢透了……處理瞋恨就是這樣,

如果你有很多個焦點,你就不會氣到把第一隻羊殺了。


問題三:我瞭解貪慾的根本來自我執,也瞭解佛法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但有時覺得這兩者同時存在我心裡,該怎麼辦?


     法王答:經典上說,佛陀以他的禪定力,到一個貪慾聚集的市集,

所有人的煩惱都會止息,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

    我們可以做的是,一早起來,就對世界投射一個心念,希望每個人都不生煩惱。有些人喜歡打扮,如果為了吸引別人、引起別人的貪慾而打扮那就不好,我們應以慈悲和善為莊嚴而打扮。我們要盡力做自己能做的,譬如比哈爾省不乾淨.

我們可以自己把垃圾撿起來,丟進垃圾桶。
 

地點:印度 菩提加耶

時間:20090112

 

第一堂課(生活裡的實修)

上午9:00,法王一開始先以英文開示說,也許受到去年中到美國訪問激勵,這是他首次以英文教學,全場弟子立刻響起熱烈掌聲。

接著法王主要以藏文、中間穿插英文作開示,法王說,首先要說什麼是「法」,一般人總以為修行,就是要特別找個地方、找個時間做身語的修持,做做儀軌念誦之類的功課。但這樣有個危險,就是:走出佛堂,就忘了佛法。

「事實上,所謂法,是一種改變身心的方式,尤其是心靈。」法王說,貪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貪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嗔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嗔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

向內修持,轉變自心,才是佛法。」所以,工作、日常生活,都可以修行。

法王說,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覺得越來越忙,從事課誦的時間越來越少,

「但我隨時觀察自己的心和身語行為是否利益他人,這是我不共的修持方式。」

 

記得小時候,每天都有早、午、晚課,每次至少一小時,但那時常常當成例行功課;但現在接觸到很多朋友,結了很多善緣,現在我連在個人時間、甚至睡眠時,都還會感覺到和朋友在一起,並未遠離朋友們,這對我來說,就是活生生的修行。 

以前禪修的所緣境不夠清楚,現在則活生生地在眼中、在心中,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現在對我是活生生、熱乎乎的東西
(接著,法王乾咳了一下,但安慰大家說,請別擔心,我還沒感冒,小時候唸經念累了,就會想如果病一下多好。……


活生生感受眾生的喜樂,你就會想改變「不要忘記眾生,這是很重要的」,無論到世界任何地方,眼裡所見、心裡所想,無不是眾生,這是大乘修行的重點~

「不忘眾生,不捨眾生,隨時憶持眾生」,這樣佛法的基礎就紮實了。

修行要先感動自己,法王提醒說,如果能夠活生生感受到眾生的苦樂,

這樣你才會由衷想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心,這樣感動自己的緣才會俱足。

一般比較自我的人常想:我就是這樣啦,我有自由,也過得不錯,為什麼要改變自己?

當你想著別人,就會想要改變自己

你更在乎別人的苦樂,激勵自己改變的緣就具足了。

心中放著眾生,這是很重要的」,法王說,「對眾生的關愛,像珍寶一樣放在心裡,一切煩惱的對治法,才會發生作用」,因為我知道我心中有慈愛的珍寶,所以我真誠想改變自己來利他」。

    法王舉例說,當你遇到一個最愛的人,當下你所有的疑惑都消失了,
其它東西也都不需要了,你決定可以跟他過一生了……菩提心,就是這樣。

 

一旦你有了清楚的目標之後,修持佛法並不困難;否則學佛只是會讓你變得更忙、妄念更多,只是多了一大堆見解、多認識了一大堆本尊……

那只是教條式的佛法,「要在生活裡真正的利他,這才重要。」

 

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

法王說,常常有人來問我要修哪個本尊,修觀音好不好、修度母又如何?

如果你連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慈心而去修觀音,就只知道「他是個四隻手的人,但連怎麼和他握手都不知道」,

那就像在虛空中忽然迸出一位本尊,很難落實在生活中。

    「所以,慈心、悲心和空性的基礎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是因為生活裡有了煩惱,或者是心裡空蕩蕩的,想找點東西填滿那種空虛感才學佛。

  不過,有些人家庭本來還算和諧,一學佛太投入,就硬要「把佛法帶進生活」,以為學了金剛乘就要把一大堆金剛鈴、金剛杵弄進家裡,結果大家都覺得你怪怪的。

「其實直接把生活裡的困難拿來禪修,這才是生活裡的修行,才是把佛法融入生活。」

  「所謂的法,就是調整自己、讓心轉為善的方法」法王再次總結,那誰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呢?就是上師,我們要找一位具傳承、具德、擁有無謬口訣的上師。但上師分很多種──

一種是實修的上師,那就是真正的依止處;

一種是知識的老師,也值得在學問上跟隨他多聞思;

另一種是顯相的上師。


所謂上師,未必是人類,逆境挫折都可能是我們的上師,連四季的變化都是我們的上師,深刻觀察並思維,會發現四季正以連續性的轉變,教導我們活生生、熱騰騰的「無常的口訣」

佛法不只是你聽聞來的,眼睛看到的,心裡所感受到的,無一不是佛法。

 

第二堂課 (貪慾與慈悲)

下午3:00,法王說,早上時我們說要把修行帶入生活,要怎麼做呢,
早上一起來,就要憶念三寶,再發起、投射出一個強烈的心念:
 

我今天一天之中,要盡力利益他人,至少不傷害他人,那今天就會是個「吉祥日」。

  到了辦公室,在做所有工作前,先讓心平靜下來,禪修幾分鐘
(法王本來說五分鐘,但馬上說,如果連五分鐘都太長,至少兩分鐘也好)
這樣工作質量會好很多,那你的工作就會是個「佈施」。
  回到家裡好好教養孩子,把孩子教成懂得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修行。
我們先前提到一個例子,如果夫妻互相之間很關愛,那先生連到花園澆水都會微笑。

    
我們要讓心有機會放鬆、平靜、休息,所以要安排禪修、課誦,
來解除心的逆緣,就是散亂、迷迷糊糊像重感冒。

    現代人都太忙,工作有太多壓力,有太多事要做,連到中心共修,上師也有一大堆事給你做,法王開玩笑說:「你不做,就說你違背三昧耶!」 要經由禪修,得到內在的喜樂,而不是外在,每三小時至少讓自己靜下來十分鐘Please!(拜託!)」法王用英文說。
    心的確會放縱、外馳,但它總會回來,要準備一個家,讓心回來,讓心有個休息、
放鬆的地方 讓心平靜下來很重要,每天要有時間專一不散亂地在所緣境上禪修幾分鐘。

 法王再舉了先前舉過的「國王與聰明大臣」的故事說,故事裡的國王,想把滿屋子金銀財寶搬到新家,又不信任別人,就叫他最相信的大臣,在一晝夜間把所有東西搬過去,他會重重有賞,大臣拚了命的搬,終於全部搬完,如期完成,也得到一大堆獎賞,他累壞了,就這樣「呼!」躺了下來……放鬆就是這樣,當心累壞了,就這樣全部放下!


    所以,
禪修首先就是要放鬆。我們的心總不滿足,心滿足就會放鬆下來。

譬如說我們今天聚在一起,已經是一項成就,這在五六十年前是不可能的事,像一場夢一樣,要知道這是很難得的事,
心很滿足就會很放鬆。

     法王接著談到貪慾。嗔恨只是偶爾生起,但貪慾卻會一直跟著你、
纏縛你。他說西藏有個比喻說~

貪慾就像個熱杯子,想抓,太燙手,不抓,又會掉到地下摔破,這樣「不能抓又放不下,就是貪慾」。

     法王說,解決方法是首先要觀察如何生起貪愛心我們對可愛樂的對境,不自覺就只看到它好的一面,就像觸電一樣,接著就想得到它,心就開始變得不理性、不自由,喜歡一樣東西,完全是因不理性的心造成的
(和對境如何無關),就像一顆假鑽石,以為它是真的時,
貪愛程度是一樣的。

貪慾不節制,我們就會變小偷、強盜。


    法王這裡提到,當我們慈悲眾生,這算是一種貪愛嗎?

法王說,
慈悲和貪愛的共同點是「不捨」,慈悲是放不下、

不捨任何眾生,但慈悲是理性的,它不會控制你、纏縛著你,讓你失掉心的自在,它更開放、寬廣、更自由。


法王接著說,在家人處理感情常用不理性的方式,最後貪愛會變成嗔恨。

有對夫婦就是這樣,他們已經互相嗔恨到不講話了,但有一天先生有事,第二天必須早起,就留字條給太太說:「明天早上9:00叫我起床」,沒想到第二天張開眼睛已經10:00了,他就又急又氣想質問太太,但馬上在身邊發現一張紙條「現在9:30了,再不起床,快來不及了!」夫妻互相之間要成為彼此快樂的因,而不是痛苦的因。
  
關於貪慾,還有一個故事,法王說,大家也許聽過,有兩個和尚要過河,
河邊有位女郎說:「我生病,不能碰水,請抱我過河。」

    年輕和尚婉拒了,年紀大的和尚說沒關係,那我抱妳過去,
過了河,放下女郎,兩人走好久以後,
年輕和尚終於忍不住質問年紀大的和尚為什麼抱女人, 難道不怕破戒?老和尚這才說:「我已經放下好久了,難道你還抱著?」


貪慾就是這樣,心裡有沒有放下,才是重點。

 

問答時間

問題一:生活裡的禪修,如何和儀軌功課取得平衡?那我們還需要閉關嗎?

     法王答:我說生活裡的禪修,不是說正行或座上修不重要。
當你真的很想讓心得到平靜,就願意把身語約束起來(從事禪修);

否則心向外馳,卻約束身語,這叫「坐牢」,不叫「閉關」,

這是一種監獄,「沒有出離的心,而去閉關,你會後悔。」

如果你找到時間、地方閉關,那很好;如果你找不到時間閉關,

只能在生活裡禪修,那也很好──重點是禪修,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


問題二:許多人為貪慾所苦,我們如何才能有感情,而沒有貪著?

     法王答:哦,這很難,「可能要一手修定,一手握手」,
對一位修行人,慈悲很重要,智慧也很重要,但要抉擇時,

智慧更重要,這時你就要拿出深刻的智慧,幫助自己抉擇。

當你不觀察不分析時,可能以為貪慾也不錯嘛,

這時就要以正確如法的態度,讓慈悲智慧平衡,這很重要。


   我們平常為什麼要特別觀修慈悲?慈悲與貪著的愛有什麼不同?


    
法王答:慈悲不是外在的東西,平常就要準備和培養,

遇到對境,才會自然生起。 我們昨天說到貪慾的煩惱,

今天再針對這些問題解說一下。


    有慈悲的愛,是要給他自由,而不是控制,根據他的需要,
給予全然的幫助,而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去佔有。

   「不捨棄」是很好的,但不可以貪愛心互相佔有,事情就會開始轉變。愛應該是更開放、更多的給予和自由,這樣愛和貪著就不會混淆不清。
     至於瞋恨,通常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有些人卻不想改變瞋恨的心,
甚至以為這還有用處。瞋心大作的時候,可以試著想起上師的口訣,或者自己喜歡的經典,這樣對讓心平靜有幫助,「自力不夠時,可以靠外力」。

   上師的口訣或經典,都是我們心力不足時,可以依止的清淨「外力」。
    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生氣,別再專注在那個點上,要試著改變焦點、轉移對境,
否則接著你可能付諸身語的行動,開始罵人或打人了。 


    有個故事說,有個牧羊人因為他的一隻羊不乖,他就揍了牠,

羊跳起來亂跑,結果撞到別的羊,其它的羊也開始跳起來亂跑,
他就滿場追著羊打,這只、那隻,打到他累癱了,終於停下來、

忍不住笑起來,覺得自己真是蠢透了……處理瞋恨就是這樣,

如果你有很多個焦點,你就不會氣到把第一隻羊殺了。


問題三:我瞭解貪慾的根本來自我執,也瞭解佛法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但有時覺得這兩者同時存在我心裡,該怎麼辦?


     法王答:經典上說,佛陀以他的禪定力,到一個貪慾聚集的市集,

所有人的煩惱都會止息,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

    我們可以做的是,一早起來,就對世界投射一個心念,希望每個人都不生煩惱。有些人喜歡打扮,如果為了吸引別人、引起別人的貪慾而打扮那就不好,我們應以慈悲和善為莊嚴而打扮。我們要盡力做自己能做的,譬如比哈爾省不乾淨.

我們可以自己把垃圾撿起來,丟進垃圾桶。
 

 

問題一:生活裡的禪修,如何和儀軌功課取得平衡?那我們還需要閉關嗎?

     法王答:我說生活裡的禪修,不是說正行或座上修不重要。
當你真的很想讓心得到平靜,就願意把身語約束起來(從事禪修);

否則心向外馳,卻約束身語,這叫「坐牢」,不叫「閉關」,

這是一種監獄,「沒有出離的心,而去閉關,你會後悔。」

如果你找到時間、地方閉關,那很好;如果你找不到時間閉關,

只能在生活裡禪修,那也很好──重點是禪修,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


問題二:許多人為貪慾所苦,我們如何才能有感情,而沒有貪著?

     法王答:哦,這很難,「可能要一手修定,一手握手」,
對一位修行人,慈悲很重要,智慧也很重要,但要抉擇時,

智慧更重要,這時你就要拿出深刻的智慧,幫助自己抉擇。

當你不觀察不分析時,可能以為貪慾也不錯嘛,

這時就要以正確如法的態度,讓慈悲智慧平衡,這很重要。


   我們平常為什麼要特別觀修慈悲?慈悲與貪著的愛有什麼不同?


    
法王答:慈悲不是外在的東西,平常就要準備和培養,

遇到對境,才會自然生起。 我們昨天說到貪慾的煩惱,

今天再針對這些問題解說一下。


    有慈悲的愛,是要給他自由,而不是控制,根據他的需要,
給予全然的幫助,而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去佔有。
羊跳起來亂跑,結果撞到別的羊,其它的羊也開始跳起來亂跑,
他就滿場追著羊打,這只、那隻,打到他累癱了,終於停下來、

忍不住笑起來,覺得自己真是蠢透了……處理瞋恨就是這樣,

如果你有很多個焦點,你就不會氣到把第一隻羊殺了。


問題三:我瞭解貪慾的根本來自我執,也瞭解佛法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但有時覺得這兩者同時存在我心裡,該怎麼辦?


     法王答:經典上說,佛陀以他的禪定力,到一個貪慾聚集的市集,

所有人的煩惱都會止息,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

我們可以自己把垃圾撿起來,丟進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