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利他,我願意改變自己!---大寶法王
地點:印度 菩提加耶
時間:2009年01月12日
第一堂課(生活裡的實修)
上午9:00,法王一開始先以英文開示說,也許受到去年中到美國訪問激勵,這是他首次以英文教學,全場弟子立刻響起熱烈掌聲。接著法王主要以藏文、中間穿插英文作開示,法王說,首先要說什麼是「法」,一般人總以為修行,就是要特別找個地方、找個時間做身語的修持,做做儀軌念誦之類的功課。但這樣有個危險,就是:走出佛堂,就忘了佛法。
「事實上,所謂法,是一種改變身心的方式,尤其是心靈。」法王說,貪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貪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嗔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嗔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
法王說,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覺得越來越忙,從事課誦的時間越來越少,
「但我隨時觀察自己的心和身語行為是否利益他人,這是我不共的修持方式。」
記得小時候,每天都有早、午、晚課,每次至少一小時,但那時常常當成例行功課;但現在接觸到很多朋友,結了很多善緣,現在我連在個人時間、甚至睡眠時,都還會感覺到和朋友在一起,並未遠離朋友們,這對我來說,就是活生生的修行。
以前禪修的所緣境不夠清楚,現在則活生生地在眼中、在心中,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現在對我是活生生、熱乎乎的東西。
(接著,法王乾咳了一下,但安慰大家說,請別擔心,我還沒感冒,小時候唸經念累了,就會想如果病一下多好。……)
活生生感受眾生的喜樂,你就會想改變「不要忘記眾生,這是很重要的」,無論到世界任何地方,眼裡所見、心裡所想,無不是眾生,這是大乘修行的重點~
「不忘眾生,不捨眾生,隨時憶持眾生」,這樣佛法的基礎就紮實了。
修行要先感動自己,法王提醒說,如果能夠活生生感受到眾生的苦樂,
這樣你才會由衷想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心,這樣感動自己的緣才會俱足。
一般比較自我的人常想:我就是這樣啦,我有自由,也過得不錯,為什麼要改變自己?
「當你想著別人,就會想要改變自己」
當你更在乎別人的苦樂,激勵自己改變的緣就具足了。
「心中放著眾生,這是很重要的」,法王說,「對眾生的關愛,像珍寶一樣放在心裡,一切煩惱的對治法,才會發生作用」,「因為我知道我心中有慈愛的珍寶,所以我真誠想改變自己來利他」。
法王舉例說,當你遇到一個最愛的人,當下你所有的疑惑都消失了,其它東西也都不需要了,你決定可以跟他過一生了……菩提心,就是這樣。
一旦你有了清楚的目標之後,修持佛法並不困難;否則學佛只是會讓你變得更忙、妄念更多,只是多了一大堆見解、多認識了一大堆本尊……
那只是教條式的佛法,「要在生活裡真正的利他,這才重要。」
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
法王說,常常有人來問我要修哪個本尊,修觀音好不好、修度母又如何?
如果你連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慈心而去修觀音,就只知道「他是個四隻手的人,但連怎麼和他握手都不知道」,
那就像在虛空中忽然迸出一位本尊,很難落實在生活中。
「所以,慈心、悲心和空性的基礎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是因為生活裡有了煩惱,或者是心裡空蕩蕩的,想找點東西填滿那種空虛感才學佛。
不過,有些人家庭本來還算和諧,一學佛太投入,就硬要「把佛法帶進生活」,以為學了金剛乘就要把一大堆金剛鈴、金剛杵弄進家裡,結果大家都覺得你怪怪的。
「其實直接把生活裡的困難拿來禪修,這才是生活裡的修行,才是把佛法融入生活。」
「所謂的法,就是調整自己、讓心轉為善的方法」法王再次總結,那誰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呢?就是上師,我們要找一位具傳承、具德、擁有無謬口訣的上師。但上師分很多種──
一種是實修的上師,那就是真正的依止處;
一種是知識的老師,也值得在學問上跟隨他多聞思;
另一種是顯相的上師。
所謂上師,未必是人類,逆境挫折都可能是我們的上師,連四季的變化都是我們的上師,深刻觀察並思維,會發現四季正以連續性的轉變,教導我們活生生、熱騰騰的「無常的口訣」。
佛法不只是你聽聞來的,眼睛看到的,心裡所感受到的,無一不是佛法。
第二堂課 (貪慾與慈悲),
下午3:00,法王說,早上時,我們說要把修行帶入生活,要怎麼做呢,
早上一起來,就要憶念三寶,再發起、投射出一個強烈的心念:
我今天一天之中,要盡力利益他人,至少不傷害他人,那今天就會是個「吉祥日」。
到了辦公室,在做所有工作前,先讓心平靜下來,禪修幾分鐘
(法王本來說五分鐘,但馬上說,如果連五分鐘都太長,至少兩分鐘也好),這樣工作質量會好很多,那你的工作就會是個「佈施」。
回到家裡,好好教養孩子,把孩子教成懂得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修行。我們先前提到一個例子,如果夫妻互相之間很關愛,那先生連到花園澆水都會微笑。
我們要讓心有機會放鬆、平靜、休息,所以要安排禪修、課誦,來解除心的逆緣,就是散亂、迷迷糊糊像重感冒。
現代人都太忙,工作有太多壓力,有太多事要做,連到中心共修,上師也有一大堆事給你做,法王開玩笑說:「你不做,就說你違背三昧耶!」 要經由禪修,得到內在的喜樂,而不是外在,每三小時至少讓自己靜下來十分鐘,「Please!(拜託!)」法王用英文說。
心的確會放縱、外馳,但它總會回來,要準備一個家,讓心回來,讓心有個休息、放鬆的地方。 讓心平靜下來很重要,每天要有時間專一不散亂地在所緣境上禪修幾分鐘。
法王再舉了先前舉過的「國王與聰明大臣」的故事說,故事裡的國王,想把滿屋子金銀財寶搬到新家,又不信任別人,就叫他最相信的大臣,在一晝夜間把所有東西搬過去,他會重重有賞,大臣拚了命的搬,終於全部搬完,如期完成,也得到一大堆獎賞,他累壞了,就這樣「呼!」躺了下來……放鬆就是這樣,當心累壞了,就這樣全部放下!
譬如說我們今天聚在一起,已經是一項成就,這在五六十年前是不可能的事,像一場夢一樣,要知道這是很難得的事,心很滿足就會很放鬆。
法王接著談到貪慾。嗔恨只是偶爾生起,但貪慾卻會一直跟著你、
纏縛你。他說西藏有個比喻說~
貪慾就像個熱杯子,想抓,太燙手,不抓,又會掉到地下摔破,這樣「不能抓又放不下,就是貪慾」。
法王說,解決方法是首先要觀察如何生起貪愛心,我們對可愛樂的對境,不自覺就只看到它好的一面,就像觸電一樣,接著就想得到它,心就開始變得不理性、不自由,喜歡一樣東西,完全是因不理性的心造成的
(和對境如何無關),就像一顆假鑽石,以為它是真的時,貪愛程度是一樣的。
貪慾不節制,我們就會變小偷、強盜。
法王說,慈悲和貪愛的共同點是「不捨」,慈悲是放不下、
不捨任何眾生,但慈悲是理性的,它不會控制你、纏縛著你,讓你失掉心的自在,它更開放、寬廣、更自由。
有對夫婦就是這樣,他們已經互相嗔恨到不講話了,但有一天先生有事,第二天必須早起,就留字條給太太說:「明天早上9:00叫我起床」,沒想到第二天張開眼睛已經10:00了,他就又急又氣想質問太太,但馬上在身邊發現一張紙條「現在9:30了,再不起床,快來不及了!」夫妻互相之間要成為彼此快樂的因,而不是痛苦的因。
關於貪慾,還有一個故事,法王說,大家也許聽過,有兩個和尚要過河,河邊有位女郎說:「我生病,不能碰水,請抱我過河。」
過了河,放下女郎,兩人走好久以後,年輕和尚終於忍不住質問年紀大的和尚為什麼抱女人, 難道不怕破戒?老和尚這才說:「我已經放下好久了,難道你還抱著?」
問答時間
法王答:我說生活裡的禪修,不是說正行或座上修不重要。
當你真的很想讓心得到平靜,就願意把身語約束起來(從事禪修);
否則心向外馳,卻約束身語,這叫「坐牢」,不叫「閉關」,
這是一種監獄,「沒有出離的心,而去閉關,你會後悔。」
如果你找到時間、地方閉關,那很好;如果你找不到時間閉關,
只能在生活裡禪修,那也很好──重點是禪修,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
問題二:許多人為貪慾所苦,我們如何才能有感情,而沒有貪著?
法王答:哦,這很難,「可能要一手修定,一手握手」,
對一位修行人,慈悲很重要,智慧也很重要,但要抉擇時,
智慧更重要,這時你就要拿出深刻的智慧,幫助自己抉擇。
當你不觀察不分析時,可能以為貪慾也不錯嘛,
這時就要以正確如法的態度,讓慈悲智慧平衡,這很重要。
我們平常為什麼要特別觀修慈悲?慈悲與貪著的愛有什麼不同?
法王答:慈悲不是外在的東西,平常就要準備和培養,
遇到對境,才會自然生起。 我們昨天說到貪慾的煩惱,
今天再針對這些問題解說一下。
有慈悲的愛,是要給他自由,而不是控制,根據他的需要,給予全然的幫助,而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去佔有。
「不捨棄」是很好的,但不可以貪愛心互相佔有,事情就會開始轉變。愛應該是更開放、更多的給予和自由,這樣愛和貪著就不會混淆不清。
至於瞋恨,通常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有些人卻不想改變瞋恨的心,甚至以為這還有用處。瞋心大作的時候,可以試著想起上師的口訣,或者自己喜歡的經典,這樣對讓心平靜有幫助,「自力不夠時,可以靠外力」。
上師的口訣或經典,都是我們心力不足時,可以依止的清淨「外力」。
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生氣,別再專注在那個點上,要試著改變焦點、轉移對境,否則接著你可能付諸身語的行動,開始罵人或打人了。
有個故事說,有個牧羊人因為他的一隻羊不乖,他就揍了牠,
他就滿場追著羊打,這只、那隻,打到他累癱了,終於停下來、
忍不住笑起來,覺得自己真是蠢透了……處理瞋恨就是這樣,
如果你有很多個焦點,你就不會氣到把第一隻羊殺了。
問題三:我瞭解貪慾的根本來自我執,也瞭解佛法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但有時覺得這兩者同時存在我心裡,該怎麼辦?
法王答:經典上說,佛陀以他的禪定力,到一個貪慾聚集的市集,
所有人的煩惱都會止息,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
我們可以做的是,一早起來,就對世界投射一個心念,希望每個人都不生煩惱。有些人喜歡打扮,如果為了吸引別人、引起別人的貪慾而打扮那就不好,我們應以慈悲和善為莊嚴而打扮。我們要盡力做自己能做的,譬如比哈爾省不乾淨.
地點:印度 菩提加耶
時間:2009年01月12日
第一堂課(生活裡的實修)
上午9:00,法王一開始先以英文開示說,也許受到去年中到美國訪問激勵,這是他首次以英文教學,全場弟子立刻響起熱烈掌聲。接著法王主要以藏文、中間穿插英文作開示,法王說,首先要說什麼是「法」,一般人總以為修行,就是要特別找個地方、找個時間做身語的修持,做做儀軌念誦之類的功課。但這樣有個危險,就是:走出佛堂,就忘了佛法。
「事實上,所謂法,是一種改變身心的方式,尤其是心靈。」法王說,貪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貪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嗔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嗔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
法王說,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覺得越來越忙,從事課誦的時間越來越少,
「但我隨時觀察自己的心和身語行為是否利益他人,這是我不共的修持方式。」
記得小時候,每天都有早、午、晚課,每次至少一小時,但那時常常當成例行功課;但現在接觸到很多朋友,結了很多善緣,現在我連在個人時間、甚至睡眠時,都還會感覺到和朋友在一起,並未遠離朋友們,這對我來說,就是活生生的修行。
以前禪修的所緣境不夠清楚,現在則活生生地在眼中、在心中,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現在對我是活生生、熱乎乎的東西。
(接著,法王乾咳了一下,但安慰大家說,請別擔心,我還沒感冒,小時候唸經念累了,就會想如果病一下多好。……)
活生生感受眾生的喜樂,你就會想改變「不要忘記眾生,這是很重要的」,無論到世界任何地方,眼裡所見、心裡所想,無不是眾生,這是大乘修行的重點~
「不忘眾生,不捨眾生,隨時憶持眾生」,這樣佛法的基礎就紮實了。
修行要先感動自己,法王提醒說,如果能夠活生生感受到眾生的苦樂,
這樣你才會由衷想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心,這樣感動自己的緣才會俱足。
一般比較自我的人常想:我就是這樣啦,我有自由,也過得不錯,為什麼要改變自己?
「當你想著別人,就會想要改變自己」
當你更在乎別人的苦樂,激勵自己改變的緣就具足了。
「心中放著眾生,這是很重要的」,法王說,「對眾生的關愛,像珍寶一樣放在心裡,一切煩惱的對治法,才會發生作用」,「因為我知道我心中有慈愛的珍寶,所以我真誠想改變自己來利他」。
法王舉例說,當你遇到一個最愛的人,當下你所有的疑惑都消失了,其它東西也都不需要了,你決定可以跟他過一生了……菩提心,就是這樣。
一旦你有了清楚的目標之後,修持佛法並不困難;否則學佛只是會讓你變得更忙、妄念更多,只是多了一大堆見解、多認識了一大堆本尊……
那只是教條式的佛法,「要在生活裡真正的利他,這才重要。」
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
法王說,常常有人來問我要修哪個本尊,修觀音好不好、修度母又如何?
如果你連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慈心而去修觀音,就只知道「他是個四隻手的人,但連怎麼和他握手都不知道」,
那就像在虛空中忽然迸出一位本尊,很難落實在生活中。
「所以,慈心、悲心和空性的基礎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是因為生活裡有了煩惱,或者是心裡空蕩蕩的,想找點東西填滿那種空虛感才學佛。
不過,有些人家庭本來還算和諧,一學佛太投入,就硬要「把佛法帶進生活」,以為學了金剛乘就要把一大堆金剛鈴、金剛杵弄進家裡,結果大家都覺得你怪怪的。
「其實直接把生活裡的困難拿來禪修,這才是生活裡的修行,才是把佛法融入生活。」
「所謂的法,就是調整自己、讓心轉為善的方法」法王再次總結,那誰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呢?就是上師,我們要找一位具傳承、具德、擁有無謬口訣的上師。但上師分很多種──
一種是實修的上師,那就是真正的依止處;
一種是知識的老師,也值得在學問上跟隨他多聞思;
另一種是顯相的上師。
所謂上師,未必是人類,逆境挫折都可能是我們的上師,連四季的變化都是我們的上師,深刻觀察並思維,會發現四季正以連續性的轉變,教導我們活生生、熱騰騰的「無常的口訣」。
佛法不只是你聽聞來的,眼睛看到的,心裡所感受到的,無一不是佛法。
第二堂課 (貪慾與慈悲),
下午3:00,法王說,早上時,我們說要把修行帶入生活,要怎麼做呢,
早上一起來,就要憶念三寶,再發起、投射出一個強烈的心念:
我今天一天之中,要盡力利益他人,至少不傷害他人,那今天就會是個「吉祥日」。
到了辦公室,在做所有工作前,先讓心平靜下來,禪修幾分鐘
(法王本來說五分鐘,但馬上說,如果連五分鐘都太長,至少兩分鐘也好),這樣工作質量會好很多,那你的工作就會是個「佈施」。
回到家裡,好好教養孩子,把孩子教成懂得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修行。我們先前提到一個例子,如果夫妻互相之間很關愛,那先生連到花園澆水都會微笑。
我們要讓心有機會放鬆、平靜、休息,所以要安排禪修、課誦,來解除心的逆緣,就是散亂、迷迷糊糊像重感冒。
現代人都太忙,工作有太多壓力,有太多事要做,連到中心共修,上師也有一大堆事給你做,法王開玩笑說:「你不做,就說你違背三昧耶!」 要經由禪修,得到內在的喜樂,而不是外在,每三小時至少讓自己靜下來十分鐘,「Please!(拜託!)」法王用英文說。
心的確會放縱、外馳,但它總會回來,要準備一個家,讓心回來,讓心有個休息、放鬆的地方。 讓心平靜下來很重要,每天要有時間專一不散亂地在所緣境上禪修幾分鐘。
法王再舉了先前舉過的「國王與聰明大臣」的故事說,故事裡的國王,想把滿屋子金銀財寶搬到新家,又不信任別人,就叫他最相信的大臣,在一晝夜間把所有東西搬過去,他會重重有賞,大臣拚了命的搬,終於全部搬完,如期完成,也得到一大堆獎賞,他累壞了,就這樣「呼!」躺了下來……放鬆就是這樣,當心累壞了,就這樣全部放下!
譬如說我們今天聚在一起,已經是一項成就,這在五六十年前是不可能的事,像一場夢一樣,要知道這是很難得的事,心很滿足就會很放鬆。
法王接著談到貪慾。嗔恨只是偶爾生起,但貪慾卻會一直跟著你、
纏縛你。他說西藏有個比喻說~
貪慾就像個熱杯子,想抓,太燙手,不抓,又會掉到地下摔破,這樣「不能抓又放不下,就是貪慾」。
法王說,解決方法是首先要觀察如何生起貪愛心,我們對可愛樂的對境,不自覺就只看到它好的一面,就像觸電一樣,接著就想得到它,心就開始變得不理性、不自由,喜歡一樣東西,完全是因不理性的心造成的
(和對境如何無關),就像一顆假鑽石,以為它是真的時,貪愛程度是一樣的。
貪慾不節制,我們就會變小偷、強盜。
法王說,慈悲和貪愛的共同點是「不捨」,慈悲是放不下、
不捨任何眾生,但慈悲是理性的,它不會控制你、纏縛著你,讓你失掉心的自在,它更開放、寬廣、更自由。
有對夫婦就是這樣,他們已經互相嗔恨到不講話了,但有一天先生有事,第二天必須早起,就留字條給太太說:「明天早上9:00叫我起床」,沒想到第二天張開眼睛已經10:00了,他就又急又氣想質問太太,但馬上在身邊發現一張紙條「現在9:30了,再不起床,快來不及了!」夫妻互相之間要成為彼此快樂的因,而不是痛苦的因。
關於貪慾,還有一個故事,法王說,大家也許聽過,有兩個和尚要過河,河邊有位女郎說:「我生病,不能碰水,請抱我過河。」
過了河,放下女郎,兩人走好久以後,年輕和尚終於忍不住質問年紀大的和尚為什麼抱女人, 難道不怕破戒?老和尚這才說:「我已經放下好久了,難道你還抱著?」
問答時間
法王答:我說生活裡的禪修,不是說正行或座上修不重要。
當你真的很想讓心得到平靜,就願意把身語約束起來(從事禪修);
否則心向外馳,卻約束身語,這叫「坐牢」,不叫「閉關」,
這是一種監獄,「沒有出離的心,而去閉關,你會後悔。」
如果你找到時間、地方閉關,那很好;如果你找不到時間閉關,
只能在生活裡禪修,那也很好──重點是禪修,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
問題二:許多人為貪慾所苦,我們如何才能有感情,而沒有貪著?
法王答:哦,這很難,「可能要一手修定,一手握手」,
對一位修行人,慈悲很重要,智慧也很重要,但要抉擇時,
智慧更重要,這時你就要拿出深刻的智慧,幫助自己抉擇。
當你不觀察不分析時,可能以為貪慾也不錯嘛,
這時就要以正確如法的態度,讓慈悲智慧平衡,這很重要。
我們平常為什麼要特別觀修慈悲?慈悲與貪著的愛有什麼不同?
法王答:慈悲不是外在的東西,平常就要準備和培養,
遇到對境,才會自然生起。 我們昨天說到貪慾的煩惱,
今天再針對這些問題解說一下。
有慈悲的愛,是要給他自由,而不是控制,根據他的需要,給予全然的幫助,而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去佔有。
「不捨棄」是很好的,但不可以貪愛心互相佔有,事情就會開始轉變。愛應該是更開放、更多的給予和自由,這樣愛和貪著就不會混淆不清。
至於瞋恨,通常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有些人卻不想改變瞋恨的心,甚至以為這還有用處。瞋心大作的時候,可以試著想起上師的口訣,或者自己喜歡的經典,這樣對讓心平靜有幫助,「自力不夠時,可以靠外力」。
上師的口訣或經典,都是我們心力不足時,可以依止的清淨「外力」。
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生氣,別再專注在那個點上,要試著改變焦點、轉移對境,否則接著你可能付諸身語的行動,開始罵人或打人了。
有個故事說,有個牧羊人因為他的一隻羊不乖,他就揍了牠,
他就滿場追著羊打,這只、那隻,打到他累癱了,終於停下來、
忍不住笑起來,覺得自己真是蠢透了……處理瞋恨就是這樣,
如果你有很多個焦點,你就不會氣到把第一隻羊殺了。
問題三:我瞭解貪慾的根本來自我執,也瞭解佛法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但有時覺得這兩者同時存在我心裡,該怎麼辦?
法王答:經典上說,佛陀以他的禪定力,到一個貪慾聚集的市集,
所有人的煩惱都會止息,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
我們可以做的是,一早起來,就對世界投射一個心念,希望每個人都不生煩惱。有些人喜歡打扮,如果為了吸引別人、引起別人的貪慾而打扮那就不好,我們應以慈悲和善為莊嚴而打扮。我們要盡力做自己能做的,譬如比哈爾省不乾淨.
地點:印度 菩提加耶
時間:2009年01月12日
第一堂課(生活裡的實修)
上午9:00,法王一開始先以英文開示說,也許受到去年中到美國訪問激勵,這是他首次以英文教學,全場弟子立刻響起熱烈掌聲。接著法王主要以藏文、中間穿插英文作開示,法王說,首先要說什麼是「法」,一般人總以為修行,就是要特別找個地方、找個時間做身語的修持,做做儀軌念誦之類的功課。但這樣有個危險,就是:走出佛堂,就忘了佛法。
「事實上,所謂法,是一種改變身心的方式,尤其是心靈。」法王說,貪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貪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嗔心重的人,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嗔心漸漸變小,這就是修行。
法王說,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覺得越來越忙,從事課誦的時間越來越少,
「但我隨時觀察自己的心和身語行為是否利益他人,這是我不共的修持方式。」
記得小時候,每天都有早、午、晚課,每次至少一小時,但那時常常當成例行功課;但現在接觸到很多朋友,結了很多善緣,現在我連在個人時間、甚至睡眠時,都還會感覺到和朋友在一起,並未遠離朋友們,這對我來說,就是活生生的修行。
以前禪修的所緣境不夠清楚,現在則活生生地在眼中、在心中,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現在對我是活生生、熱乎乎的東西。
(接著,法王乾咳了一下,但安慰大家說,請別擔心,我還沒感冒,小時候唸經念累了,就會想如果病一下多好。……)
活生生感受眾生的喜樂,你就會想改變「不要忘記眾生,這是很重要的」,無論到世界任何地方,眼裡所見、心裡所想,無不是眾生,這是大乘修行的重點~
「不忘眾生,不捨眾生,隨時憶持眾生」,這樣佛法的基礎就紮實了。
修行要先感動自己,法王提醒說,如果能夠活生生感受到眾生的苦樂,
這樣你才會由衷想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心,這樣感動自己的緣才會俱足。
一般比較自我的人常想:我就是這樣啦,我有自由,也過得不錯,為什麼要改變自己?
「當你想著別人,就會想要改變自己」
當你更在乎別人的苦樂,激勵自己改變的緣就具足了。
「心中放著眾生,這是很重要的」,法王說,「對眾生的關愛,像珍寶一樣放在心裡,一切煩惱的對治法,才會發生作用」,「因為我知道我心中有慈愛的珍寶,所以我真誠想改變自己來利他」。
法王舉例說,當你遇到一個最愛的人,當下你所有的疑惑都消失了,其它東西也都不需要了,你決定可以跟他過一生了……菩提心,就是這樣。
一旦你有了清楚的目標之後,修持佛法並不困難;否則學佛只是會讓你變得更忙、妄念更多,只是多了一大堆見解、多認識了一大堆本尊……
那只是教條式的佛法,「要在生活裡真正的利他,這才重要。」
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
法王說,常常有人來問我要修哪個本尊,修觀音好不好、修度母又如何?
如果你連你和觀音菩薩「心的關連」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慈心而去修觀音,就只知道「他是個四隻手的人,但連怎麼和他握手都不知道」,
那就像在虛空中忽然迸出一位本尊,很難落實在生活中。
「所以,慈心、悲心和空性的基礎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是因為生活裡有了煩惱,或者是心裡空蕩蕩的,想找點東西填滿那種空虛感才學佛。
不過,有些人家庭本來還算和諧,一學佛太投入,就硬要「把佛法帶進生活」,以為學了金剛乘就要把一大堆金剛鈴、金剛杵弄進家裡,結果大家都覺得你怪怪的。
「其實直接把生活裡的困難拿來禪修,這才是生活裡的修行,才是把佛法融入生活。」
「所謂的法,就是調整自己、讓心轉為善的方法」法王再次總結,那誰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呢?就是上師,我們要找一位具傳承、具德、擁有無謬口訣的上師。但上師分很多種──
一種是實修的上師,那就是真正的依止處;
一種是知識的老師,也值得在學問上跟隨他多聞思;
另一種是顯相的上師。
所謂上師,未必是人類,逆境挫折都可能是我們的上師,連四季的變化都是我們的上師,深刻觀察並思維,會發現四季正以連續性的轉變,教導我們活生生、熱騰騰的「無常的口訣」。
佛法不只是你聽聞來的,眼睛看到的,心裡所感受到的,無一不是佛法。
第二堂課 (貪慾與慈悲),
下午3:00,法王說,早上時,我們說要把修行帶入生活,要怎麼做呢,
早上一起來,就要憶念三寶,再發起、投射出一個強烈的心念:
我今天一天之中,要盡力利益他人,至少不傷害他人,那今天就會是個「吉祥日」。
到了辦公室,在做所有工作前,先讓心平靜下來,禪修幾分鐘
(法王本來說五分鐘,但馬上說,如果連五分鐘都太長,至少兩分鐘也好),這樣工作質量會好很多,那你的工作就會是個「佈施」。
回到家裡,好好教養孩子,把孩子教成懂得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修行。我們先前提到一個例子,如果夫妻互相之間很關愛,那先生連到花園澆水都會微笑。
我們要讓心有機會放鬆、平靜、休息,所以要安排禪修、課誦,來解除心的逆緣,就是散亂、迷迷糊糊像重感冒。
現代人都太忙,工作有太多壓力,有太多事要做,連到中心共修,上師也有一大堆事給你做,法王開玩笑說:「你不做,就說你違背三昧耶!」 要經由禪修,得到內在的喜樂,而不是外在,每三小時至少讓自己靜下來十分鐘,「Please!(拜託!)」法王用英文說。
心的確會放縱、外馳,但它總會回來,要準備一個家,讓心回來,讓心有個休息、放鬆的地方。 讓心平靜下來很重要,每天要有時間專一不散亂地在所緣境上禪修幾分鐘。
法王再舉了先前舉過的「國王與聰明大臣」的故事說,故事裡的國王,想把滿屋子金銀財寶搬到新家,又不信任別人,就叫他最相信的大臣,在一晝夜間把所有東西搬過去,他會重重有賞,大臣拚了命的搬,終於全部搬完,如期完成,也得到一大堆獎賞,他累壞了,就這樣「呼!」躺了下來……放鬆就是這樣,當心累壞了,就這樣全部放下!
譬如說我們今天聚在一起,已經是一項成就,這在五六十年前是不可能的事,像一場夢一樣,要知道這是很難得的事,心很滿足就會很放鬆。
法王接著談到貪慾。嗔恨只是偶爾生起,但貪慾卻會一直跟著你、
纏縛你。他說西藏有個比喻說~
貪慾就像個熱杯子,想抓,太燙手,不抓,又會掉到地下摔破,這樣「不能抓又放不下,就是貪慾」。
法王說,解決方法是首先要觀察如何生起貪愛心,我們對可愛樂的對境,不自覺就只看到它好的一面,就像觸電一樣,接著就想得到它,心就開始變得不理性、不自由,喜歡一樣東西,完全是因不理性的心造成的
(和對境如何無關),就像一顆假鑽石,以為它是真的時,貪愛程度是一樣的。
貪慾不節制,我們就會變小偷、強盜。
法王說,慈悲和貪愛的共同點是「不捨」,慈悲是放不下、
不捨任何眾生,但慈悲是理性的,它不會控制你、纏縛著你,讓你失掉心的自在,它更開放、寬廣、更自由。
有對夫婦就是這樣,他們已經互相嗔恨到不講話了,但有一天先生有事,第二天必須早起,就留字條給太太說:「明天早上9:00叫我起床」,沒想到第二天張開眼睛已經10:00了,他就又急又氣想質問太太,但馬上在身邊發現一張紙條「現在9:30了,再不起床,快來不及了!」夫妻互相之間要成為彼此快樂的因,而不是痛苦的因。
關於貪慾,還有一個故事,法王說,大家也許聽過,有兩個和尚要過河,河邊有位女郎說:「我生病,不能碰水,請抱我過河。」
過了河,放下女郎,兩人走好久以後,年輕和尚終於忍不住質問年紀大的和尚為什麼抱女人, 難道不怕破戒?老和尚這才說:「我已經放下好久了,難道你還抱著?」
問答時間
法王答:我說生活裡的禪修,不是說正行或座上修不重要。
當你真的很想讓心得到平靜,就願意把身語約束起來(從事禪修);
否則心向外馳,卻約束身語,這叫「坐牢」,不叫「閉關」,
這是一種監獄,「沒有出離的心,而去閉關,你會後悔。」
如果你找到時間、地方閉關,那很好;如果你找不到時間閉關,
只能在生活裡禪修,那也很好──重點是禪修,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
問題二:許多人為貪慾所苦,我們如何才能有感情,而沒有貪著?
法王答:哦,這很難,「可能要一手修定,一手握手」,
對一位修行人,慈悲很重要,智慧也很重要,但要抉擇時,
智慧更重要,這時你就要拿出深刻的智慧,幫助自己抉擇。
當你不觀察不分析時,可能以為貪慾也不錯嘛,
這時就要以正確如法的態度,讓慈悲智慧平衡,這很重要。
我們平常為什麼要特別觀修慈悲?慈悲與貪著的愛有什麼不同?
法王答:慈悲不是外在的東西,平常就要準備和培養,
遇到對境,才會自然生起。 我們昨天說到貪慾的煩惱,
今天再針對這些問題解說一下。
有慈悲的愛,是要給他自由,而不是控制,根據他的需要,給予全然的幫助,而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去佔有。
「不捨棄」是很好的,但不可以貪愛心互相佔有,事情就會開始轉變。愛應該是更開放、更多的給予和自由,這樣愛和貪著就不會混淆不清。
至於瞋恨,通常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有些人卻不想改變瞋恨的心,甚至以為這還有用處。瞋心大作的時候,可以試著想起上師的口訣,或者自己喜歡的經典,這樣對讓心平靜有幫助,「自力不夠時,可以靠外力」。
上師的口訣或經典,都是我們心力不足時,可以依止的清淨「外力」。
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生氣,別再專注在那個點上,要試著改變焦點、轉移對境,否則接著你可能付諸身語的行動,開始罵人或打人了。
有個故事說,有個牧羊人因為他的一隻羊不乖,他就揍了牠,
他就滿場追著羊打,這只、那隻,打到他累癱了,終於停下來、
忍不住笑起來,覺得自己真是蠢透了……處理瞋恨就是這樣,
如果你有很多個焦點,你就不會氣到把第一隻羊殺了。
問題三:我瞭解貪慾的根本來自我執,也瞭解佛法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但有時覺得這兩者同時存在我心裡,該怎麼辦?
法王答:經典上說,佛陀以他的禪定力,到一個貪慾聚集的市集,
所有人的煩惱都會止息,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
我們可以做的是,一早起來,就對世界投射一個心念,希望每個人都不生煩惱。有些人喜歡打扮,如果為了吸引別人、引起別人的貪慾而打扮那就不好,我們應以慈悲和善為莊嚴而打扮。我們要盡力做自己能做的,譬如比哈爾省不乾淨.
問題一:生活裡的禪修,如何和儀軌功課取得平衡?那我們還需要閉關嗎?
法王答:我說生活裡的禪修,不是說正行或座上修不重要。
當你真的很想讓心得到平靜,就願意把身語約束起來(從事禪修);
否則心向外馳,卻約束身語,這叫「坐牢」,不叫「閉關」,
這是一種監獄,「沒有出離的心,而去閉關,你會後悔。」
如果你找到時間、地方閉關,那很好;如果你找不到時間閉關,
只能在生活裡禪修,那也很好──重點是禪修,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
問題二:許多人為貪慾所苦,我們如何才能有感情,而沒有貪著?
法王答:哦,這很難,「可能要一手修定,一手握手」,
對一位修行人,慈悲很重要,智慧也很重要,但要抉擇時,
智慧更重要,這時你就要拿出深刻的智慧,幫助自己抉擇。
當你不觀察不分析時,可能以為貪慾也不錯嘛,
這時就要以正確如法的態度,讓慈悲智慧平衡,這很重要。
我們平常為什麼要特別觀修慈悲?慈悲與貪著的愛有什麼不同?
法王答:慈悲不是外在的東西,平常就要準備和培養,
遇到對境,才會自然生起。 我們昨天說到貪慾的煩惱,
今天再針對這些問題解說一下。
有慈悲的愛,是要給他自由,而不是控制,根據他的需要,給予全然的幫助,而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去佔有。 羊跳起來亂跑,結果撞到別的羊,其它的羊也開始跳起來亂跑,
他就滿場追著羊打,這只、那隻,打到他累癱了,終於停下來、
忍不住笑起來,覺得自己真是蠢透了……處理瞋恨就是這樣,
如果你有很多個焦點,你就不會氣到把第一隻羊殺了。
問題三:我瞭解貪慾的根本來自我執,也瞭解佛法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但有時覺得這兩者同時存在我心裡,該怎麼辦?
法王答:經典上說,佛陀以他的禪定力,到一個貪慾聚集的市集,
所有人的煩惱都會止息,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
我們可以自己把垃圾撿起來,丟進垃圾桶。
金玉良言 =D>
回覆刪除雖然藏傳和漢傳形式稍有不同,但修行的目標和內涵是一樣的 @};-
感恩師父分享!祝您 法體安康
阿彌陀佛!
=D> =D> 感恩法佈施
回覆刪除南無阿彌佗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