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說,出家人是「六根清淨,四大皆空」,但是再問他何謂六根清淨?何謂四大皆空?常常會得到一些滿有「創意」但也令人啞然失笑的答案~今天剛好有人跟印隆討論關於「法華三昧懺儀」的修持方式,法華三昧與六根清淨有關,今天就來剛大家分享;而因為印隆本身是以修持法華三昧為主,也從中受益許多,非常推薦大家修持。
慧思大師(天台智者大師的師父)證得法華三昧,入「六根清淨位」;其實智者大師本身也是證得法華三昧,但是他因為謙虛及尊重師父,故說自己是只證到「五品弟子位」而已。
法華三昧懺儀的修持,讓我們可以透過「事懺」的方式,懺除六根無始劫蘭的習氣與障礙。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守護根門,任由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觸境生心,背覺合塵,產生種種分別妄想,進而造作種種惡業,在生死輪迴中不停流轉,受無量苦,而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因為我們「認假為真」。所以透過修持法華三眛懺儀,讓我們逐漸去除喜歡分別妄想的習氣,才有資糧與定力修持止觀,照見諸法實相之理--一切都能看的清楚明白,但不執不染,任運自在。
法華三昧懺儀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五悔」法門,而這「五悔」,後來也成為各種懺法之根本。「五悔」之提出,主要見於《摩訶止觀》卷七下,分別為:
1. 懺悔:
悔罪而修善果,尤重無始劫來覆藏於八識田中的惡念、不善種子,速至悔過而懺除。四明尊者在《修懺要旨》說:「所以悉稱悔者,概皆能滅罪故也[1]」,於《摩訶止觀》云:
「先知逆順十心而繫緣實相。是第一懺。常懺悔無不懺時。但心理微密觀用輕疏。黑惡覆障卒難開曉。重運身口助發意業。使疾相應更加五悔耳。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佛智遍照佛慈普攝。我以身口投佛足下。願世間眼證我懺悔。我無始無量遮佛道罪。無明所偪不識正真。從三界繫動身口意起十惡罪。三寶六親四生五道。作不饒益事。破發三乘心人造五七逆。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應現生後受諸苦惱。如三世菩薩求佛道時懺悔。我亦如是。傷已昏沈無智慧眼。發是語時聲淚俱下。至誠真實。五體投地如樹崩倒。摧折我人眾惡傾殄。是名懺悔。[2]」
2. 勸請:
勸請十方諸佛,住世轉法輪,以救度眾生,並時刻慚愧過去未曾精進勤學正法。亦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四明尊者在《修懺要旨》說:「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3]」,於《摩訶止觀》云:
「勸請者。名為祈求。聲聞自度直懺己罪。菩薩愍眾故行道故須勸請。我今知罪尚不得脫。眾生不知歷劫流轉。我無力救請十方佛。佛愍眾生不簡巨細。必冀從願。大論明請不請(云云)。請轉法輪。謂勸示。證。令於四諦生眼智明覺。是名三轉。有人言。請說三乘名三轉。佛若說法眾生得涅槃證。設未得者且令受世間樂。佛若普許則一切得安。我預一切罪苦亦除。如遍請雨我有少田自霑甘潤。請住世者。夫命隨業得住。變化隨心得住心止化滅。我今請佛饒益眾生如大炬火。莫止變化之心。久住安隱度脫一切。是名勸請。[4]」
3. 隨喜:
懺悔以往多憎嫉他人修善之罪愆,今後當歡喜真誠、讚歎他人之善行。四明尊者在《修懺要旨》說:「隨喜則滅嫉他修善之愆[5]」,於《摩訶止觀》云:
「隨喜者。名為慶彼。佛既三轉法輪。眾生得三世利益。我助彼喜。又我應勸化令其生善。其善自生是故我喜。喜三世眾生福德善。三世三乘無漏善。三世諸佛從初心至入滅一切諸善。我皆隨喜亦教他喜。如買賣香傍觀三人同熏。能化受化及隨喜者三善均等。觀眾生惑甚可悲傷。觀眾生善應大恭敬。心常不輕。深知眾生具正緣了。即雖未發會必應生。毒鼓遠近為要當死。故敬之如佛。何者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也。此深是隨喜意也。法華隨喜法。大品隨喜人。人法互舉耳。[6]」
4. 迴向:
希求為修道前所造之三界果報,將之徹底懺除,並將現行之功德,回向一切眾生成就菩提。四明尊者在《修懺要旨》說:「迴向則滅倒求三界之心[7]」,於《摩訶止觀》云:
「迴向者。迴眾善向菩提。一切賢聖功德廣大。我今隨喜福亦廣大。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迴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正迴向者斷三界道滅諸戲論。乾煩惱泥滅棘刺林捨除重檐。不取不念不見不得。不分別能迴向者所迴向處。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一切法實不生。無已今當生無已今當滅。諸法如是。我順諸法隨喜迴向。如三世諸佛所知所見所許。是名真實正迴向。亦名最上具足大迴向。則不謗佛無過咎。無所繫無毒無失。何但迴向如此。前三後一亦然。毘婆沙云。罪應如是懺勸請隨喜福迴向於菩提。[8]」
5. 發願:
發願一心勤向佛道,於修行中永不退轉。如有退志,能即時自覺悔過恢復淨念。四明尊者在《修懺要旨》說:「發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9]」,於《摩訶止觀》云:
「發願者誓也。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無誓願。如牛無御不知所趣。願來持行將至所在。亦名陀羅尼持善遮惡。如坯得火堪可盛物。二乘生盡故不須願。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四弘是總願。法藏華嚴所說一一善行陀羅尼皆有別願。今於道場日夜六時行此懺悔。破大惡業罪。勸請破謗法罪。隨喜破嫉妒罪。迴向破為諸有罪。順空無相願。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譬算校計亦不能說。[10]」
智者大師對於「五悔」之重視,可從《摩訶止觀》卷七之文看出:
「今於道場,日夜六時,行此懺悔,破大惡業罪;勸請破謗法罪;隨喜破嫉妒罪;迴向破為諸有罪;順空無相願。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譬算校計亦不能說。若能勤行五悔,方便助開觀門,一心三諦豁爾開明,如臨淨鏡遍了諸色,於一念中圓解成就。[11]」
文中說明從五悔除五障(障道之罪),若能「一心三諦豁爾開明」,即進入五品弟子位的初隨喜品。《摩訶止觀》卷七續云:
「若能勤行五悔方便助開觀門。一心三諦豁爾開明。如臨淨鏡遍了諸色。於一念中圓解成就。不加功力任運分明。正信堅固無能移動。此名深信隨喜心即初品弟子位也。分別功德品云。其有眾生聞佛壽長遠。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即初品文也。又以圓解觀心修行五悔更加讀誦。善言妙義與心相會。如膏助火。是時心觀益明名第二品也。文云。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又以增品勝心修行五悔。更加說法轉其內解導利前人。以曠濟故化功歸己。心更一轉倍勝於前。名第三品也。文云。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自書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供養眾僧。又以增進心修行五悔兼修六度。福德力故倍助觀心更一重深進。名第四品也。文云。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六度。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至一切種智。又以此心修行五悔正修六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心觀無礙轉勝於前不可比喻。名第五品也。文云。能為他人種種解說。清淨持戒忍辱無瞋。常貴坐禪。精進勇猛。利根智慧。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三菩提。[12]」故理事不二,六度萬行中都不離理觀之修持;即事而理,於日常生活中就能修持理觀,法法皆是不可思議之妙法;觀行若明,處處得用。
六根者,為眾生造作善惡業的根源。眾生因無明而貪欲不止,以無常為常,認苦為樂,令六根追逐六塵,卻越陷越深,流轉不息。智者大師悲愍眾生,教導從「六根門頭」一一真心起懺,痛下懺悔,斷絕招惹惑業的無明根源。故《法華三昧懺儀》將「懺悔六根」列為主要懺法,實有其獨到之處,訶除六塵棄五蓋,六根清淨,歸向菩提。
[1] 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869中。
[2] 《摩訶止觀》卷七,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98上(a15)。
[3] 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869中。
[4] 《摩訶止觀》卷七,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98上(a28)。
[5] 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869中。
[6] 《摩訶止觀》卷七,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98中(b11)。
[7] 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869中。
[8] 《摩訶止觀》卷七,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98中(b23)。
[9] 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869中。
[10] 《摩訶止觀》卷七,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98下(c07)。
[11] 《摩訶止觀》卷七,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98下(c14)。
[12] 《摩訶止觀》卷七,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98下(c18)。
瞭解煩惱起因逆增上緣,到達菩提
回覆刪除利根者如六祖慧能大師頓悟「煩惱即菩提」,一般人可依次地,戒定慧到達菩提;菩提在自性中,心外覓無菩提。
「掃地、掃地,掃我心地,掃進虛空不留痕跡」;煩惱是無明,遠離煩惱才能離苦得樂。
瞭解煩惱起因→面對煩惱﹝面對逆境﹞→遠離煩惱→佛性本自清淨→沒事閑人,最快樂→超越生死,到達涅槃。
煩惱起因:http://tw.myblog.yahoo.com/be-89709101/article?mid=473&prev=474&next=466
面對煩惱﹝面對逆境﹞:
http://tw.myblog.yahoo.com/be-89709101/article?mid=460&prev=466&next=455
遠離煩惱:http://tw.myblog.yahoo.com/be-89709101/article?mid=414&prev=415&next=-1
佛性本自清淨:
http://tw.myblog.yahoo.com/be-89709101/article?mid=466&prev=473&next=460
沒事閑人,最快樂:
http://tw.myblog.yahoo.com/be-89709101/article?mid=402&prev=404&next=391&l=a&fid=15
超越生死,到達涅槃:
http://tw.myblog.yahoo.com/be-89709101/article?mid=474&prev=-1&next=473
這是修行人甚至一般人必經的過程,面對煩惱,放下它,即能遠離煩惱。
佛學是讓我們遠離煩惱,離苦得樂,它是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