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到畢柳鶯醫師的FB文,而得知這位「靈魂溝通師」Jassica,因此好奇而看了她的著作〈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不一樣:靈魂溝通師的真情筆記〉。大約略翻了一遍,書中介紹了許多她的「靈魂溝通」案例,感覺更像是一位具有特殊體質的心靈撫慰者。
從作者在書中提到與靈魂「溝通」的案例,其接受到亡者靈魂所傳達的訊息,多是其生前所在乎的人事物、或心中所注重之事,但也是雙方心中所曉知的。而她也能藉此因緣,引導其親朋好友走向正面的未來,不再沉淪於悲傷懊悔中。
印隆是相信有特異體質者,但每個人可感知的層次不同,所以傳達出的訊息也會有差別。而眾生本來就會有差別,但所有呈現的一切,都是妄想與業力的驅動,一切唯心造。
鬼道眾生本來就是六道眾生的一份子,只是大多數人無法直接看到,所以增添許多神秘感。但透過經典的記載,也可約略知道它們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眾生,也是有各式各樣的相貌,所有眾生都如此,而也會在六道生死中不斷變化。
聖嚴法師於《真正的快樂》中有一文〈放下「自我」的幻覺〉,提到一般人認為死亡以後有靈魂,所以把靈魂當成「我」。但是在一次次的生死輪迴之中,靈魂也會隨之變化,並非固定不變,因此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稱為「我」。因此,現在一般人所講的「我」,都是虛幻的我,並不是真實的。
佛教認為,一切有形、無形的現象都是不停地變換著,但眾生處於這個變動不已的幻境當中,卻常為自己編織苦惱的生死之網而毫不自覺。若能明白「無我」的道理,就可以幫助我們練習放下自我的幻覺。
◎ 〈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不一樣:靈魂溝通師的真情筆記〉書籍參考
◎
[本來沒有我]
- 本來沒有我
- 五蘊無我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放下「自我」的幻覺(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
一般人認為,活著的時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後,雖然身體消逝了,但是靈魂還在,就轉而把靈魂當成「我」。但是,狗有狗的靈魂、貓有貓的靈魂,人也有人的靈魂,即使是人的靈魂,也有男人、女人之別。所以,在一次次的生死輪迴之中,靈魂並不是絕對不變的,只要靈魂一變化,「我」也就會跟著變化。因此,佛法雖肯定身體、靈魂的存在,但它們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稱為「我」。
第一次接觸「無我」觀念的人,大都會感到害怕,其實「無我」才是對自我真正的肯定。讓我們仔細想想,「我」究竟是什麼?是心?是身?還是身心之外所擁有的事物?所謂的思想、財產、名譽、價值判斷等,就是「我」嗎?或者只是「我的」罷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的名字叫做「聖嚴」,但是在台灣,就有五個名叫「聖嚴」的出家人,所以將來如果有人提到「聖嚴法師」,究竟指的是誰?還有,我曾經在大英歷史博物館看到敦煌出土的古代經卷,裡面就有一位唐朝的法師與我同名,巧合的是,這位法師也姓張,和我俗家的姓一樣,也叫做「張聖嚴」。由此可見,歷史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我的名字並不就是「我」。同理可知,我的身體不是我、我的名譽不是我,其他與我有關的一切也都不是我。因此,現在一般人所講的「我」,都是虛幻的我,並不是真實的。
但是一般人還是很怕無我的觀念,因為一講到無我,就覺得自己的價值、立場、目標、方向似乎都消失了。曾經有一位美國教授跟著我打禪七,在打坐狀況非常好的時候卻要求回家。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坐了呢?」他回答:「我愈坐愈好,覺得這個世界愈來愈空虛、不重要。但是這樣不行,我還有一個太太,我怕我一開悟,進入『無我』的境界,就可能不要太太了。我可以不要太太,但是太太不能沒有我,所以我想回家了。」他表示,基於慈悲的心理,他要回家幫助太太,所以他不想打坐、開悟了。於是我告訴他:「你好愚癡啊!成了佛、開了悟的人,雖然沒有自私自利的我,卻有大慈大悲、大智大勇,也就是把小我擴大成無限、廣大的我,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的太太,還能救度更多眾生。」
佛教認為,一切有形、無形的現象,在我們身邊不停地變換著,生活在這個變動不已的幻境當中,我們常常為自己編織苦惱的生死之網而毫不自覺。明白「無我」的道理,就可以幫助我們練習放下自我的幻覺,積極修行菩薩道。
雖然眾生看佛是有「我」的,例如在《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就常以「我」自稱,但是在其他佛經裡,如來也常說:「我是佛」、「我在說法」、「我在度眾生」,這些都是「假名我」,是為了讓眾生瞭解佛所說的法,才必須有個指稱的對象。事實上,佛的「我」就是「無我」,拿掉凡夫的自我,只剩下佛的無我,才是究竟的我,也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發揮絕對正面的影響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