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還相利他成就願(2024結夏安居課程研討)


  今天課程為〈西方發願文〉的「還相利他成就願」,[1]師父說明這是利益眾生的願,因為在往生西方淨土、成就種種殊妙功德後,就要以大悲心回返娑婆甚至十方國土,廣度眾生。並舉 曇鑾大師所云「往相迴向」與「還相迴向」並須同時具足,才能大悲心成就。

  因此淨土法門是大乘法,所謂「不違安養」,是法身、報身還安立在極樂世界,應化身則示現於十方世界,以種種身份、不可思議自在神力、方便教化,大行佛事。

  針對「還相利他」,省庵大師設了四個問答,以幫助眾生了解求生淨土之要,師父分別詳加解釋:

第一、穢土教化之疑惑:[2]菩薩之所以要迴入娑婆度有情,是因為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所以更增上菩薩的大悲心。而淨土中人的福德資糧具足,又能聞法修行,因此可行六度的境緣匱乏。且穢土多受苦惱,菩薩利益眾生,如《無量壽經》說於此土修行一日,勝於西方淨土修行一劫,但前提是具足不退不間之道力。

又,娑婆世界是曾受生之處,與此土眾生有大因緣,更應發心教化度脫,使之離苦得樂。師父並舉《淨土聖賢錄》覺明妙行菩薩之例,[3]呈顯西方菩薩迴入穢土教化之悲願與事蹟。如「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即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說;其弟子並輯錄其二十四會的開示,成《西方確指》一書。[4]

第二、捨此趨彼然後回入之疑惑:[5]凡夫眾生道力未具,自身難保、自顧不暇,自利未成,何能利他?所以淨業行人求生西方,蒙佛光明加被,得無生法忍,具足度化眾生的福德智慧資糧。

第三、進退躊躇之疑惑:[6]往相與還相之發心必須同時發起,而行事則有先後順序。淨土行人發心則斷生死輪迴之念,成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之願。

  省庵大師先設了三個問答後,又回到〈西方發願文〉願文,說明往生西方淨土者,具足法報化三身,功德具足,因此能「不動而化」──於淨土法身不動,並依眾生機緣根器,於十方國土應現種種化身。[7]西方菩薩的不可思議自在神力,能以種種方便教化眾生。[8]師父並舉五台山薄荷神豬之公案,[9]可知各道眾生都有佛菩薩在應化。

  而淨土行者,能同時得到「咸令離染,還得淨心」之現世益,與「同生西方,入不退地」的後世益。[10]一生西方,即入不退轉位,即是聖賢。[11]

  所以在第四個問答,以此說明證入西方不退的菩薩,三身四智成就,設使回入娑婆度生,絕對不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二「不復更生惡道願」,即是加持淨土行者,在十方世界受生度化眾生時,都不會退失。所以菩薩發願度生,必欲求生西方,得到加持,而後回入娑婆,永不退墮。

  課程末,師父總結與囑咐,淨業行人發「還相利他成就願」,是成就大悲心、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可以快速積累成就佛道的資糧,圓成大乘佛果!

 



[1] 〈西方發願文〉:二、利他: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2] 〈西方發願文註〉:問:菩薩化他,不於淨土而於穢土者,何也?

答:以淨土中人,有善無惡,化度則易;穢土惡多善少,化度則難。難故大悲增長,行願堅牢;易故悲心不深,行願不廣。大彌陀經云:此土修行一日,勝於西方淨土修行一劫者,葢謂此也。又此娑婆,是本昔受生之處,有緣必多,化度宜急。所以生淨土後,必先回入。

[3] 《淨土聖賢錄》卷1覺明妙行菩薩(CBETA 2024.R1, X78, no. 1549, p. 227b9 // R135, p. 209b3 // Z 2B:8, p. 105b3)

[4] 《西方確指》: CBETA 2024.R1, X62, no. 1191

[5] 〈西方發願文註〉:又問:逕在此土化導,有何不可?何須捨此趨彼,然後回入?

答:若不捨此,則墮落有分,化導何從?若不往彼,則自利未能,利他安保?喻如貧人,未見帝王,未蒙官職,則自尚飢寒凍餒之不暇,又焉能周給鄰里鄉黨乎!故知不願度生則已,願則必求西方;不生西方則已,生則必須回入。

[6] 〈西方發願文註〉:又問:適欲往生,又欲回入,得無進退躊躇,志不決定邪?

答:先期自利,故願往生;後願利他,故須回入。發心雖在一時,行事則有先後。若不先發此意,一生淨土,回入則難,其如四恩三有何?故知未得往生,決無復入胞胎之念;既生安養,決無不來化導之心。此正明決定,何謂不定邪?

[7] 〈西方發願文註〉:言不違安養者,法身不動也;言回入娑婆者,化身應現也。如一月千江,不升不降,從體起用,亦復如是。非獨一國,亦徧十方,種熟脫三,番番不息。

[8] 〈西方發願文註〉:小乘外道作意神通,名可思議,一心作一,不能作多,名不自在。菩薩不爾!不消作意,化化無窮,故名不可思議自在神力也。慳貪者以財施攝,剛強者以愛語攝,為善者以利益攝,行惡者以同事攝,故名種種方便。使其三惑不起,名為離染;三德圓證,名為淨心(見思、塵沙、無明為三惑,法身、般若、解脫為三德)

[9] 宋建陽趙氏,畜為業。一特異,毛鬣金色,唯食勃荷,里中小兒,因以呼之。凡屠者擒捉,羣奔逸,勃荷安徐,引之入檻。趙氏愛惜,多年不殺。太平興國中,僧辨聰者遊五臺,寄清涼寺過夏。一老衲出入眾中,若佯狂然,為眾輕易,唯事之。解夏將還,老衲以書付,囑曰:「至京城北,尋勃荷投之。」辭去,竊發而視之,其詞曰:「子遊世間日久,彼眾生得易調伏否?彼若調伏,汝自調伏!度生事訖,祇可速返。若更久住,恐強緣打失,流入世業也!至禱!至禱!」大驚,復緘之。既至,於廣濟河側,聞小兒呼「勃荷!」問:「勃荷何在?」小兒指趙氏欄內大,項帶銅鈴。就呼云:「勃荷!」起。以書投之,噉之,人立而化。《清涼山志》卷第七勃荷神異,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079 No. 0081p. 274a10

[10] 〈西方發願文註〉:咸令離染二句,是現世益;同生西方二句,是後世益。

[11] 〈西方發願文註〉:不退有三:一、位不退,終不退為凡夫二乘。二、行不退,決無退失所修行業。三、念不退,決無一念忘失錯誤。又一入西方,縱在疑城邊地、下品下生,終不退入三途,故總名不退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