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 星期四

為療形枯


   自從實行「4+2R代謝飲食」後,飲食變得很簡單,早晚就是一杯高蛋白粉+豆漿打成的飲料,午齋就是板豆腐與一份青菜+菇類。當然也可以有變化,但是不想太麻煩外籍看護,所以就維持持簡單的方式。

   另外因為本身的習慣,加上有糖尿病的問題,所以除了正餐之外,不再吃其他東西,也不吃水果;並於三年多前戒掉了咖啡,只喝白開水。目前只有外出(去醫院)時、或是有法友護持,才會吃其他飲食。不過可能因為「4+2R代謝飲食」的關係,腸胃道菌叢已調整,覺得清淡簡單較適合目前的飲食習慣。

  有時會思考,五花八門的食物入口,只是短暫的幾秒鐘味覺神經感受,吞下肚與出來後,其實都是一樣的,重點是「為療形枯」。但如果為了這幾秒的感受而起貪嗔癡之念,是否太不值得?

  佛法有「四食」之說──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凡有資益增長作用者皆稱為「食」。其中的「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的,此也特指欲界眾生所食。聖嚴師父提到,八關戒齋,重在淫欲與飲食的戒除與節制,因為作用是在設法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1]

  而除了現在一期生命的延續,未來生命的延續有賴於「意思食」與「識食」。「意思食」資益未來,為生存欲,希望生存並長此延續下去。「識食」指執取身心,與染愛相應的識,有維持生命相續的功用,[2]在沒有離欲前,是不會停止執取的。

  繼程法師開示,不管是段食、觸食乃至意思食、識食,都是要以正見為引導,時時保持正念,這樣調身、調心,便能發揮功能。

  雖然現在還做不到在飲食上完全不作分別,但持續在「食存五觀」努力,特別是「為療形枯」。《維摩詰經》云:「所食味不分別……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3]

  以飲食為藥,來治療餓病,因此為什麼要貪求執著呢?重點是維持健康的身體,以便可以修行,成就道業。因此應該發道心,不貪取、不揀別,以感恩的心受食。

 

        4+2R代謝飲食

        佛法概論-四食/印順導師

        「食色性也」與「四食」

        昭慧法師:從佛法觀點看「情」與「欲」

        禪修,給身心最正的四食繼程法師

 



[1] 聖嚴法師:為何要受八關戒齋?大概的意思,前面已經說過,是為種植出世的善根,受持八關戒齋,雖僅一日一夜,終究必因此一功德而將得到涅槃之果!那麼,為何八關戒齋具有如此的功德呢?

這一點,我們應注意到,八關戒齋的重心,是在設法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八關戒齋的作用,是在由此關卡而走出眾生的生死之門。生死的主要關鍵,端在淫欲與飲食的二大禍源,告子說:「食、色,性也。」依佛法的觀點來說:眾生之成為眾生的根本原因,飲食為生死的增上助緣,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眾生,皆由不斷淫欲,所以不離生死;一切眾生,皆因貪戀淫欲之樂,所以既助成了後代子孫的生死,自身也被生死之索所束縛纏裹!眾生之有淫欲,乃是與生俱來,淫欲之形成兩性的交接,則又必在飽暖之後,飽暖屬於衣食,食比衣更重要,有食無衣,可以飽也可以暖,有衣無食,終必飢餓而死。所以淫為生死根本,食為生死助緣,若能超越於淫欲與飲食之外,必已了生脫死——三界之中,雖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已無淫念,但仍不離識食,故仍不出生死。為了超越生死,所以戒淫,為了抑制淫欲,所以持齋。出世的生活,端從戒淫與持齋做起,飲食雖為生死的助緣,淫欲卻由飲食的滿足而起,正因如此,持齋雖非戒,卻是戒之體了。

也許讀者要懷疑:八關戒齋的內容,明明有八條或九條。為何只說淫戒與持齋才是八關戒齋的重心呢?

這要知道,八關戒齋的前五戒,除了將第三戒的「不邪淫」改為「不淫」,其餘則與五戒一樣,可見其重點是在於戒淫,故與五戒不同;至於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以及第七條「不坐臥高廣大床」,目的也是為了間接的戒淫。著華塗油、塗香、唱歌、跳舞、彈琴、雜伎、坐寶座、臥大床,不論自己做也好,去看他人做也好,對於修道的人來說,總是不相宜的,這些都是放縱導欲的媒介,都會使人想到淫欲上乃至做到淫欲上去的東西,故其仍屬戒淫的範圍。至於第八條持齋,不用再解釋了。

正因為八關戒齋,是重在淫欲與飲食的戒除與節制,所以持了八關戒齋,就是種植了出世之因的功德。在家俗人而想種植出世之因的功德者,就該受持八關戒齋,不論你已受了三皈也好,受了五戒也好,受了菩薩戒也好,都可以也應該再來受持八關戒齋的,因為八關戒齋與三皈、五戒、菩薩戒的受持,並無衝突。這是一日一夜受,今日受了,到明日天明,就可不再受此戒齋的限制,如果下次要受,必須重新再受,這實在是非常方便而功德很大的波羅提木叉,不像五戒是終身受戒,菩薩戒是盡未來際時受持。

摘自《在家律學》

[2] 《成唯識論》卷 4:「又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無此識,彼識食體不應有故。謂契經說「食」有四種:一者段食,變壞為相......二者觸食,觸境為相......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三意思食,希望為相......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四者識食,執持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為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CBETA, T31, no. 1585, p. 17, b11-24)

[3] 《維摩詰所說經》卷13 弟子品〉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CBETA 2023.Q4, T14, no. 475, p. 540b4-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