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5日 星期五

出離


   前一陣子,曾和一位正在上淨土課程的菩薩討論一些心得,其中提到「厭離」二字。印隆分享,因為翻譯用語的關係,「厭離」要以「出離」作意較好;若是變成「厭棄」,容易失去大乘菩薩道的菩提心。

   昨日剛好看到一篇文章,其討論隨佛法師對於「原始佛法不教『厭離』」的觀點,其所提出的論點很好,謹整理重點於下,有興趣者可參考全文:

  《雜阿含》1經談到的「厭離」,應該是nibbindati[1]nibbidā」代表「不感興趣、不抱期待」,即是「於此不生執著 free from attachment」。如果「厭離」解釋為「disgusting 厭惡」,是對經文的嚴重誤解。

  另一個容易混淆的字是「遠離vossagga(捨棄)」,另外還有 「Painissaggā(捨離、捨遣)」

   真正的「出離」,是能自利利他的,若理解為遠離人世,這種解釋並非圓滿。

   所謂「出離」,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習慣,不再受其擺佈,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就必須從所有的執著裏出離。

   在這個世界上,不會事事順著我們所希望的樣子,但只要我們將心作轉念,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我們會變得自由,不再被激怒或傷害,也能轉成適當的樣子。

   「出離」,是能「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強大心念力量。

 

聖嚴法師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僅不以為出生時未帶任何一物來,死亡時不帶任何一物走,也不會把前念的過程牽掛到後念的心上;活著時面對現實的環境,盡量做自己能做的事,奉獻自己能奉獻的心力、體力和財力,隨時提起責任,也隨時放下執著。若能如此,就不會有多少煩惱、痛苦、遺憾、渴望、憂慮、悔恨等的困擾來折磨你了。(《公案一OO》)

 

         「原始佛法不教『厭離』」


 



[1] 《雜阿含1經》卷1:「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CBETA, T02, no. 99, p. 1, a1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