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日 星期六

剃度授經二師忌(《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


遇剃度、授經二師忌。(如前儀,亦須住持自出財,送庫司辦祭,并諷經呪,唯回向疏有異)

切念某甲 百劫于生 虗生浪死
幸蒙剃染(受經則改云「慈教」) 得入佛門(授經則改云「法門」)
緬維莫重之恩 實有難酬之
溯自曩日 一靈歸寂 沒憂海之深波
惟茲忌辰 五內悽惶 痛昊天之罔極
由是延眾 諷經一日 少申忱
伏願 佛日垂光 爍破有生之罪障 慈風普扇 吹殘無始之愆尤
彈指生極樂國中 隨念坐蓮華臺上 菩提不退 般若常明
  年月日 不孝徒某甲具疏

證義曰:剃度與授經,即五種阿闍黎之前兩種也。此雖不得法,而曾從剃染、或授經等,舉此示不忘本也。然古之為弟子者,師沒而信愈堅;今之弟子者,師存而守已易,況憶忌辰耶?!良由最初出家,實非欲依止真師,決擇生死,葢一時偶合而已。是以其心,見利則易,逢惡友惑之則易,瞋其師之訓以正也則易。甚而棄正入邪,罷僧仍俗者有之矣!佛法何其衰哉!按律中佛制,弟子離師,不得太早;若師實愚,或不守戒,方許離之。

 

《雲棲崇行錄》云:「唐,幼悟幻泡,禮曇一律師為親教師,諷誦經法,觸目而通。識者曰:『此緇門千里駒也。』甞與師稍忤,捨而遊方,遍歷法筵,自責曰:『天下行半,如我本師者,鮮矣!』乃回師所,當僧集時,負荊唱言:『清江再投和尚,唯願攝受。』時師詬罵,清江雨淚懺謝曰:『前念無知,後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求哀再四,律師憫之,遂為師資如初。師沒,謁國師,得傳心要焉。蓮池贊曰:『捨聖賢而知非,當詬罵而不退,可謂明且誠矣!終傳心印,不有由乎。」彼淺信之流,小嫌則長往不返,微呵則衘恨不忘,空遇明師,竟有何益?如逢帝主,不獲一官,惜哉![1]

 

◎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

 



[1]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四,X66, T1244, p. 409c10-409c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