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論」從世間法來看,就是「無意義之言論」;從出世法更為究竟的觀點,就是造成生死輪迴的一切言論,都是「戲論」,它是一種很微細的執取心識,因此有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因為自己的生死習性、攀緣塵境,常常說了許多無意義之言語。一般未學佛之人,言語思維總是不離色、聲、香、味、觸,但若已學佛者,就應該時時警策心念,不要讓自己墮入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中。
聖嚴法師在《佛遺教經講記》〈一八、離諸戲論〉開示:「所謂戲論,就是聊天的意思,閒雜語、散亂語、天南北、東家長西家短、此人好、彼人歹,不著邊際地你一句他一句,沒有一定的主題,也沒有一定要表達的理
念和想法,只是無聊找人聊天,三五個朋友在一起東拉西扯,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毫不相關的話題上去,最後沒有結論,也不需要有結論,只是彼此閒話一場。
另一種戲論是故意玩弄文字遊戲,辭藻華麗而文法嚴謹,所論的主題也冠冕堂皇,每個人都挖空心思,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知識學問和文字技巧的才能,或互相批評讚歎一番,之後最多留下幾篇文章,甚至也沒有留下什麼文獻,只是為了呈現各人的才能技巧,而做了一些遊戲式的談論。
另有一種戲論是指,凡是與佛法的三法印不相應,和解脫道、菩薩道不相關的種種議論,都叫做戲論。」
《成佛之道》云:「苦因於惑業,業惑由分別,分別由戲論,戲論依空滅。」[1]因為我等眾生無始劫來的生死習性太重,當境界現起,就會馬上去做分別與執取──「分別」這是這樣、那是那樣,「執取」這是我想要、我不要,接著產生愛染貪著、或貪瞋癡三毒等生死流轉之業因;就是「十二緣起」中所說的「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然後就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大寶積經》卷第92,說明「戲論」的二十種過失,分別是:
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
二者、增長嗔恚退失忍辱。
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七者、增諸斗诤怨競之心。
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
九者、當得丑陋不善之果。
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澀。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憶持。
十二者、於未聞經聞之不悟。
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捨離。
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
十五者、修行於道難得出離。
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
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
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諸怨嫉。
從事「戲論」,不論是哪一種,都是荒廢時間,而且會使心散亂,白白浪費真貴人身,頂多是世智辯聰,卻沒有禪定和智慧,無法得到究竟寂滅的安樂之處。願我們都能發真實出離心,善觀『緣起法』,照見諸法實相之理。當能照見五蘊皆空時,必能豁然開朗,度一切苦厄!
◎
相關文章
勝義觀,是尋求一切法的自性,而依之悟入勝義的。這一正理的觀察,為解脫的不二門。解脫的是「苦」,苦是眾生的身心自體,以觸對一切而引起的憂苦。眾生為什麼是苦?為什麼在生死中輪迴?上面已講過,這是「因於惑業」。
「業」依惑而起;「惑」是無明──我我所見為主的煩惱,經說『無明,不正思惟』為因,就是「由」不如理的虛妄「分別」而起。為什麼眾生的心識,總是妄「分別」而不能如實知呢?這是「由」於「戲論」。
什麼叫戲論?妄分別是不離境相而現起的,妄分別生時,直覺得境是實在的,這似乎是自體如此,與分別心等無關的。這不只是妄分別的錯覺,在凡夫的心境中,那個境相,也確是現為這樣的。這是錯誤的根本來源,是不合實際的。
為什麼?如認識到的,確是實在的,是自體如此的,那與經驗的事理,全不相合;也就是世俗的,出世的一切,都不能成立了!那並不如此而現為如此的「戲論」,分別心── 名言識是不能知道他是錯誤的。如以尋求自性的正理觀察,層層披析,要他還出究竟的著落,就顯出是並無真實自性的。一切法無自性,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了。
所以,「依」於尋求自性不可得的「空」觀,不斷修習而能夠「滅」除。戲論滅了,妄分別就失卻對象而不起。分別心息,就是般若現前,當然不再起惑造業,不再苦體相續而解脫了。聖者的解脫,是依空為觀門而得到。佛說空無相無願為三解脫門,理由也就在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