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關於「送神」



 最近有幾位道友,來信詢問一個關於民間習俗的問題──「送神。因為臘月二十四日是民間送神的日子,道友詢問以家中有安設佛堂的佛弟子來說,該如何處理「送神這件事?

 印隆並未接觸過民間宗教,因此花了一點時間查詢,原來在民間習俗中,「送神」就是「送灶神」,接著就是要進行大清掃的工作,包含清香爐、清香腳等,叫「筅黗」,[1]有人寫做「清」或「清塵」,就是掃除污穢的意思,也蘊涵了掃除家中一切晦氣,迎新送舊之意由於世俗深信房屋的裡裡外外和一切器物都有神的存在,尤其是神位及祖先牌位平日不能隨便移動,所以等待送神離開後,方能清潔神像、神明桌及器物。

 另外還有拜水果、甜點糖果,燒金紙、甲馬(雲馬)等。「甲馬(雲馬)」是作為諸神上天的交通工具,是供給迎接灶神們返回天庭述職的神兵所使用的盔甲和坐騎,供其乘坐,以解旅途之困頓。這樣的儀式,倒是讓印隆想起水陸法會中的「送聖」。

 水陸法會自宋代志磐大師完備其儀軌後,由於過去的文化等背景不同,又流傳下來有『南水陸』與『北水陸』之分,而目前大都是使用『南水陸』,也就是蓮池大師等後來編校的儀軌,但其中還是參雜了許多道教與民間信仰的內容。因此 聖嚴師父在法鼓山開始啟建水陸法會時,與多位專家一同重新編校『水陸儀軌』,其中也包含道教專家李豐楙教授、民間信仰研究專家林美容教授等,將儀軌回復到漢傳佛教的修持內容。而其中最大的改革,就是「送聖」儀式,將燒化的內容改成動畫觀想,不只是考量到環保,更是真正運用到「心」的力量!

 在此附帶一提,《水陸儀軌》與許多懺法均是依於《法華三昧行法/懺儀》的「十法形式所制,而《水陸儀軌》之所以有「送聖」,是因為十法中有「奉請」之法儀,但是為何在其他法儀中(ex. 大悲懺等),就不用送聖呢?弘贊法師在《供諸天科儀》中,說明《金光明懺法》本無送聖之文,其他懺法如《大悲懺》亦有請無送,因此不應隨意添加,不但有違經旨,附增唱咏而心無專誠,無有感應,形同虛設。[2]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最根本也最強大的力量,就是「心」。如果還未能掌握,則藉事顯理,也是一種方便法門;但若只是注重形式而沒有意專虔誠、斷惡修善,那就算是供再多的甜品、燒再多的金紙,也是徒勞無功。

 因此,如果覺得這個「送神」儀式有所必要,相信可以保居家平安,則進行無妨,也是感恩家中護法神的護持,但這是禮敬而不是皈依。家中的護法神,又稱為『舍宅神』,其實就是俗稱的「地基主」。《地藏經》云:「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應該作護持三寶、或世間利生之善事,酬答宅神、土地之恩。利人有福、供佛有福,以此福力,增益舍宅威光。因為凡是舍宅,皆有宅神,當方亦有土地神。如是能向三寶作福,土地神歡喜無量,必能得獲擁護,合門歡喜,眷屬增益。平常在寺院參與法會時,就可以用「超薦蓮位」的方式,讓這些『居住地的舍宅神』,皈依三寶,同聞法味,一起成為同參道友,共成佛道!




[1] 「筅」,是竹製的清潔器具,「」,是煙塵汙垢。
[2] 《供諸天科儀》:「今有應院作人間法事,妄加送天等語。然《金光明懺法》中,本無送文;即《大悲懺法》,亦有請無送。不可妄加,以違經旨,復增種種喃唱,以亂天聽。心無專誠,意在唱咏,必無感應,終成虗設。」CBETA, X74, no. 1493, p. 645a11-a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