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 斷疑第二(八)強調因果,勸勉隨喜善法



 三、繼續說明強調因果的理論。

若不作因云何得果?[1]若有造因果終不失。[2]罪福不遠[3]身自當之,[4]譬如影響不得捨離[5]因無明生亦因而死。[6]去來現在行放逸者未見是人而得解脫[7]能守護者受福無窮。[8]


 四、勸勉對於所有的善法,應該要隨喜功德。

今日大眾宜各慚愧洗浣身心[9]懺謝前咎[10]畢故不造新[11]諸佛稱歎。相與從今日去若見人之善莫論成與不成、久與不久但使一念一頃、一時一刻、一日一月、半年一歲已自勝於不作者矣![12]所以法華經言: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而況有人能發如是大心勤於福善不隨喜者聖所悲念。[13]



[1] 如果沒有因,怎麼會有果?
[2] 有因就必定有果,有果也一定是因為有因。這兩句話在說明,因果是一體的兩面。
[3] 罪是因為造惡業而受到惡果報,修善法就會得到福的安樂。不會很遠,做了就會馬上現形。
[4] 自己就會接受到。
[5] 佛法常常用影響來比喻因果的關係。比如一棵樹,太陽照了就會有子,樹就是因,影子就是果。是拍手就會有響聲,或者是迴響、回應。所以影響,不相捨離──物體跟影子不會分開,因果這兩個是一個東西,是不會分開的。
[6] 我們因為無明而生,也因為無明而死(無明就是煩惱)。
[7] 過去、未來如果不用功修行、或是常常為非做歹的人,沒有看到這個人可以解脫生死。
[8] 能夠守護身口意三業、謹慎不去做惡的人,能夠受福無窮、得到很多的福報。
[9] 就是洗滌我們的身心。過失就像是污垢或是像臭穢的東西,就在我們的身心裡面,要用慚愧的水,來把它洗乾淨。
[10] 向所有的眾生來懺悔。
[11] 以前不好的惡行把它革新、去掉消滅掉,不再造新的惡業。
[12] 以後見到人家的善業,不管是做得成還是做不成、做得久還是不久,只要他有一念、或者是幾分鐘(一頃就是幾分鐘)、或者是一個小時、或是半個小時、或是一天、或是一個月、或是六個月、或是一年,不管多久,已經可以說是比那個不做的人好多了。
[13] 假設有人以散亂心入於寺院裡面,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都已經算是很大很大的功德。何況有人能夠發這麼大的心,努力修福修善!如果不隨喜的話,就是失掉大利益的人,這種失掉大利益的人,是聖者所悲憫憐憫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