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三寶第一
筆記整理
在「皈依三寶」這一大段的長行,共有三次的皈依佛法僧,目的是要帶領或是代表一切有情皈依三寶。
長行共有四段,意義是:
一、因為一切世間無常,故引發種種的思惟,覺得要替一切眾生皈依三寶。這裡面又分成三小節:
(1)
無常:世間無常。
(2)
無德:自忖貧乏無德,惟當精進。
(3)
發心:發殷重心,為眾皈依。
二、我們必須要對於佛法、三寶、因果之理,要起堅固的信心,為了成就我們堅固的信仰,所以要帶領代表大眾來皈依三寶。
三、了解到佛的慈悲、世間的虛假不實,兩相對照,更應該要去皈依三寶,所以要代一切眾生皈依三寶。
四、在第三次皈依三寶之後,有一個總結,就是祈願三寶佛法僧,能夠攝受覆護加被我們。
一、因為一切世間無常,所以要替一切眾生皈依三寶
(一)無常:世間無常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1]宜各人人起覺悟意![2]
念世無常,[3]形不久住,[4]少壯必衰,[5]勿恃容姿,[6]自處污行。[7]萬物無常,皆當歸死,天上天下,誰能留者?[8]年少顏色,肌膚鮮澤,[9]氣息香潔,[10]是非身保。[11]人生合會,必歸磨滅;[12]生老病死,至來無期。誰當為我,卻除之者?[13]災害卒至,[14]不可得脫。[15]一切貴賤,因而死已,身體胮脹,[16]臭不可聞,空愛惜之,於事何益?[17]若非勤行勝業,無由出離。[18]
念世無常,[3]形不久住,[4]少壯必衰,[5]勿恃容姿,[6]自處污行。[7]萬物無常,皆當歸死,天上天下,誰能留者?[8]年少顏色,肌膚鮮澤,[9]氣息香潔,[10]是非身保。[11]人生合會,必歸磨滅;[12]生老病死,至來無期。誰當為我,卻除之者?[13]災害卒至,[14]不可得脫。[15]一切貴賤,因而死已,身體胮脹,[16]臭不可聞,空愛惜之,於事何益?[17]若非勤行勝業,無由出離。[18]
某等[20]自惟[21]形同朝露,[22]命速西光,[23]生世貧乏,無德可稱。[24]智無大人神聖之明,[25]識無聖人洞徹之照,[26]言無忠和仁善之美,[27]行無進退高下之節。[28]謬立斯志,[29]勞倦仁者,[30]仰屈大眾,[31]慚懼交心。
既法席有期,[32]追戀無及,[33]從此一別,願各努力專意,[34]朝夕親奉供養,[35]勤加精進,唯是為快。[36]仰願大眾,[37]各秉其心,[38]被忍辱鎧,[39]入深法門。[40]
既法席有期,[32]追戀無及,[33]從此一別,願各努力專意,[34]朝夕親奉供養,[35]勤加精進,唯是為快。[36]仰願大眾,[37]各秉其心,[38]被忍辱鎧,[39]入深法門。[40]
(三)發心:發起殷重心(總共有十四條),為一切的眾生,禮十方的諸佛菩薩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41]宜各慇重,[42]起勇猛心、[43]不放逸心、[44]安住心、[45]大心、[46]勝心、[47]大慈悲心、[48]樂善心、[49]歡喜心、[50]報恩心、度一切心、[51]守護一切心、[52]救護一切心、[53]同菩薩心、[54]等如來心,[55]一心至意,五體投地。[56]
奉為國王帝主、[57]土地人民、[58]父母師長、[59]上中下座、[60]善惡知識、[61]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62]守護持呪、[63]五方龍王、[64]龍神八部,[65]廣及十方無窮無盡含靈抱識[66]水陸空界一切眾生。[67]
奉為國王帝主、[57]土地人民、[58]父母師長、[59]上中下座、[60]善惡知識、[61]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62]守護持呪、[63]五方龍王、[64]龍神八部,[65]廣及十方無窮無盡含靈抱識[66]水陸空界一切眾生。[67]
筆記整理
我們是以「住持三寶」為皈依的對象,在頂禮佛像、讀誦經典、跟著僧眾一起學習的時候,就等於是在與真實的三寶學習、就等於是皈依了真實的三寶,因為住持三寶所代表的就是真實的三寶。透過外面的形相而投向了「真實三寶」,這樣不斷不斷的皈依三寶學習佛法,隨順三寶修行,最後圓滿佛果、證得法性、成就佛的法身。「始從皈依,終也至皈依」,也是屬於三寶,成為一體三寶。因此現在是皈依「住持三寶」,當究竟圓滿的時候,是到達「一體三寶」。
表格
8 三寶的種類與意義
種類
|
三寶意義
|
|
佛寶
|
指二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
|
|
法寶
|
指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跟信眾所宣說的法音
|
|
僧寶
|
指釋迦牟尼佛的千二百五十人常隨眾等弟子
|
|
佛寶
|
||
法寶
|
||
僧寶
|
||
一體三寶[74]
|
佛寶
|
以法性(一切法的真實法性)為佛身(法身、法性身)
|
法寶
|
一切的法的真實相是空性(法性)
|
|
僧寶
|
分證真理(空性)的一切聖僧
|
[28] 「節度」是尺寸;行為沒有節度、進退無節。以上這四個字──智、識、言、行,「言行」是外面可以看到的,「智識」是內在的思想,這三個就是心身口意──行指身,言是口,智識就是意。智識言行都缺乏好的道德、好的表率典範。
[29] 「謬」是很粗糙、愚笨的、不聰明的,「斯志」是發心要跟大家一起修行《梁皇寶懺》;我不是很聰明、很高明,要努力修學佛法,叫謬立斯志。覺得自己的智慧、眼光、才識、言語、行為,都沒有可稱的德,就發願要行懺悔。
[44] 放逸是偷懶,不願意吃苦。
[57] 因為國王的福報最大,統攝所有的人民,所以要尊重他。如果國王認同佛法,他就幫助你弘揚佛法;如果他否定你,就不讓你弘揚佛法。晉朝高僧道安法師云:「不依國主,法事難立。」佛教沒有得到國王的支持,要弘揚佛法就沒有辦法。
[61] 善知識是我們慧命的因緣,是修道的關鍵助緣。經云:「善知識者,非半梵行,是滿梵行。」善知識不是成就我們修行聖道的部分因素,而是成就我們修道的全部因素。說明一個善知識,是成就幫助我們修行佛法完成的全部因素。
[65] 天是諸天、龍是龍王,還有夜叉、乾闥婆(天上的音樂神)、阿修羅(六道裡的修羅、比較好鬥,也是一種天)、迦樓羅(金翅鳥,專吃龍的大鵬鳥)、緊那羅(是一種非人)、摩睺羅伽(大蟒神)。所謂天龍八部或龍神八部,泛指這些護法神,他們都皈依佛陀,擁護佛法,對於後世的修行者都去擁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