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




 這是國史館為校長 惠敏法師所做的訪談錄,內容很鉅細靡遺,把校長六十年來的經歷及心得記載的好清楚,真是佩服校長記憶力驚人!本書內容很豐富,有興趣請自行閱讀。而就如同侯坤宏教授說(p. 445):「建議每位讀者都能通閱全書,對於台灣佛教、對於法鼓山、對於惠敏法師本人,當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印隆謹分享三段很有感受的內容:

一、做學術研究是「冷湫湫」的
p. 142:竺摩法師送給我一幅對聯,上面題字:「學到冷湫湫地,做箇熱烈烈人」。「學到冷湫湫地」,所謂做學問,做學術研究,就是真的「冷湫湫」的,應該控制私人的感情與情緒,不能只顧自己的喜好、厭惡,而無視於任何證據就妄下判斷。……所以這句話就是做學問的態度。其實它也是禪定的心境:「漸離於分別,苦樂次第盡」。所以,學術研究和禪定並不會互相衝突、背道而馳。

二、安寧與老人療護
 在p. 314-342這一段,是專述「安寧與老人療護、社區淨土」,而安寧與老人療護,也是印隆希望能進行的願望之一,因此對此段特別留意。
p. 317:起源於基督宗教文化為背景之安寧療護(Hospice Care)運動,傳到東方宗教文化圈時,東方國家除了接受、引進其理念與方法之外,同時由於本土化的需求,也會發展出適合該國文化背景的用語與模式。例如,日本佛教界則以古印度梵語Vihara(休養所、僧坊)來取代源於基督宗教的Hospice(安寧院)的用語,並揭示如下「體會無常、尊重意願與生命」三項理念表達佛教臨終關懷(Terminal Care)的特色。


三、學位服、菩薩衣
 在p. 404-409,校長說明為何法鼓文理學院的畢業服,是搭「菩薩衣」?原來目前一般大學畢業典禮所用的「學位服系統」包含「垂布」的「學位袍」,以及繫著「流蘇」的「四方帽」。這些服飾幾乎都是淵源於中世紀西方基督宗教的僧侶禮服。因此校長認為,法鼓文理學院的畢業典禮法鼓山精彩「演」出 畢業生搭衣傳燈 ,應該是要兼具佛教精神與一般大學傳統意義,所以用「搭菩薩衣,深智廣行」為主旨,讓海青、袈裟、菩薩衣恢復本有的「研究與修行」並重的意義,並搭配〈菩薩行〉的音樂,呈現「悲智願行」菩薩精神,儀式採用莊嚴的傳燈與傳衣,讓每一位畢業生都傳承弘護正法之使命!


書籍參考資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89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