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第二篇刊登在學報上的論文(NO14《中華佛學研究》學報)::從「一心」試論天台祖師制懺的精神──以《法華三昧懺儀》為例

NO14《中華佛學研究》


 在去年的法華關(2013 華關(20130304-20130611)圓滿後,即將心中所體會的佛法,寫成一篇論文投稿。因為出關時已經是六月中旬,又處理搬家事宜,所以是待搬到公館後,才開始寫論文。又因《中華佛學研究》的截稿日是在七月底,原本擔心時間可能不夠用,但真的很想把心中所體悟的佛法,以符合現代學術研究的方式寫出,就努力拚下去了,也趕在七月底前完成,並請英善老師指導後即投稿。

 在2013/9/4時,收到中華研究所的通知:論文審查通過!真是令人歡喜!很感恩審查教授的鼓勵:「由文獻解讀及資料彚整,可以看作者所下之功夫與所具之研究能力;送審論文所省思之議題及其論述,具學術研究之意義與參考價值,值得肯定與推薦。」也更堅定了解行並重的信心。印隆尤其是要感恩英善老師,老師讓我有因緣從事懺法的教觀研究與實踐,真的是一生難求的大善知識!也很喜歡看審稿教授的建議,可以很快地發現自己研究上的問題。

 因為修改論文的因緣,重新反省自己對於禪觀的實踐能力,想要再多努力下深功夫!也看到英善老師在《天台中道緣起實相論》一書中,期勉天台學人應在戒律及禪觀努力,印隆也期許自己要在禪觀上努力研究與實踐。

 想想自己一路一來的心路歷程,跟智者大師居然有點相似。智者大師是先從慧曠律師學戒律,然後去大賢山閱讀法華三經,之後去大蘇山求法,修持法華三昧,深入禪觀。而智者大師是年少時就失去父母,雖有一個兄弟,但出家後就不再連絡,直至四十年後才相逢。而印隆的狀況也很類似:也是年少時父母就往生,也有一個弟弟,但出家後就未曾再聯絡。自己也是先在戒律上下功夫,修持法華三昧,這幾年則是努力於天台懺法的研究與實踐,並且研讀法華三經。之後期許自己能深觀禪法,在實踐門上努力,期能體悟法味,以證量利益眾生。

 關於此次的論文重點-「一心」,是此次閉關經修法華三昧所體悟的。後來聽到 聖嚴法師於『法華經講記』(CD22242526)、『維摩經生活』(CD7),也有提到「一心」,真是非常相應!來果禪師也有開示「一心」,提供大家參考: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69&&id=1053&cid=115

NO14《中華佛學研究》抽印本

 印隆所提交的論文是:「從「一心」試論天台祖師制懺的精神──以《法華三昧懺儀》為例( Discussing the Principle of How the Tiantai Patriarch Established Repentance Rituals Based on the Doctrine of One-Mind (Yixin): Taking Lotus Samādhi Penitence Rituals as an Example)」。這是抽印本,學報會給作者二本完整版及十本抽印本,作為紀念。

印隆的論文
 關於此篇論文,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上中華佛學研究所的網站下載電子檔(文章下載處http://www.chibs.edu.tw/ch_html/index_ch00_0703.html);而印隆手上有十本抽印本,想要紙本的也可以留言給我。
印隆的論文

印隆的論文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果鏡法師的鼓勵信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果鏡法師,也附上了一封鼓勵的信函,其中有一段是 聖嚴師父於

〈承先啟後-「召開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源起〉一文中所提到的:
聖嚴師父:「學術的研究,一向是屬於少數人的工作,但它是帶動和指導多數人生活方向的 軸心。絕大多數的人雖然不知道專家學者們在講些什麼,但是專家學者們卻為每一個時代和社會負起了帶動、指導、設計、影響的任務。時代的文明在不斷的進步, 如果我們佛教界沒有專家學者,為我們做承先啟後的研究,便無法因應時代的潮流,佛教便會受到時代潮流的淘汰。」

 另外還有一段話,也讓印隆非常感動:
 針對漢傳佛教的學術研究,在弘揚漢傳佛教的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今天您的論文能夠被收入《中華佛學研究》第14期之中,表示您在漢傳佛教的學術研究領域已有一定的水準,期望您能繼續加油,與本所一起為弘揚漢傳佛教而努力。


 以前初入佛學研究領域,「中華佛學研究所」是我們很景仰的指標。而在數年的努力後,不但完成了研究所的學業,乃至於有二篇論文被選上,心中真的是充滿了感恩,謝謝大家的護持,印隆才能走到這一步。我會繼續努力,將研究與實踐結合,祈願重現祖師大德的解行並重精神!印隆一直相信,學佛與佛學是相資相成的,也唯有解行並重,方能真正饒益眾生。

論文與研究報告(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