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佛法這麼好,但要如何讓大家知道?



 昨日做針灸治療時,因為將佳句卡還給吳醫師的因緣(佛菩薩送給您的「自然療法」處方),印隆跟吳醫師說:想不到此佳句在網路上被網友轉寄好多次,比我寫的文章還多!我要好好檢討與用功了。

 吳醫師就說:這是因為現代人太忙,不能也不願意靜下來看一些較深的文字,所以若能生動簡單又生活化,比較會為大眾接受。

 印隆回答:「記得以前 聖嚴師父有告訴我們,深入淺出才是有功力的表現。要讓佛法推廣給普羅大眾知道,就要懂得深入淺出的弘法方式。」

 今天在一善知識道友的FB看到一段話,心中有很深的感觸:
不太同意目前許多道場舉辦的方式,即是遊說大家罪障深重、業障深重(這當然是沒錯),似乎要透過如此的方式才能消業障?盡而使得在家眾一窩蜂湧去參加法會,而忽略水陸法會的核心意涵是悲心的引導!不過,我是不太相信在哪裡諷誦懺文(當然,並非全部都是如此,亦可從體驗中獲得宗教的經驗與培養宗教情操)就能真切反應在現實生活的悲心具體作用?!有許多在家師兄姐常常問起我,懺文為何寫著文言文,讓人不解其義?!末學通常都建議,應作日常懺悔。不過世要真心真切的懺悔,作錯了一件事,應當向對方道歉!(但是,也有在家居士遇到出家師父說錯話與不對的行為時,出家師父卻堅持/理直氣壯自己對,而一直誆稱在家居士笨、業障深重、天魔擾亂、邪見等指責,不懂教義與道場的規矩!在家居士自受委屈卻不敢張揚,而差點自殺)

 此道友所提的觀點,也是印隆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第一懺悔法門意義的探討祖師大德制懺,是要我們開顯智慧,增長福德,戒定慧三學增上,一心精進方為道:「道當清淨,穢濁非道;道當一心,多想非道。[1]修懺不能離於止觀,止觀為導入修懺捷徑之要,若無觀修實踐的正定之功,則如法華文句記》中所說,若修行六度起於著想是人雖修菩薩之道欲得成佛終不可得![2]這也是智者大師為什麼一直強調「觀心」的重要,因為若只是依事法用心,而沒有觀慧之理觀照明,其過失就可能是破壞佛法,毀損法身慧命,讓「六度六蔽」。

 今日漢傳佛教失去禮懺精神的原因,即是因為現今佛教寺院道場所舉行的各種經懺法會,在懺法的行持中,是以「事懺」為多,而忽略了「理懺」的實相觀法,更甚者是認為懺悔是為求現世之利益,也脫離原本祖師制懺是為開顯大乘實相法門的修行目的。

 蓮池大師云:「懺以理為正,以事為助,雖念實相,而三業翹勤,亦不相礙。何以故?初機行人未能卒與實相相應,須藉外緣輔翼。法華謂『我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是也。……與《法華》、《光明》諸懺,俱事理雙備,人天交欽,照末法昏衢之大寶炬也。[3]蓮池大師以法華實相之思想,說明經懺佛事為助顯與實相相應的異方便,藉事(懺法儀軌)顯理(中道實相),為末法時代修行者之明燈

 聖嚴法師曾經感慨,錯誤的經懺佛事觀念讓漢傳佛教倒退了數百年,因此需讓經懺佛事回歸到修行實踐,方能真正做到教化大眾,自利利他的佛教本懷。漢傳佛教的佛事儀軌,即是為引導大眾收攝三業而起修,並作到教化社會人心的教育功能。因此,若要回復經懺佛事的修行本質,應重新正視祖師大德編撰懺文儀軌的用心,依教起修,依文字般若而入實相般若,方能讓殊勝的漢傳大乘佛教,重新回到應有的歷史高度。

 印隆祈願能重現祖師大師編製懺儀的用心悲願,讓與會大眾明瞭佛陀出世教化的本懷而如法修行。「經懺法會佛事」並非只求世間現世安樂,更非如現在大家所想的具有交易行為的顛倒心態,應該是能以緣「經」文作如理觀修的「懺」儀,是以「法」相「會」的修持,能成就「佛」道的「事」業。儀軌雖有種種事相,皆是為了彰顯實相妙理,如智者大師所云:「當知終日說,終日不說;終日不說,終日說。終日雙遮,終日雙照;即破即立,即立即破,經論皆爾。……若隨便宜者,應言無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則有一切夢事……行安樂行人一眠夢,初發心乃至作佛坐道場、轉法輪、度眾生、入涅槃,豁寤秖是一夢事。」[4]照見五蘊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建水月道場,行夢中佛事,成就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

 第二即是文言文」的問題。目前不論是懺儀、或是經論等,有許多的著作,都是以當時的文字語言所記錄下來,到了現代,許多文字呈現已有了變化。例如現代的年輕人,更有其網路世代的特殊語文呈現方式。記得之前佛光山在編撰『白話大藏經』時,贊同與反對的各有一方。其實,將經典以現代語文呈現,可以說是學術研究的一種消文註釋方式,或許它不一定能呈現出原汁原味的經典意義,但是可以說是現代佛光版的經典論著。歷代有許多祖師及居士大德,也是以他們所理解的經典意義,以該時代的語言文字完成。
  有云:「破一切執,立一切法,在《四教義》卷第十二云:如水性冷,飲者方知;心無實行,何用問為?是以今辨四教四位者,出諸經論,此乃諸佛權實法門,於四不可說中,用四悉檀而說。此是諸佛大菩薩境界,非諸小菩薩、聲聞、緣覺所知,豈況末代凡夫所能解也!?p765b10-p765b19
 中道實相的「四不可說」論證形式,以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因此用四悉檀因緣而說。但無上真理,惟佛與佛乃能知之,因此吾人動念,即乖法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故《四教義》卷第十二又云:深屬一家學道說法之者,自非得證分明,慎勿偏執諸經論、諸佛菩薩方便赴緣之言,空諍不思議不可測量之行位也。普願法界眾生,歸僧息諍論,入大和合海也p765b10-p765b19
 陳英善教授在〈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一書中(頁109-110),對於有因緣故,則可說有很好的論析,謹列出重點如下:
      天台以「不可說」遍「破」一切之自性執,以「可說」遍「立」一切法,是雙管齊下運用「破」與「立」 ,來把握緣起精神,展現緣起法(諸法因緣生)。
      一切法也不外乎「即破即立」、 「即立即破」而已,隨順著不同的因緣,而有不同之說法罷了。
      天親、龍樹菩薩皆能「外適時宜,各權所據」,說「破」,說「立」,彼此不相妨礙,亦是因應時代之需,及不同之眾生,而「破」而「立」。
      可悲的是,後代人師學者並不解此意趣,而彼此各執一邊之見,爭執不休……無怪乎智者大師感觸良深,面對此各執一邊之見的困境,思索著解決之道,而從「俱不可說,俱可說」來把握緣起的精神

第三則是實踐修持」的問題。 聖嚴師父說: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但是,為何知道的人少?誤解的人多?我想,這是因為沒有能真正深入了解佛法,沒有實踐修持而用之在日常生活上,自然就說不出佛法的好,因為你自己根本不知道好在那裡。

 在漢傳佛教(乃至於南傳、藏傳佛教),若對於「以法相會」的「佛事」沒有正確的知見,乃至於加上世俗的金錢交易,就會誤導眾生,其後果非常可怕!聖嚴師父層述及其經歷與心得:
「到了上海之後就很苦了,做的是經懺。……到上海之後,由於寺院沒有生活的收入,遂靠經懺維持生活。這段時間我做的全是經懺,每天夜以繼日地念經、拜懺,那時叫趕經懺,在幾個殯儀館之間跑來跑去,晚上陪死人。由此我對經懺深不以為然,覺得是一種很奇怪的行業。
後來我知道佛經是讓人懂、讓人運用,不是念給鬼聽的佛教落到這種情況,使大眾看不起佛教,也看不起和尚,我就想到要去讀書,遂到附近的靜安寺佛學院就學。這時我更清楚明白釋迦牟尼佛把佛法說出來是給人用的,是感化人、幫助人解決問題的。佛教這麼好,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少,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究竟什麼原因呢?因為佛教徒沒有真正瞭解佛法,也沒有人深入研究佛法以用之於日常生活。少數的人會修行,卻躲到山裡去;多數的人不會修行,就到處跑-把佛經用來超度死人,不懂得給活人用。佛教因此變成死了的活化石,死了的宗教,這是很可憐的事。
此時我就發願-我懂得多少佛法,一定全都告訴人。當時我正值十六、七、八歲,知道的佛法都講給別人聽,同時也會寫,發表在壁報和學生的刊物上。我的程度本來不好,進佛學院之後逐漸名列前茅。」(《法鼓山的方向》p. 58-59

 聖嚴師父認為,佛經並不難懂,只是自己不懂,如何講得讓人聽懂?
覺得佛教、佛法這麼好,怎麼知道的人那麼少,得趕快告訴人家!能夠講佛法而讓人聽得懂的人不多,許多人講的時候自己並不懂,只是念經給別人聽,結果對方也沒聽懂,只覺得:「喔,了不起!喔,好高喔!喔,好深喔!喔,真妙喔!喔,真玄喔!」講得這麼高深,好像代表他的學問好。但是我盡量讓自己變成沒有學問的人,說普通人聽得懂的話,最好連中學生也能聽懂
實際上佛經並不難懂,只是因為語言的隔閡、名詞的隔閡,所以不容易懂。但是這些語言、名詞在當時的印度其實是非常通行的,是一種通俗文學,不是古典文學。(《福慧自在》p. 0086-87

 但是要如何讓自己懂,也讓別人懂佛法?聖嚴師父也舉了自己的經驗,說明先要調伏自己,如說修行:
我小時候住在非常偏僻的鄉下,從未見過也未吃過香蕉,有一次我哥哥從上海帶來一串香蕉,已經爛熟得皮都差不多黑了大半,不夠全家一人分一條,因為我最小,所以分到一條,嚐了一口覺得真是從未享受過的人間美味,心想學校裡的同學們肯定沒吃過,就再也捨不得吃,拿到學校每個同學舔一口,讓同班的每個人都嚐到了香蕉的味道。後來我知道佛法對自己有用,佛法這麼好,我以同樣的心態,認為別人也會需要,便不斷地將佛法傳播給需要它的人,直到今天。這就是調伏自己,便要如說修行。(《維摩經六講》p. 0063

我個人一生之中都在求成長,為了什麼?為了「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為了弘法,所以必須要自我充實,自我成長,而且是一邊充實成長,一邊弘法利生、廣結人緣,這樣同時更成長了自己(《平安的人間》p. 19

 出家人之所以為人天師,那是由於能自利利他的修持,讓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六十華嚴卷五謂:「離諸人天樂,常行大慈心。」(大九四二四上)法華經.從地踊出品亦謂:「常樂靜處,懃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大九四一中)因此,出家眾更應該嚴格的要求自己,以自身的行誼來感化眾生:
我們是出家人,要學做人天的師範如果煩惱多,就無法對人產生感化的作用,對自己也無法安住身心。有些人會有這樣的直覺反應:「佛法這麼好,出家人怎麼會修成了滿身的煩惱?」其實出家人還是凡夫,未得解脫,所以尚有煩惱,這是本來就有的習氣;而出家久了,雖然也會有一些波折或身心的衝擊,但若能用慚愧心、懺悔心和慈悲心來調伏自己,寬諒他人,心情波動的現象自然會漸趨平穩、安定(《法鼓晨音》p. 175

 一代哲學大師方東美教授最後皈依了 廣欽老和尚,也是由於 廣欽老和尚真修實踐的功夫。印隆認為,要讓正知正見的佛法能利益眾生,一定要解行並重,自己懂得如何調伏煩惱,得到法益,才有能力讓眾生得到法益。

 一定要相信佛法,「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先要改變自己的顛倒妄見,才有能力幫助眾生遠離顛倒妄想!印隆雖然身體不好,但我覺得身體並沒有影響我修行的決心。我不以經懺佛事作為謀求生計的方式,而是以修行懺法作為解行並重、事理圓融的實踐方式。一路以來,沒有積聚,也沒有缺乏,證明佛法的「富貴之道」,是不貪不執不缺的安詳自在!



[1]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65a16-b01
[2] 《法華文句記》卷4:目連問佛:「此諸正士,修菩薩道,已入如來正法之藏,行過二乘,何故聞說三身,不受而退?」佛言:「善男子!聞說是者,沸血流面,何以故?是無數劫恒生誹謗,是輩過去恒沙佛所,修行六度,起於著想,有悔心故,有退轉故,當更經歷勤苦之難,千佛過去,猶未得度。是人雖修菩薩之道,欲得成佛,終不可得!如人欲於虛空造室,終不可成。」CBTEA, T34, no. 1719, p. 231, a12-a20
[3] 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4]《摩訶止觀》卷5CBETA, T46, no. 1911, p. 55a-55c


- 絕世貪愛世間的名聞利養,有何可欣可羨?若貪著生愛,就像糞便中的咀蟲般的愚痴。


- 廣化眾生:真正的修行人,不會「嘴上說空,行在有中」,必是言行合一,解行並重!唯有自己身體力行,所展現出來的威儀舉止與言行,才能真正感動他人。

- 正信的佛教學佛首要是正知見!八正道中,以正見為首,方能走向正道,改變顛倒無明妄想,得到究竟解脫安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