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佛法,是否有正信,就看對於「因緣果報 」是否能正確理解,有正確理解,就是正信,而非迷信。而「因緣果報 」,是自然界的法則,不論你信或不信,它都是存在的。而正信學佛,就是對於因緣果報能具足正知正見,此則解脫有望,自在安詳!
達真堪布有一篇開示很好:「正視緣法的遷變」,謹引用如下:
現在很多學佛人都是這樣的心態:今天念佛了,參加法會了,身體上有點舒服了,家裡平安了,事業順利了,就覺得學佛有意義,佛有加持,上師有加持;明天身體有點不舒服,家裡又出事了,工作上有點坎坷了,就覺得學佛、修行沒有意義,上師三寶也沒有加持了,然後心裡開始產生懷疑,心灰意冷了,進而對學佛、修行失去了信心。
如果你對佛法的理解是這樣的話,說明你還是沒有懂佛法,沒有懂佛理,這樣修行與其它的教派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因為你修的就是人天的福報,修的是世間法,修的是今生,不是解脫。
你向佛求平安,求健康,求長壽,求發財,你即使求到了,也是暫時的,也是你自己的福報。如果在你的命中沒有這些福報,佛菩薩也不能給你。你即使求到了福報,也是消耗自己的福報。原有的福報享用完以後就沒有了,你根本不可能永遠平安、健康、富足。
要知道,世間上的這些緣法都是暫時的,沒有恆常的。現在身體健康,家裡平安,工作順利,幾天、幾個月、幾年以後,肯定會變。任何事情都沒有恆常性,沒有長久性。所以別在乎這些,變就變,很正常。
這些世間法,輪回的本性、自性就是這樣。這個境肯定會變,但是你的心不變就行了;這個境肯定會動,但是你的心不動就行了。了脫生死是了脫生死的苦,這是任何人都要面對的。如果你有修行、有智慧,即使面對了,也不會有煩惱,有痛苦。
[1] 「四它」為聖嚴法師所提出: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聖嚴法師開示:「生活中難免出現逆境,我經常勸勉大家,處理棘手的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平的情況,都不逃避,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如何面對問題?即是告訴自己:任何事物、現象的發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們不須追究原因,也無暇追究原因,唯有面對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緊的。
很多人都說,我是好人,為什麼我還要遭受這麼多的苦難?我們要知道,有物質之身就有果報、就有障礙,如同有山川大地,就有風雨雲霧。大修行者也要受果報的,佛陀曾遭大石塊擊傷,也曾罹患重病。但是果報和障礙未必會招來煩惱,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異就在於此。
凡夫被自身的遭遇所苦,信心就會退轉;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煩惱所障。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因果必須配合因緣。對於任何情況,如果能夠改善它,當即予以改善,若不能改善,便面對它接受它,絕不逃避,但是要盡力改善。逃避責任,逃避果報,是不合算的,改善情況才是最聰明的。
經過計劃的事物也不一定完全可靠,也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時候就應該要接受它,然後想辦法處理它,因為,因緣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期待計畫好的事在過程中發生問題,不必傷心也不必失望,應該繼續努力,促成因緣,還是有成功的機會;如果經過詳細的考慮,判斷因緣不可能促成,那也只好放下它,這和未經努力就放棄是截然不同的。
放下自己也放下別人,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能作如此想,對一切人都會生起同情心與尊敬心。同情人家也是具縛的凡夫,尊敬人家也有獨立的人格。……如果已經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能讓它不發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發生,擔心又有什麼用?擔心、憂慮不僅幫不了忙,可能還會令情況變得
更嚴重,唯有面對它才是最好的辦法。……對感情的問題,宜用理智來處理;對家族的問題,宜用倫理來處理;即使發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也應用時間來化解、
淡化;如果真是無法避免的倒楣事,那只有面對它、接受它;能夠面對它、接受它,就等於是在處理它,既然已經處理了,也就不必再為它擔心,應該放下它了,不 要老是想著:「我怎麼辦?」而是睡覺時照樣睡覺,吃飯時照樣吃飯,該怎麼生活就怎樣生活。
(以上摘自聖嚴法師著作《念佛生淨土》、《禪與悟》、《禪鑰》、《人行道》、《動靜皆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