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2013法華關心得(十八)不得於剎那頃生五欲心


曾經聽過 聖嚴師父開示「無間地獄」的景況,真是讓人心生恐懼怖畏!聖嚴師父說,修行若是「有間」,就可能會墮「無間地獄」,所以修行一定要「無間」!此點與 智者大師所說是同樣的:不得於剎那頃生五欲心」若一生起五欲貪念,就會引發三毒煩惱,造作生死之業,就會有可能墮入無間地獄了!

佛陀曾於過堂用齋中,觀察弟子們的心念,發現弟子沒有以「正念」受食。因此告誡大眾,不可起世間想,憶念世俗五欲之事。修行是時時刻刻,都要保持正念。

但也深感眾生之生死習性深重,一般人願意花很多時間去遊玩、排隊吃大餐或購買物品,只是為了滿足短暫的五欲之樂。但若是要其修行,即使是短短的幾分鐘,都心不愛樂。因此長流生死輪迴,苦不堪言!

也許因為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極好,又很自由,也許是太有「福報」了,像天道眾生一樣,無法體會何謂「苦」[1]?因此不願老實修行,貪著粗蔽五欲,何時能出離生死苦海?

智者大師說,修行是不得於剎那頃,生世俗五欲念想之心,方得名為一心精進!

這一點,真的是很不容易,但一定要努力,使生熟互轉成功。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以及不正確的思想觀念。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法華經》中也說得很清楚,世間無一可樂之處,而是處處充滿怖畏,故云「三界如火宅」!但我們為何總是嬉戲不已,不知大火即將吞噬呢?

 

 

熟生之間(印光大師)

(引用自:http://blog.udn.com/headlink167/5205953

印光大師說:「凡夫之心,熟處過熟,生處過生。非將死字掛在額顱上,決難令妄想投降,妄想既不能投降,則妄想成主,本心成奴,是以多少出格英豪,被妄想驅逐於三惡道中,永無出期,豈不哀哉!」

「熟處過熟」,凡夫心究竟在那些地處熟得太過了?吃飯、睡覺、看報紙、電視,這些都熟得不能再熟了,還有那貪、瞋、痴、慢、疑等習氣,也操練自如,呼之即出,不用提醒,隨興造作。而何者是「生處過生」呢?生處是原本就不熟悉的地方,凡夫對戒、定、慧等工夫,因為從不加以用心,使得對了生脫死之事,倍覺陌生了。

祖師大德一再告誡我們,要轉凡成聖,要脫胎換骨,務必要將熟處轉生,生處轉熟。也就是讓那些平日很熟的妄念習氣,淡化得十分糢糊生疏。反之,對那平日不熟的正念修行工夫,要一再地勤加練習,使之變得十分熟悉。有如鍊鋼一般,數數錘鍊,數數炙燒,久之自然成鋼。

印祖還特別提醒,要將死字掛在額頭上,時時想到行將命終,餘日不多,否則決難令妄想投降。唉!眾生就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終日像羅狀元詩所寫一般:「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就這樣從生而壯,而老,而死,所見所聞儘是塵勞俗事,所思所念儘是顛倒妄想。而讓法身被比恆河沙還多的無邊煩惱所纏縛,從那無始劫以來,就隨順世間,波浪飄流,往來生死,以此才名為眾生啊!想想自己的法身慧命,從無始劫以來,便受到妄念如此囂張的摧殘,你怎能甘心一再為奴,而不反敗為勝,死裡逃生呢?

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印祖正是要我們如此對抗妄念。時時想到我已行將就木,死之將至,一切凡情已無暇顧及與鋪排,擺在眼前的就是懇懇切切地念佛求往生,以念「南無阿彌陀佛」為終日常修無間的功課,也就是以如來萬德洪名來薰自己的業識心,如此久而久之,熟處轉生,生處轉熟,自然根塵迥脫,心道契合

 

 



[1] 梵語 duhkha 之意譯。音譯作豆佉、諾佉、納佉。泛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苦與樂乃相對性之存在,若心向著如意之對象,則感受到樂;若心向著不如意之對象,則感受到苦。「一切行皆苦」乃佛教根本思想之一,亦為四法印之一。苦之分類有多種,其大別如下:
 ()二苦,起自一己身心之苦,稱為內苦;受外界逼迫所產生之苦(如惡賊、天災等),稱為外苦。
 ()三苦,對不如意之對象感受其苦,是為苦苦。對所愛者之毀壞感受其苦,是為壞苦。見世間一切無常而感受其苦,是為行苦。以上三者相當於苦、樂、捨(不苦不樂)之順序。數論外道舉三苦為:依內苦、依外苦(惡賊等)、依天苦(天災等)。
 ()四苦,指生苦(以有生,故有苦)、老苦、病苦、死苦四者。
 ()八苦,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十八苦,即老苦、死苦、憂苦、悲苦、苦苦、惱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無明苦、行苦、識苦、名色苦、六入苦、觸苦、受苦、愛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合為十八苦。
 ()老、病、死等三種身苦,與貪、瞋、癡等三種心苦,可為佛教所立「身心之苦」的典型代表。其中,臨命終時,其苦有如千百隻刀割裂身子,稱為風刀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