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諸相平等,分五
A、約生佛以顯平等 B、離空有以顯平等 C、無去來以顯平等 D、非一多以顯平等 E、即諸見以顯平等
A、約生佛以顯平等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此斷二十一種,平等云何度生疑。上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恐疑法既平等,生佛一如,云何如來卻度眾生?為斷此疑,故誡須菩提曰:「汝勿謂如來有作是念,我當度眾生。」此誡其不可作是說也,「莫作是念」句,併誡其不可作是念也。
「何以故」下,釋云:「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雖說法度生,本不作念。如風不涼,人人自涼。亦不住相,不見有能度之我,及所度眾生,能所相泯,生佛一如,所謂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此乃反釋。以佛與眾生,原是一體,絕無能所,若見眾生為所度,如來為能度,則能所熾然,即同凡夫見解,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空矣,豈得稱為如來哉!上明所度空也。
「如來說:有我……」者,下明能度空也。此承上,既然無我,何以如來又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豈不是「我」耶?蓋如來說有我者,即非同凡夫之有我,乃是法身真我,體性空寂,無我而我,我而無我。乍奈凡夫之人,不解此義,以為如來,亦同凡夫之有我。
「須菩提」下三句,恐人一聞如來說我,不同凡夫,又認佛與凡夫有隔。故併舉凡夫而掃之。「凡夫者」三字,是舉;如來說「即非凡夫」,是掃。隨舉隨掃,令泯聖凡之見,不容分別,則聖凡平等矣。
末句「是名凡夫」,但是世俗言說,假名凡夫耳。此科文中,重重拂跡,謂如來本來無我,但凡夫執之為我,故說無我之法,以度凡夫,究竟凡夫亦本無我,不但無我,且無凡夫,何處更有眾生可度?至此發明實無眾生滅度者,詳盡無餘矣。
A、約生佛以顯平等竟。
B、離空有以顯平等,分三
(A)離有見 (B)離空見 (C)較福勝
(A)離有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此斷二十二種,以相比知真佛疑。上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謂法身如來,不離一切諸法,即諸法中平等一如之義。後又云:「不可以色身諸相見如來」,恐人執前疑後,執後疑前,故復問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前依正離相科中,已問斯義,而前云「見如來不」,此云「觀如來不」;「見」之與「觀」,不無少異;「見」屬現量,「觀」屬比量。法身如來,不但離於聲色,亦且遠於知見,將何從而觀之!須菩提大權示現,為不達法身離相之眾生而答,故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並非須菩提前後自語相違。前既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此乃云「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實為眾生作弄引耳。
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若以三十二相得觀如來者,則世間轉輪聖王,亦有三十二相,豈不即是如來耶?意謂法身離相,未可以著相而見。前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不離相,安見法身?
「轉輪聖王」,即金輪王,乃四王之一。世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金輪王王四大部洲,銀輪王王三洲除北洲,銅輪王王東南二洲,鐵輪王只王南洲一洲。金輪王所以稱聖者,能以十善化世故也。四洲諸國,無敢違命。設有違者,聖王乘輪寶先往,不待干戈,自然賓服。
此王具足七寶:
一、金輪寶,名勝自在。王若出世,海水減淺,海邊現出輪王道路,王乘此寶,一日可以遊行四天下。又有云:此寶乘之,可以遊行虛空,以今飛機,可以證知實有其事。
二、白象寶,其力勇健,善能作戰,古來多用象兵。
三、馬寶,名勇疾風,所往諸處,其行如風。
四、神珠寶,即如意寶,人有所求,能雨一切寶。
五、主藏臣寶,名大財,隨王遊行,王欲布施,需用財寶,向取之時,祇要有土處,掘之便得財寶。
六、女寶,名淨妙德,不由胞胎受生,乃屬化生。
七、主兵臣寶,亦云將軍寶,名離垢眼,善識兵法,名聞四洲。
輪王有此七寶,故得王四洲國土,具足千子,其身金色,亦有三十二相,不過比佛之相,稍不明顯。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即解如來所說離相之義,法身不可相見,故云「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爾時世尊,為破眾生著相之心,而說偈言:若一切眾生,以三十二相之色,以為能見我者;以四辯八音之聲,而求我者,此皆尋言取相,非正知見。縱有所修,必蹈邪徑,「邪」者,偏邪,偏於有邊,故曰「是人行邪道」,「道」即徑也。色聲為外塵之法,見求乃內心之執,法執未破,安得親見離相法身?故曰「不能見如來」。此佛為離常見,令人不滯於有也。
《華嚴經》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
肇法師云:「諸相煥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聲。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法身清淨,猶若虛空,無有染礙,不落一切塵境。」
(A)離有見竟。
(B)離空見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斷二十三種,福果非關福相疑。上云:「不應以三十二觀如來」,如來是福果,三十二相,是積福所成之相,既云不應以相觀佛,則福果非關福相矣,恐人不滯有見,而落空見,以一切相皆不取,而成斷滅。故呼須菩提而告之曰:汝若因聞色見聲求,是行邪道,便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又執無之過;譬如出囿入網,解脫良難,執藥成病,纏綿更甚。古德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莫起空見如芥子許。』故誡之曰:「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而得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此如來出過誡勸,因上文正宗以來,屢言無相、無得、無說、無法,破相之談,可謂極矣!當知佛以眾生著相,故教以離相之法,併佛相亦離,則十界之相俱離,若執空為是,必至斷滅因果,墮一闡提。故如來於此,叮嚀至再,為離斷見,令人不落於空也。佛恐須菩提,一向解空第一,聞此破相之談,遂起執空之念,故曰: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必至撥無因果,說諸法斷滅,所以不惜唇舌,復誡勸之曰:「莫作是念。」
「何以故」下,徵釋正義,良以發菩提心者,非但不應取法,亦不應取非法;雙離空有,方歸中道,故於法不說斷滅相。佛之教人離相,以有相之常見當離,而空相之斷見亦當離,何嘗教人斷滅相耶!
《華嚴經》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諸佛說空法,為治於有故,若復著於空,諸佛所不化。」此經前來,如來皆談妙有,非有非空,故即有以說空;此後至正宗分止,皆說真空不空,故即空而顯有;則不滯空有,雙離斷常,豈非中道實相,平等般若本體乎。
(B)離空見竟。
(C)較福勝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此較量無我福勝,若發心菩薩,以恆河沙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所得福德,可謂多矣。若心有所著,乃為住相布施,則成有漏之福,感報人天,不到彼岸。若復有人,雖不能以沙界七寶布施,但能知一切法無我,其福自勝。知一切法無我者,知人無我,則破我執;知法無我,則破法執;二執既破,即證無生法忍。於三界內外,不見有少法生滅之相。即修行六度,亦不住人法之相,一體空寂,湛然平等,忍可於心,故曰「得成於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者。以前之菩薩,寶施有漏;此之菩薩,法忍為真。即前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為得無漏福德,故勝。
「何以故」下,徵釋福勝所以。意謂何以故,此菩薩福勝於前?以諸菩薩不受有漏福報也。「以」,因也,諸助語詞。有漏之福,終有窮盡。永嘉禪師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福盡必墮,是以不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此尊者不了不受福德之義,故復問佛:「云何菩薩不受福德?」佛告之曰:「須菩提,若菩薩受福德,即是心有貪著,乃成有漏因果,不成菩提。故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方成無漏;是不貪著之故,說不受福德。」
B、離空有以顯平等竟。
C、無去來以顯平等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此斷二十四種,化身出現受福疑。上云:「菩薩不受福德」,又云「不可色見聲求」,何以如來受九界眾生供養恭敬,現身說法耶?故以法身無相而破曰:「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前所說,如來者,即諸法一如之義。」「如」者,如如不動,動既不動,安有去來坐臥之相?故徵釋云:「何以故,如來無有去來坐臥之相?」如來者,法身理體,周遍十方;既然周遍,則來無可來,去無可去,故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問:如來入城乞食則去,歸到祇園則來,何得云無去來?答:雲駛而見月運,月本不曾有運;舟行而見岸移,岸亦何嘗有移。乃隨眾生機見耳!
《金剛解義》云:如來二字之義,而示以真佛無相也。蓋真如法身,本無去來。其來也,心淨見佛,非是佛來;其去也,心垢不見,亦非佛去。譬如水清月現,月本非來;水濁月隱,月亦非去。可知人心有清濁,佛本無去來。其去來者,應現化身也;無去來者,真性法身也。
C、無去來以顯平等竟。
D、非一多以顯平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此斷二十五種,法身應身一異疑。上云:「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恐人執著應身,隨機應現,示有去來,而生一異之見。故舉世界微塵,非一非異以破之。問須菩提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之為微塵。在汝之意,以為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耶?不多耶?」須菩提就事答言:「甚多,世尊!」此處亦有他本無「須菩提言」四字,有者居多,故今從多數也。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何以故」者,徵起釋成。謂何以故,我說甚多;我不執實有故,隨順世諦而說多耳,「若是微塵眾是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
「所以者何」,乃重徵更釋。所以不說者是何之故,「佛說:微塵眾」,本無自性,乃是碎世界之所成,非實有體,故曰「即非微塵眾」;不過假名安立,故曰「是名微塵眾」。
世界可碎為塵,微塵可合成界,則世界微塵,皆無自性,皆非實有;而眾生無有般若妙智,處處執著。聞世界著世界,聞微塵著微塵;計世界為一,計微塵為多。界既可碎之為塵,則一非定一;塵既可合之成界,則多非定多。多非定多,則即多是一;一非定一,則即一是多。一多交互,一多無礙,此性何嘗不平等也。
《刊定記》云:「言世界者,喻法身也;言微塵者,喻應身也。世界一也,微塵異也。碎界作塵,塵無異性,合塵為界,界無一性。」故彌勒偈曰:「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異即多也。
昔秦跋陀禪師,問生公曰:「作麼生說色空義?」生曰:「眾微聚曰色,眾微無自性曰空。」師曰:「眾微未聚,喚作甚麼?」生罔對。師曰:「汝祇說得果上色空,不曾說因中色空。」問:「如何是因中色空?」師曰:「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於此透得,方信平等法界,非一非異。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上明微塵非多,此明世界非一。復稱世尊云:「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本是微塵積聚所成。聚則界有,碎則界空;亦無自性,非實有體,故曰「即非世界」。不待碎後方空,即現在之時,性常自空,非真實有。猶如夢境,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凡夫處長夜大夢之中,迷執實有世界,若至悟後,了知世界性空。永嘉禪師云:「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又不獨覺後方空,即在迷位之中,一切世界,未始不空?故曰「即非世界」。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故曰「是名世界」。
「何以故」下,徵釋世界非實。何故我云「如來說即非世界,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指真性言。真性遍滿十方,惟一無二。真性乃是整個,合而不分,本非有相,強名曰「相」,能為一切諸法所依之體。非由假合而成,無始以來,常住不變,為諸法中實。非虛非幻,而世界安得而比之。世界是假合,聚塵所成故;世界有變遷,劫盡則壞故;世界是虛幻,乃非實有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真性耳,豈有是理耶!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者,此仍是須菩提語。謂如來說,真性平等一相,為一合相;真性如虛空,本來無相可得,故曰「即非一合相」;無名勉強安名,故曰「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此佛見須菩提所言不錯,乃順其語而告之曰:真性雖為一合相,即是不可說,以其離言說相故,非語言之所能及故;「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者。以凡夫之人,不明真性之理,本來離相,妄生貪著。
「一合相」,又釋,謂世界若執為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以世界之一相,乃和合多數之塵相所成,故「如來說:一合相」。世界既可碎為多塵,則一非定一,合非定合,故云「即非一合相」,不過「是名一合相」而已。「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以其無有自性故。「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而昧一多平等之理,故執世界為一合相。
又以世界之一相,喻真性;微塵之多相,喻煩惱。眾生迷真起妄,妄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如碎世界為微塵,煩惱雖多,究竟妄無自性,非實有體。若煩惱是實有者,佛即不說是煩惱。何以故?佛說煩惱全體即真,故即非煩惱,但是假名無實,名曰煩惱。如微塵無自性,非實有體,若微塵是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徵釋云「何以故,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真性亦復如是。以真性不離煩惱,故即非真性,是名真性。如世界不離微塵,故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以真性是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不能隨緣而成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今既從真起妄,如來說真性,即非真性,是名真性。如世界是實有,即是一合相,以一界合多塵所成之相,不可再碎為塵;今既碎界成塵,「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佛謂須菩提,言真性者,即是不可說。若言真顯妄,則成二妄。但凡夫之人,不明真性,貪著事相,故說有真性耳。如佛告須菩提言:一合相者,即是不可定說,是一是合,但凡夫貪著其事耳。此段言塵界非多非一,正顯真妄非一非多,與法應非一非多,一多平等也。
D、非一多以顯平等竟。
E、即諸見以顯平等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此斷二十六種,貪著實有我見疑。上云:「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恐疑實有我見,故以非有非無破之。謂須菩提曰:「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在汝之意,以為云何?是人還能解我所說之義不?」空生深悟平等實相,般若本體,我即無我。無我說我,故答曰:「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諸見平等之義。」
問:前說我等四相,此說四見,是同是異?答:相者,法所現也;見者,心所取也。執相是麤,執見是細。麤執易除,細執難破。如來示有我等四見,執著既離,此乃不見而見,非同凡夫虛妄分別之見也。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此徵釋正義,何以故?是人不解如來所說之義。世尊,如來說我等四見,即非我等四見,以四見無有自體可得故。為對治眾生執著之心,假立名言,而說我等四見。故曰「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經中前言離我相,此云離我見,其理已是深一層。諸見俱離,則平等之本體斯顯。
上來顯自性平等之後,再顯諸相平等:首、明生佛平等,則聖凡無二;次、空有平等,則不屬斷常;三、法應平等,則無有去來;四、一多平等,則塵界性空;五、諸見平等,則藥病雙祛。以歸無住真義,般若本體。
二、直顯般若本體竟。
筆記整理
表格 1 顯諸相平等之義
生佛平等 | 聖凡無二 |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 |
空有平等 | 不屬斷常 | 離有見 |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離空見 |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 ||
較福勝 |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 ||
法應平等 | 無有去來 |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 |
一多平等 | 塵界性空 |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 |
諸見平等 | 藥病雙祛 |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