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都有格友來訪,兩位雖然所遇到的「境界」不同,但其實問題的根本都是一樣的--都「放不下」過去所經歷到的境界,因此在遇到新的境界時,又會「連結」過去的境界,因此痛上加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要能真正懂得「放下」的妙用,一定是要能「如實觀」--如實觀一切境界都是緣聚而起,緣滅而散,無有真實自性;若能如此觀照,必能認清「真相」,不會再為虛妄不實的境界所惑,不會再隨境煩惱不已。
但是要能從佛法上來觀照、來下功夫,真的是不易,必須要用功!每位居士菩薩都說「好難」,但這又是一種「預設立場」的心態。不要預設是否難易,是要決定做與不做!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重點是在當下的「發心」。
不過印隆還是針對兩位格友的個性特色來給予一點建議,希望她們在還沒有辦法用佛法觀照以前,先學著將心量放大,將眼光放遠,不要一直將心念黏著在已逝去的境界。將眼光放遠,想想此生的數十年時光,想想無數劫的生死輪迴中的備嘗諸苦,現在所受到的境界又算的了什麼?將心量放大,如果心只有沙子一般大,當然會覺得沙子很大;若心量如大地,如大海,如虛空,那沙子是否微乎其微呢?
以下,是剛好今天看到一個FB友所分享的文章,一併引用與大家分享。
淨界法師:外境永遠沒有錯
智者大師說:一部經的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 ─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就像蜂蜜的甜度,邊緣的跟中間的甜度是一樣;這比喻說:一部經你不要小看緣起分,這整個序分,你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些消息來。我想…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出問題出在哪裡,從緣起當中我們會找出病根。
佛教把整個生命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外境,一個是內心。
一、外境是沒有錯的,因為外境在《唯識學》叫唯識所現,外境是阿賴耶識第八識主導,第八識是把業力如實的顯現出來,你今生會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這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前生造的,你今生該還的就還嘛!【所以外境永遠沒有錯】。
二、但是我們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誒!這個就要注意。修行是修你的內心這一部分,外境這一部分是認命的,我們很多人去改變外境,弄到自己問題更複雜,因為你那個方向錯誤了!所以它整個病根,整個緣起當中的問題,在於阿難尊者一念攀緣心,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讀緣起要知道問題不在摩登伽女,問題也不在那個大梵天咒,為什麼文殊菩薩去那個地方,大梵天咒對文殊菩薩沒有效果呢?因為文殊菩薩心沒有動!所以我們從緣起當中可以知道:
整部《楞嚴經》要對治的─就是我們一念攀緣的心。
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取相,取著那個外在的假相,就是所謂的取相,就是心有所住,住在那個假相;然後開始分別、打妄想;然後帶動你的愛憎、取捨,就開始造生死的業力,是這樣來的,所以整個《楞嚴經》的整個緣起,就是一念的妄動引生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消息:
整部《楞嚴經》它的法要,所要對治的就是眾生的仁者心動,怎麼把這個妄動的心把它調伏下來,就做這件事情,這是我們從緣起當中所得到的啟示。
我們不是去改變外境!你改變外境,你一輩子改變不了,你來生還要繼續來,肯定的;你這個造成惡性循環,過去的煩惱產生一個業力,今生創造一個果報,這個果報又帶動你的攀緣,又帶動另一層的煩惱,又產生一個業力,又產生果報…那你就落入一種惑、業、苦的惡性循環,如果你能夠在這個時候把心帶回家,生死業緣就從這個地方切斷,趕快跳出來,問題在這個地方。
若能藉由佛法的薰修,了解十二因緣 & 於相離相.....,
回覆刪除將會不再執著,得到自在.....
感恩您的慈悲分享~~ @};-
阿彌陀佛!
刪除願我們都能逆生死流!
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師父晚安
感恩師父開示與分享!
你今生會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這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前生造的,你今生該還的就還嘛!
這句話實在很管用
不如意時可搬出來 讓自己~~"甘願點" :P
如果心能如如不動更是究竟哦! :)
刪除歇即菩提!!
回覆刪除感謝師父以阿難尊者與文殊菩薩作對比
讓弟子快速了解 "整部《楞嚴經》要對治的─就是我們一念攀緣的心。"
是的! =D>
刪除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
我還是想改變外境,只是方式為努力在「心淨國土淨」。
回覆刪除要點在於「心淨」。
刪除如果心能如如不動更是究竟~
回覆刪除目前沒這功力呢! :-S
萬般放不下 怎能如如不動!
這是我們的目標,一起努力唷! :x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