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直顯般若本體分二(戊)一審示 二直顯 初中三(已)一約知見圓明 二約色相言說 三約眾生非生 初中三(庚)一示佛見圓見 二示佛知圓知 三示實福非福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上來既云菩薩不見眾生為我所度,佛土為我所嚴,恐疑成佛時亦應不見一切法,則如來之五眼,將安用之?為遣此疑,故以「如來有五眼不」一一舉問,以驗當機之見解也。佛豈不知自己具幾眼哉!如來在因,通達離相無住;在果,方證圓知圓見。
如來圓具五眼,菩薩具前四,二乘具前三,天趣具二;鬼神有業報五通,亦得具二;其餘 四趣眾生,祇具肉眼。佛眼乃四眼之實體,前四乃佛眼之作用,具足前四,即是佛眼,非於前四之外,另有佛眼也。如來以深明無法故,始具六凡四聖之五眼,可謂圓見矣!
如來歷詢五眼,實有深意,乃深明平等實相般若之本體,即凡情而通聖果,所謂由無住真因,而證無住真果也。當機一一答有,蓋已覷破命意所在矣!如來、凡夫同有「肉眼」,凡夫何嘗非佛?是明生、佛平等。如來有「天眼」,諸天亦然,諸天何嘗非佛?是明佛、天平等。如來有「慧眼」,小乘亦然,則小乘與佛何殊?是名小、大平等(佛是大聖人故)。如來具「法眼」,菩薩亦具法眼,是菩薩與佛無異矣,是名因果平等。如來具「佛眼」,十方諸佛亦然,是名佛佛平等。以是觀之,乃顯真如妙用,在凡同凡,在聖同聖,是之謂圓見諸法如義,是乃直顯般若本體,平等一如之究竟義也。
一示佛見圓見竟。
筆記整理
| 肉眼 | 天眼 | 慧眼 | 法眼 | 佛眼 | 直顯般若本體,平等一如之究竟義 |
四趣眾生 | 祇具肉眼 |
|
|
|
| 如來、凡夫同有「肉眼」,凡夫何嘗非佛?是明生、佛平等 |
鬼神 | 有業報五通,亦得具二 |
|
|
|
| |
天趣 | 具二 |
|
|
| 如來有「天眼」,諸天亦然,諸天何嘗非佛?是明佛、天平等 | |
二乘 | 具前三 |
|
| 如來有「慧眼」,小乘亦然,則小乘與佛何殊?是名小、大平等(佛是大聖人故) | ||
菩薩 | 具前四 |
| 如來具「法眼」,菩薩亦具法眼,是菩薩與佛無異矣,是名因果平等 | |||
如來 | 圓具五眼 | 如來具「佛眼」,十方諸佛亦然,是名佛佛平等 |
庚二示佛知圓知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前明佛能見之眼,此明佛所見之心。
前文如外無法,融萬法歸於一體;既是一體,恆河沙數之沙,應當說如,不當說沙。今仍說是沙者,正顯如有隨緣之用也。
以恆河沙數之佛世界,而問當機為多不?當機答曰:「甚多」。
「爾所」二字,作如許解,謂國土中如許眾生,有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其為妄心,此心本非實有,故曰「即是非心」。佛究竟無我,以五眼圓照,方知恆河沙數恆河沙大千世界,一切國土眾生若干種心,可謂圓知矣。猶恐當機不知此圓知圓見之佛果,皆由離相無住而來,。故徵起曰:「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真菩提心」,此通括向來如是之說,如般若非般若,莊嚴非莊嚴等。
復恐不明,即云:「諸心云何皆為非心」,豈知眾生之緣心,不能孤起,依境方生。而境影無常,過、未、現三心,了不可得。此義不著諸心,亦執不可得心,而重在此兩心不即不離,不一不異,泯立同時,是名為如來之心,方得圓知圓見也。
二示佛知圓知竟。
庚三示實福非福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上來既言三心實不可得,無眾生可度,無佛土可嚴,并佛之境界亦應一無所得。以是觀之,菩薩所修福德因緣,當亦如同幻化矣。佛恐未了深義者有此疑惑,故於此詳為開示,因問當機曰:「若人以不可得心為因,以大千寶施為緣,而行布施,此人得福多不?」當機意謂妄心行施,得福尚多,今以真因而施,不著諸相,則其得福之多,不言可喻,是以答曰:「其福甚多。」
問:「心既不可得,誰為受福者?」答:「有得則有失,無得則無失。無得之得,乃為真得。世人貪得,所以顛倒,其所失者多矣。」(他譯「甚多」下,有佛言「如是!如是」,秦譯略之)。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世福有漏,如來所以「不說得福德多」。「福德無故」者,乃出世間無漏之福,是以「如來說福德多」,以無漏則無有窮盡故。此正佛知圓知,佛見圓見,以知一切眾生事行理行,得福多寡之不同故。於是乃顯實相本體由來平等,明無住之理,乃能真實證得也。
一約知見圓明竟。
已二約色相言說分三(庚)一示即色非色 二示即相離相 三示即說非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上來既云實無有法佛得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既一切咸無,如來何以猶有身相?故舉問以釋疑也。當知身相稱「具足」者,乃指實報身圓滿微妙之相而言。前者所說身相見三十二相,乃指應化身而言,此處並非重複也。
佛問當機:「佛可以具足見不?」,即審察其心有住無住否耳,有住則成障礙,無住則解脫。當機明見此理,故答曰:「不應」。
「何以故」下,自釋其義。具足色身雖屬微妙,然乃萬行感成,非真佛也,故曰「即非具足色身」。然法身不離色身,而亦不即色身,故曰「是名具足色身」,意在若住著色身,即屬有為,而乖般若清淨之本體矣。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何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俱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承上而言,不止色身不可住著,即如來之諸相(略言九十八種大人相,廣言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見華嚴相海品),無不皆然也。即非是名,準上可知。
二示即相離相竟
庚三示即說非說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上來既云「如來身相,即非身相」,恐疑身相既不可得,則佛之說法,亦將不可得聞耶!?故明無法可說以破之。
如來究竟實相,本無人我之見,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並不曾作念我當說何法,故曰:「汝勿謂」,又曰:「莫作是念」,皆誡止之詞。汝不可說「如來有作念而說法」,不獨不可說,並念亦不可起也。
「何以故」下,徵釋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了解如來所說之義」故。佛之說法,本如空谷應聲,眾生自起心智而了解之。佛原無實法與人,不過為眾生解黏去縛而已。若言如來有說法者,豈非謗佛!?須菩提伸正其義,謂說法原無法說,若自以為有法可說者,即起能所之見,而著法相矣。夫佛法本不可言說顯,所謂「是法不可說,言辭相寂滅」也。然亦不可離言說而顯,以無言說,不即不離,方見如來妙法。一切法本是佛法,若於佛法上再加言說,是謂頭上安頭,是故云:「無法可說」。無法可說,是乃佛真說法。
二約色相言說竟。
已三約眾生非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慧命」即長老之異稱。當機已證大阿羅漢果,能紹佛家業,傳佛慧命,故曰「慧命」。
「爾時」者,說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之時也。當機聞佛所說色相言說,即非色相言說,通顯般若本體,高深莫及,疑未來世眾生難信。豈知一切法無法,即是菩提,是故須發心無法。而眾生亦非眾生法,亦非非眾生法,則眾生與非眾生皆是菩提也。蓋佛與眾生,對待立名,若離對待,佛無佛法,生無生法,何可執定彼是眾生,彼非眾生?若果是眾生,當然不信佛法;若果非眾生,亦當然不用信佛法。何則?若果是眾生者,則決定非佛,亦決不信佛。如狐決定非獅,亦決不信獅,縱信亦學獅不成,如豆豈能結瓜?若果非眾生者,則決定是佛,既然是佛,何用再信佛學佛耶!?以「彼非眾生,非不眾生」者,是故方能信佛學佛成佛,又何疑哉!復重徵起,「眾生眾生者」等,乃略為解之,若具言之,意謂非眾生非不眾生。如來說非非眾生,非不眾生,是名非非眾生,非不眾生,皆是泯立同時。輾轉不住兩邊等法,密顯中道般若本體也,善會者會之。
一審示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