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紀譯經時也。「姚」是國主之姓,「秦」是國號。十六國時,姚萇取苻氏之國,仍名曰秦,故曰「姚秦」,以別於嬴秦苻秦。經、律、論為「三藏」,經解定學,律說戒學,論詮慧學,通此三藏,自利利他,稱曰「三藏法師」。梵語「鳩摩羅」,此翻童壽,譯主名也。師為七佛譯經師,所譯經深得佛旨,寂後舌根不爛,事蹟見高僧、神僧傳。「什」者,善識此方文字之稱。「譯」者,易也,翻印度語成華言,故曰譯。此經,師於姚秦弘始四年,居草堂寺時所譯。(釋譯人竟)
按是經有六譯:一、什師(是今名);二、菩提留支;三、真諦(咸與什同名);四、岌多,名《金剛能斷般若》;五、玄奘,名《能斷金剛般若》;六、義淨(名亦同什師)。
古時譯經無分科,隨文譯義而已。至晉道安法師,始分經為敘分、正分、流通分,首尾關照,古今傳焉,所謂「彌天高判」是也。梁昭明太子,將此經分為三十二分,今仍其舊略為分判。
(一)序分:即第一分,是由「如是我聞」,至「千二百五十人俱」,為通序(亦名證信序),同諸經故。自「爾時世尊」,至「敷座而坐」,為別序(亦名發起序),異他經故。(二)正宗分:自第二分,至三十二分前半是。(三)流通分:第三十二分後半是。
後釋正文分三 (甲)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序分又分二 (乙)初通序 二別序 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通序,含有四義:
一、遵佛囑故。當佛臨入涅槃(梵語涅槃,此翻圓寂。圓含萬德,寂諸煩惱),阿難悲不自勝,時阿律陀(此翻無貧)尊者,勉以抑哀問後事,俾有遵循。阿難遵教,問佛四事。一、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二、佛滅度後,依誰為師?三、佛滅度後,惡性比丘,如何調伏?四、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答:一、 依四念處住。一、身念處-觀身不淨(觀自身不淨有九相:死、脹、青瘀、膿爛、壞、血塗、蟲噉、骨鎖、分散等想。觀他身不淨有五:種子、住處、自相、自體、終竟不淨是也)。二、受念處-觀受是苦(受以領納為義,一有領納,則煩擾身心)。三、心念處-觀心無常(心對境起,剎那變滅,故曰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陰入處界,不見有我,眾生顛倒,妄執有我,起惑造業,受苦無量)。二、依波羅提木叉為師(戒為渡海之浮囊,持戒者保得解脫)。三、惡性比丘,默而擯之(不與計較,彼自愧離)。四、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弟子若干人俱(遵法息諍)。
二、斷眾疑。阿難結集經藏,當陞座時,感相好如佛,時眾起三疑:一、疑世尊重起說法,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迨阿難宣「如是我聞」,三疑頓息,方知阿難乃承佛力加被而說也。
三、息諍論。「如是我聞」,表從佛所聞之法,非出己意,故息爭論。
四、異外教。西域外道經首,咸置「阿歐」二字,阿言無,歐言有,彼謂萬法不出有無。置經首,所以總綱也。今經不爾,故異外教,而含義無量也。
整理資料
通序含有四義 | 一、遵佛囑 | 佛臨入涅槃,阿難問佛四事 | 阿難問 | 佛答 | |||
一、佛滅度後,依何而住? | 一、 依四念處住 | 身念處-觀身不淨 | 觀自身不淨有九相 | ||||
觀他身不淨有五 | |||||||
受念處-觀受是苦 | |||||||
心念處-觀心無常 | |||||||
法念處-觀法無我 | |||||||
二、佛滅度後,依誰為師? | 二、依波羅提木叉為師 | ||||||
三、佛滅度後,惡性比丘,如何調伏? | 三、惡性比丘,默而擯之 | ||||||
四、一切經首,當安何語? | 四、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弟子若干人俱 | ||||||
二、斷眾疑 | 眾起三疑 | 一、疑世尊重起說法 | 迨阿難宣「如是我聞」,三疑頓息,方知阿難乃承佛力加被而說 | ||||
二、疑他方佛來 | |||||||
三、疑阿難成佛 | |||||||
三、息諍論 | 「如是我聞」,表從佛所聞之法,非出己意,故息爭論 | ||||||
四、異外教 |
| ||||||
|
又云「證信序」者,因有六種成就,證是法可信故。「如是」,即「信成就」(如其所是,入佛法海)。「我聞」,即「聞成就」(聞法宣法,流通無窮)。「一時」,即「時成就」(彰理由時,師資道合)。「佛」,即「說法主成就」(佛智鑒機,究宣實相)。「舍衛國」,即「處成就」(不有勝處,難成法會)。「與大比丘眾」,即「眾成就」(當機影響,眾皆得益)。是為六種成就也。
「如是」二字,乃指法之詞,直指全經而言也。理(實相般若)智(觀照般若)不二,體用一如,故名為「如」。「是」者,無非之義,無非則得妙用,於文字不即不離,而顯文字般 若,是為是也。又「如是」二字,直須於未開口時薦取,無如不是,無是不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於一切法,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則隨地皆般若之妙用矣(法華經十如: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之妙義。於此經已露端倪,而亦不外乎是理也)。
「我聞」:「我」者,阿難自謂也。非凡夫之偏計我外道之神我,乃二乘之假我也。阿難已達我空,隨順世諦而假立賓主也。耳根發識曰「聞」,阿難多聞第一,憶持如來一代時教,永不忘失,繼祖傳燈,後世賴之。
「一時」:乃說此經之時也。此經無時不說,無時而不放光動地,所以無年無月無日,而惟曰「一時」也(若準紀其時,乃四處十六會,第二處第三會之時也)。
「佛」:梵語佛陀,此譯覺者。自覺(異凡夫不覺)、覺他(揀二乘獨覺)、覺滿(揀菩薩之未滿)。二嚴克備,萬德周圓,故曰佛,乃說法主釋迦牟尼也。
「在」:在即住也。佛隨機示現,住於佛住。眾生有可度之機,佛即住世說法,無住而非自在也。「舍衛國」,梵語舍衛,此翻豐德,國滿五欲,豐饒財寶,人具多聞,及與解脫,故曰豐德。僑薩羅國之都城名,在中印土波斯匿王所治處也。
「祇樹」:波斯匿王太子,號祇陀,此譯戰勝。當其誕日,王與外邦戰鬥而勝,喜賜是名。樹乃太子所植,須達多長者布金買園,感太子亦捨樹木供佛,故曰祇樹,亦示推崇之意也。
「給孤獨園」:波斯匿王大臣,須達多長者,樂善好施,常以財物周給老幼,故得美名曰「給孤獨」。因欲請佛說法,詣王舍城竹林精舍,竭誠禮佛。佛為說法,即證初果,乃請佛臨舍衛受供。佛可之,惟須有容眾之精舍。須達多乃以黃金布地,而買祇陀太子之園,供佛說法,太子捨樹,故曰祇樹給孤獨園,共垂美名,傳諸千古。
「與大比丘眾」:「與」者,共義。大比丘道高德重,揀非劣小。比丘名含三義,即五不翻中多合不翻:一、乞士,外乞食於檀越,以養色身;內乞法於如來,以資慧命。二、怖魔,登壇受具,地空夜叉,輾轉讚善,波旬恐怖,滅魔眷故。三、破惡,修三學(戒定慧),破三毒(貪瞋癡),究竟無生,弘範三界,此歎德也。
「眾」:眾者,梵語僧伽耶,此云和合眾,如法共住,如水乳合,而不猜忌也。有理和、事和。理則同證擇滅無為,息心達本;事和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口和無諍。五、意和同悅。六、利和同均。如法無違,盡未來際。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標常隨眾之數也。佛成道後,初度憍陳如五比丘,次度優樓頻羅迦葉師徒五百人、其弟伽耶迦葉師徒各二百五十人,復度舍利弗、目犍連師徒各一百人,併耶舍長者子同學五十人,合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數。是諸眾等感佛深恩,一一法會,常隨不捨,故曰常隨眾也。
初通序竟。
整理資料
證信序有六種成就,證是法可信 | 如是 | 信成就 | 如其所是,入佛法海 | 如 | 理智不二,體用一如 | ||
是 | 無非之義 | ||||||
我聞 | 聞成就 | 聞法宣法,流通無窮 | 我 | 阿難自謂-隨順世諦而假立賓主 | |||
聞 | 耳根發識-阿難多聞第一,憶持如來一代時教,繼祖傳燈 | ||||||
一時 | 時成就 | 彰理由時,師資道合 | 此經無時不說,無時而不放光動地,所以無年無月無日 | ||||
若準紀其時,乃四處十六會,第二處第三會之時 | |||||||
佛 | 說法主成就 | 佛智鑒機,究宣實相 | 梵語佛陀 | 此譯覺者 | 自覺(異凡夫不覺) | ||
覺他(揀二乘獨覺) | |||||||
覺滿(揀菩薩之未滿)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