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倓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整理與筆記(十六):約聖果廣釋住心無住--小乘聖果泛論

 

已二約聖果廣釋住心無住四(庚)一歷明無住 二正明無住 三喻明無住 四較量顯勝 初中三(辛) 一小乘聖果 二佛所得法 三菩薩莊嚴 初又二(壬)一泛論 二確證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佛欲當機解悟如來所證菩提之法,元是無作無為,無得無說,恐當機未能深明斯義,故即以當機自所證之四果為問。俾知賢聖雖有差別之名,而阿耨實相,在佛果固不增,在四果亦不減,所謂平等空性也。作念即取著,不作念即無住,既一一不自作證,於是益明佛之說法,即非佛法,是真無住之妙法耳。

何以故下,釋明初果之義。入流者,逆凡夫流,入聖人流也。而無所入者,雖名入流,只是以十六心,斷三界八十八使,見真諦理,六塵境空耳,非實有所入也。即此無所入,乃無住之住,名曰須陀洹

云何十六心?欲界四諦下,各一忍一智,成八心;合上二界為一四諦,亦各一忍一智,又成八心,共十六心也。忍即無閒道,正斷惑時;智即解脫道,斷了惑時。所謂:苦法智、苦法忍、苦類智、苦類忍,乃至道法智忍、道類智忍。斷至十五心,道法智忍,名須陀洹向;斷至十六心,道類智忍,名須陀洹果。入於見道,分別粗疑,一時頓斷,能逆生死欲流,不為六塵所染,乍見空理,名見道位。

當機直答不作得須陀洹果之念,故曰不也,非深明不取無住之旨,安能了無疑滯,應聲直答。

筆記整理

十六心

欲界四諦

各一忍一智,成八心

色界四諦

合上二界為一四諦,亦各一忍一智,又成八心

無界四諦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此二果已斷三果見惑,進斷思惑。思惑約三界九地,每地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八十一品。

此位但斷欲界前六品思惑,已損六生,猶殘下三品,潤欲界一生,是故一往天上,更要一來人間,受生斷惑,故名一往來

而實無住來者,即不著往來之相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此三果已斷欲界六品思惑,進斷下三品殘惑。至九品思惑斷盡時,從此寄居四禪淨居天中,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

而實無不來者,心境俱寂,三界見盡,下地思空,幻化之相既滅,本有之境現前,是以不著於往來之相,此明三果亦無住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梵語阿羅漢,此云應供,又云殺賊,及無生,小乘四果無學位也。

此位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盡。七十二品者,上二界無瞋,惟有貪、癡、慢三,約八地分之;每地九品,成七十二品也。斷至七十一品,名四果向,斷盡名阿羅漢。見思之惑俱盡,所作皆辦,不受後有,生死煩惱,根株永斷,了無一法可得,故云: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夫羅漢三界既出,物情自空,何由更有別念?設起得果之念,即為取著心有所證,是尚未離情執,又墮迷智四相矣。以此證之,知必不作是念也。云者,已證無學道故。

一泛論竟。

 

筆記整理

四果

斷惑證真

深明不取無住之旨

 

初果-須陀洹

入流(逆凡夫流,入聖人流)

十六心

欲界四諦

斷至十五心,名須陀洹向

無所入

色界四諦

無界四諦

斷至十六心,名須陀洹果

以十六心斷三界八十八使,見真諦理,六塵境空耳,非實有所入

此無所入,乃無住之住

 

二果-斯陀含

但斷欲界前六品思惑,已損六生,猶殘下三品,潤欲界一生

是故一往天上,更要一來人間,受生斷惑,故名一往來

實無住來者,即不著往來之相

 

三果-阿那含

已斷欲界六品思惑,進斷下三品殘惑

至九品思惑斷盡時,從此寄居四禪淨居天中,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

幻化之相既滅,本有之境現前,是以不著於往來之相,此明三果亦無住

 

四果-阿羅漢道

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盡

斷至七十一品,名四果向,斷盡名阿羅漢

見思之惑俱盡,所作皆辦,不受後有,生死煩惱永斷,了無一法可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