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整理與筆記十四)第18-24分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 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 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此如來審示當機,以明佛之五眼圓見,直顯般若本體。

蓋下界凡夫,只是肉眼,僅觀現前環境。若如來只具此肉眼,則與下界凡夫眾生同,豈能證菩提?
上界共有三界二十八層天,各具天眼,遍觀地球世界多寡不同,由果報所居之階級不等。若如來只具此天眼,則與天上眾生同。
小乘聖人阿羅漢具慧眼,觀諸法皆空。若佛只具此慧眼,則與聖果之眾生同。
菩薩具法眼,善觀眾生宿世之根性如何,度化不失其機。若如來只具此法眼,則與大道心之眾生相同。
若一切諸佛只具佛眼,如來亦只具此佛眼,則與諸佛同,而不與前四眼同,何足為般若本體?豈知一切眾生之心性也!?
世人只具一肉眼,天人具二眼,阿羅漢具三眼,菩薩具四眼,唯佛眼如千日,無所不見。圓具五眼,佛佛道同,本與眾生無二無別,何嘗特別有法證菩提果耶!眾生不能圓見者,是不信圓知也;若能確信圓知,自有圓見現前。


筆記整理

佛圓具五眼

世人

肉眼

下界凡夫具肉眼-僅觀現前環境

若能確信圓知,自有圓見現前

天人

二眼

上界具天眼-遍觀地球世界多寡不同,由果報所居之階級不等

阿羅漢

三眼

小乘聖人阿羅漢具慧眼-觀諸法皆空

菩薩

四眼

菩薩具法眼-善觀眾生宿世之根性如何,度化不失其機

佛眼

佛眼如千日,無所不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此審示佛知圓知,直顯般若本體,俾眾生確知無法之菩提果也。意謂恒河中之沙,佛亦說是沙,所知與眾生本同;唯恒河沙數、之恒河沙數、之佛世界,所有無量國土,每國土所有之眾生,每眾生所有之若干種心想,佛悉知之,與眾生不同之點在此而已。何以故?以眾生妄執緣影諸心,以為自心;如來說此諸心,皆是因緣所生,而緣生無性,故曰非心,是名為心。假此所以發明,無有一法當情之菩提心也。所以者何?徵起無法可表,俾人自悟共圓知;若無圓知,豈有圓見,故指眾生緣影諸心以解之。遂呼尊者之名,以警大眾諦聽,曰此緣影之心,過去者已去,如何能得?現在之心,剎那剎那不住,如何能得?未來之心,尚且未到,如何能得?此三種緣影之心,皆了不可得,何可固執為心。於此了不可得處,即是無法之菩提心現前,若再轉念,此心到底是個甚麼,則又去之遠矣!


筆記整理

三種緣影之心,皆了不可得

三心了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

過去者已去,如何能得?

現在心不可得

現在之心,剎那剎那不住,如何能得?

未來心不可得

未來之心,尚且未到,如何能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文說明三心了不可得,以顯佛知圓知,其要旨在心即非心,法即非法,不可以一切世聞法為實,方能得福德多。

故謂須菩提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此世間之實法也;若有人用作布施,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尊者答言:「得福甚多」。佛又呼而告之曰,不但布施不為實有,即布施所種之福德亦不可以為實有;若以為實有,乃成世間之福,甚為有限,如來則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方合菩提之果,如來說得福德多者,乃證菩提果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此以即色非色,發明一切法皆不可以為實有。蓋佛示現之色身,雖具足丈六金身,不可以為實有,而說「具足色身」,要知此乃隨情而說。若隨智說,即「非具足色身」,以色即非色故。若隨情智說,「是名具足色身」,以假名詮實體故,雖當體即空,而名相不可偏廢。以此三句,顯出菩提無法,雖如來亦無法可說。


筆記整理

以此三句,顯出菩提無法,雖如來亦無法可說

隨情說

如來說具足色身

佛示現之色身,雖具足丈六金身,不可以為實有

若隨智說

即非具足色身

以色即非色故

隨情智說

是名具足色身

以假名詮實體故,雖當體即空,而名相不可偏廢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佛是一片婆心,不敢多說特別名相,唯以現前聽眾皆能了解為本懷。故只以現前若身若境,而發明之。今以三十二種具足之貴相,隨說隨掃,發明無法,以顯本懷,俾當機等領會相即非相之旨。蓋「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掃去有相也;「是名諸相具足」,是掃去無相也;有無俱掃,方證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本體也。


筆記整理

以三十二種具足之貴相,隨說隨掃,發明無法,以顯本懷,俾當機等領會相即非相之旨

諸相具足,即非具足

掃去有相

有無俱掃,方證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本體

是名諸相具足

掃去無相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前以無色相等法,直顯般若本體;此以無法可說,以顯般若本體。

如來示顯於世,原無實法與人,故說此無說之法、無法之體,俾眾生自復本性。蓋眾生本來是佛,佛譯覺義,眾生本來皆有知覺,故曰本來是佛;既是佛矣,唯以顛倒錯認、背覺合塵,撮地水火風之四大假合為自身相,故曰眾生。又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曰顛倒。須知地水火風,本是變化無常之物,以之為身,當然隨從變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境,對根成識,吸相為影,以之為心,本覺陷於影中,妄成變易生死,當然隨之顛倒。如來切囑當機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勿」者,禁止之辭;夫說法之念,尚且無有,若謂有所說法,豈非謗佛乎!此嚴格顯示無法,所以者何?有所說之法,則聲塵聞於耳根,吸成意識,反與眾生增迷,即成法塵緣影。佛說法旨在破諸迷惑,故曰「無可說」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此約眾生法、非眾生法、非不眾生法,以顯菩提無法。

「慧命須菩提」者,表示已經續佛慧命,凡佛說法,當無疑義。今代眾生發問,謂未來之世,眾生染業愈深,聞是無法之法,能生信心不?佛言:此問錯矣!彼若決定是眾生,當然不信;彼若決定不是眾生,當然不必再信。何以故?若決定是眾生,則不能信佛、學佛,雖信亦是勉強,雖學亦不能成。如狐決不信虎,學虎亦不能成。若決定不是眾生,當然是佛;已竟是佛,何須再信佛、學佛,以彼非眾生非不眾生。是故決定信佛、學佛,當來成佛;且夫眾生者,不過假訂符號而已。彼非眾生非不眾生者,如來說非彼非眾生非不眾生,是名彼非眾生非不眾生,隨說隨掃。一掃非有,二掃非空,以顯不可思議無法之菩提。至此境界,無有一法可憎可愛、可取可捨,只在當人識得。若心若境,無非現量,全體現前,豈有別法可得耶!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重重發明無法,尊者已經領悟,為警聽眾,乃白於佛曰:佛所得菩提之果,為無所得耶?意謂得即無得,無不得耶。佛遂印證:如是如是,乃謂汝已如是悟,我實如是證。又呼尊者曰:我於菩提,不但未曾有得,乃至無有少許之法可得,是名菩提果也。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說無欠無餘,自性平等,即是般若本體。此說無高無下,直示平等,即是般若本體。

所謂是法平等者,換言之,即世間所有無一不平等,是名著提果也。又轉釋之曰: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之觀念,再修事實上濟人利物一切善法,即得菩提也。於是呼尊者,而告以濟人利物之善法亦不可執著,莫忘因緣即空即假即中,事理圓融之止觀。所謂「善法」者,因緣也;「即非善法」者,即空也;「是名善法」者,即假也。此因緣即空、即假、即中之三法,一不可執者,即般若本體也,即菩提無法也。


筆記整理

濟人利物之善法亦不可執著

善法

因緣

此因緣即空、即假、即中之三法,一不可執者,即般若本體也,即菩提無法

即非善法

即空

是名善法

即假

 

 

 

福德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此引事,以顯菩提無法之勝。

所謂「須彌山王」者,以此山為諸山之王,出地皮上有八萬四千由旬,一小由旬尚有四十里之高,則其高大無比可知,譯華言曰「妙高山王」,即地球之北極也。每一地球即有一須彌山,以一地球,名一小世界;以千小世界,名小千世界;以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以千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以小千、中千、大千,三次言之,故名三千大千世界。若使須彌山如此之多,皆為七寶所聚,有人持用布施,其所修之福德,可謂無量矣!若再有人以此般若經,雖少至四句偈,或再少至三句、二句、一句等,果能如法接受修持,對讀背誦,或為他人演說,與前述之施寶福德較之,彼施寶百分,不及此持說一分;即使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皆所不能及。


筆記整理

一地球

一小世界

以小千、中千、大千,三次言之,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一千小世界

小千世界

一千小千世界

中千世界

一千中千世界

大千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