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俗社會中,初入社會的人要結交益友;
在佛教中,初學佛的人要親近「善知識」。
我人立身處世,交友的關系極為重要。
與朋友相處,朋友的言行,對我人的人格、行為,具有「薰習」的作用。
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是以親近良師益友,是極重要的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也是說明擇交的重要。
孔子認為,跟「益者三友」交往有進德輔仁之裨益。
「友直」者,指與言行正直的人為友。
「友諒」者,指與誠實安信的人為友。
「友多聞」指與博學多聞者為友。
唯近墨者黑,若誤交「損者三友」則有損人格。
「友便辟」指與「習於威儀,致飾於外,內無真誠」者為友。
「友善柔」指與擅於諂媚阿諛者為友。
「友便佞」指與巧言善辯卻沒真才實學者為友。
而學佛的人,尤其是初入佛門學佛的人,親近「善知識」較交朋友尤為重要。
何以故呢?
學佛的目的是轉迷成悟、離苦得樂。
如果有「善知識」領入正途,自然可以依法修行,解脫生死大事;
如果遇上「惡知識」領入岐途,那就可能由迷入迷,求樂得苦了。
於此,我們先來探討什麼叫「善知識」。
「善知識」一語,是由梵語〈印度話〉翻譯過來的,其意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而能教人以正道者。此又作「善友」、「勝友」、「善親友」;
反之,教導邪道之人,稱為「惡知識」。
據《大品般若經常啼品》載:
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法及一切種智,而使人歡喜信樂者,稱為「善知識」。
而《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記述,善財童子於求道過程中,曾參訪過五十三位「善知識」。
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能引導眾生捨惡修善者,均可稱為「善知識」。
我相信,每一個學佛的人,莫不希望遇到「善知識」、親近「善知識」。
問題是,如何辨別所遇到的、所親近的,是真正的「善知識」,而不是冒牌的「善知識」。
末法時代,佛魔難辨,有太多的外道邪師,披著佛教的外衣,冒充「善知識」;
有太多的投機取巧之輩,打著佛教的旗號,冒充「善知識」;
有太多模糊儱侗之人,對於佛法義理自己尚認識不清,為沽名釣譽,冒充「善知識」;
有太多的利慾薰心、藉機斂財之輩,販賣如來,冒充「善知識」。
如何在這許多的「善知識」中,辨別真偽邪正,就要靠當事人的智慧了。
事實上,魚目混珠, 邪正難辯,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所以親近「善知識」,不僅是聽其言,且要觀其行。
聽其言,辨別其所說的佛法,是否「了義」 ;
觀其行,要看其是否言行一致,而不是口是心非,別有目的。
「善知識」說佛法,是否了義,
在小乘佛教時代,以是否契合「三法印」來辨別;
而大乘佛教,則以是否契合「一實相印」來印證。
所謂「三法印」,即「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磐寂靜印」。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稱:
「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磐。」
所謂「一實相印」,即印證「善知識」所說之法,凡是契合諸法實相之理者,是了義經;不契合諸法實相之理者,是不了義經,視同魔說。
《三藏法數》卷四日:
「『一實相』者,謂真實之理,無二無別,難諸虛妄之相也。
『印』者信也,蓋如來所說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理,印定其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若有『實相印』,則是佛說,若無『實相印』,則是魔說。」
雖然如此,但是初入佛門學佛的人,根本不了解「三法印」、「一實相印」的義理,所以也就無從辯別印證了。
我們還是從通俗的佛理、及現代社會光怪陸離的現象,來辨別法的邪正,及「善知識」的真偽。
有一位不是冒充的「善知識」 創辦「弘一大師紀念學會」的陳慧劍居士,著有《正法論》一書,其中有一篇《定邪箴十八帖》,來辨別法的邪正。
我現在引用其中一部分文字,來幫助我們認識「善知識」的真偽。
現在列條分述如下:
一、是自立宗派,僭稱某某宗主、某某活佛,以吸收信徒者,不是真「善知識」。
二、凡是以「即刻開悟、一世解脫」為號召,以吸收信徒者,不是真「善知識」。
三、凡是以神通、通靈為號召,以誑惑世人者,不是真「善知識」。
四、凡是以巫術、降神、催眠為號召,以誑惑世人者,不是真「善知識」。
五、凡是以符咒、財星、某某明王為號召,誑稱能使人能立即致富,以吸收信徒者,不是真「善知識」。
六、凡是以奇法異能、神靈顯跡為號召,吸引好奇眾生者,不是真「善知識」。
七、凡是說肉身可以不死,肉體可以飛騰,以長生不死為號召,誑惑世人者,不是真「善知識」。
八、凡是以種種奇異苦行,自我傷殘,妄稱代眾生受苦,以此吸收信眾者,不是真「善知識」。
九、凡是以奇裝異服,神秘傳法為號召,以誑惑信眾者,不是真「善知識」。 十、凡是以「五邪命」(詐現異相、自說功能、佔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附會佛法,吸收信眾者,不是真「善知識」。
偽「善知識」的形式、言行,種種不一,暫舉上述十例為止。
何以說上列言行的人,不是真「善知識」呢?
因為以上種種言行,根本不是佛法。
原來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是十分神聖嚴肅的事,那是「上求下化」(「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眾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薩的一切萬行,皆不出此範圍。 )的菩薩行。菩薩度化,要弘揚正法,不能滲有名聞利養的私欲目的。
至於本身就是外道、披上佛教的外衣散布邪說,或本身不懂佛法,附會佛法而藉機斂財,根本就是詐欺行為,那裏是什麼「善知識」呢?
至於學佛,是以佛陀為榜樣,學習佛陀的言行,依法修持,以求智慧增長,而能證得諸法實相。 那是要踏踏實實,一步一腳印,力行實踐。這其中,沒有捷徑,沒有僥幸,更不能投機取巧。 那決不是憑藉著神通、通靈、符咒、巫術即可達到目的。如果以為這些怪誕不經的行為就是學佛,那是「非因計因」,無寧是緣木求魚。
佛陀,是人格圓滿的聖哲。
我們學佛,要先自做人學起,以圓滿自己的人格為學佛正途。
印光大師說:「欲學佛祖,須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
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有偈子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為真現實。」
決沒有行為邪惡之人可以成佛,
絕沒有利欲薰心之人可以成佛,
絕沒有貪戀五欲六塵之人可以成佛,
也決沒有見解不正、跟著邪師邪見的人走,只想求神通、找捷徑的人可以成佛。
並且,我們如果要親近「善知識」,我們本身就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如果我們本身見解不正,行為邪惡,心中三毒熾燃,我們如何能親近「善知識」呢?所謂「冰炭不同爐,薰蕕不同器。(「薰蕕不同器」釋義, 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個器物裏。喻好和壞不能共處。)」氣味不投,如何能親近得來呢?
出處 《孔子家語•觀思》:
“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
正信的學佛同修,一定希望親近「善知識」,以期在學佛過程中,有一個指路的人。
但在你親近「善知識」時,要放亮你的眼睛,運用你的智慧,看看對方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
引用出處: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dnews&aid=1440885
歡迎瀏覽
阿彌陀佛
【學佛】善知識 部落格: http://857andy520.blogspot.tw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