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湛山倓虛大師著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序
解經有解經之規矩者,正軌也。解經難於澈底,澈底矣而又能盡合正軌,此難之尤難者也。《金剛經》乃出世法中最徹了之經,從來解是經者,奚啻數百家!?求其徹了毫無疑義,已甚難矣!今者湛山倓公晚年有最後講義,其於金剛的旨不惟徹了無餘,而又最合解是經之規矩何者。如來說經體例不一,《金剛經》有《金剛經》之體例,其規矩與他經不同也。夫出世大法,究其奧義,揭其真旨,備具於方等部中,從此真旨大明,奧義盡顯。學者依其中各類門徑,皆能深入,此固最大一階級也。此一級之後, 欲使人直達彼岸,必須不待推尋,不假思索,當前直了,亳無留滯之累,則般若是也。而《金剛經》又乃般若之髓,故解是經者,亦宜不待推尋,不假思索,當前即達,了無遺餘,乃為解此經之正軌也。要之眾生,以有諸根,則頓起妄見,有妄見則有相,有相則有名有法。心著於相,心著於法,是謂之住知。其為心之自造,則相本 非相,法本無法,無相無法,著無可著,從何有住?無相無住,則一切言說,皆空名耳。故自三千大千世界,以至無盡虛空,與夫小乘四果、大乘菩薩、以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云無相無住,則豈復有得失之累哉!?故雖遍度一切眾生,亦空名而已。故是經篇末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倓公之解是經,亦逐層演講耳, 而不待推索,自達彼岸。余慨今世之人,務求自見,解經惟恐不新,存此一念,而經旨已句句隔閡,遂成聖教之大累。今此講義,不惟不求自見,且不欲多引一說, 且不欲自生一解,且不欲自作一語。世方求新,而我只用古德恒言,不擇淺深,信手拈來,皆無迹相,如來大法,澈底圓現。此既為解是經之正軌,而挽救末世頹流,亦足為洪波砥柱也。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中秋任邱劉培極序於北平故都
自序
佛說般若經時,純是發明[1]世界物質與世人知見本具之原理。知見者,人心也;物質者,環境也。此心與境,不即不離,究竟不可思議。本來無始終、無內外、無先後、無生滅,無一異之別,無空有之分。乃心外無境,一心一切心故;境外無心,一境一切境故;大而無外,一大一切大故;小而無內,一小一切小故。大能容小,小亦能容大,隨眾生心,循業發現。此種心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充滿一切處。而一切處,無非心境,此之謂圓理也。而世人不察不信,此□大之造化,乃人人本具之事業,舍此用之無禁、取之不竭之原理。而拘泥於現前六根、六塵、六識之陋習,造諸惡業,受苦無休,淪在業海之中不知出離,反求其值,哀哉!
或問:
「云何無始終?」答曰:「終始相成,如環無端。」任何智人,不能說清從何為始、從何為終,若能指出固定之始終,則始終即非圓理。
「云何無內外?」內外乃對待名詞,如內城在院外,外屋屬宅內,若有定處,即非圓理。
「云何無先後?」先後乃比較名詞,如後後可作前前,若有定名,則非圓理。
「云何無生滅?」生滅乃世人偏計,一切法本來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不滅者、亦復如是。
「云何無一異之別?」以一即是異、異即是一,如一人有四肢百骸之異,而四肢百骸,只一人故;一樹有千枝萬葉,而千枝萬葉,只一樹故,豈可分別孰一孰異?
「云何無空有之分?」以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故。真空即是妙有者,且如人心之知見,視之不得見,聽之不得聞,嗅之非香,嘗之無味,非物可觸,非想可知,故曰真空。然真空非同斷滅,以其有能力故。對於物質,則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覺能知,既非斷滅,故曰妙有。妙有即是真空者,且如植物菊花,有若干種類,其形色妍美,有千奇百異。而奇異之巧妙,從何而有?世人多推之於造物主宰,是誰見共造?又造物主宰,由何而有?則皆無實據。究竟考其實據,皆歸不可思議,故曰妙有。然妙有不能久住,以其性無常故。是由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如是性空,故曰真空。以佛法所說,世法為據,乃謂無空有之分也。以此數端作例,推及世界一切法,莫不如是。如來說法,破世人之迷情者,曰般若也。所謂般若者,即心地明白圓理之謂,果能明白,即無無明。無明者,乃執始終、內外等,以為實有一定,故做諸業。若無無明,即不造業,不造業即不受苦,此如來出世之本懷也。
[筆記整理]
佛說般若經→是為心境本不即不離,究竟不可思議 | |
無始終 | 終始相成,如環無端。任何智人,不能說清從何為始、從何為終,若能指出固定之始終,則始終即非圓理。 |
無內外 | 內外乃對待名詞,如內城在院外,外屋屬宅內,若有定處,即非圓理。 |
無先後 | 先後乃比較名詞,如後後可作前前,若有定名,則非圓理。 |
無生滅 | 生滅乃世人偏計,一切法本來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不滅者、亦復如是。 |
無一異之別 | 以一即是異、異即是一,如一人有四肢百骸之異,而四肢百骸,只一人故;一樹有千枝萬葉,而千枝萬葉,只一樹故,豈可分別孰一孰異? |
無空有之分 | 以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故。 |
此經大旨,唯在離相、無住、無法,乃消滅惑業苦故。
所謂離相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以離相故,成就解脫德,消諸業也。
所謂無住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以無住故,成就般若德,破諸惑也。
所謂無法者,「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又得果無法,得記無法,度生無法,嚴土無法,達我無法,色相言說無法,生佛無法,空有無法,去來無法,一多無法,諸見無法,以無法故,成就法身德,脫諸苦也。
[筆記整理]
此經大旨→唯在離相、無住、無法,乃消滅惑業苦故 | ||||
離相 |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以離相故,成就解脫德,消諸業也 | ||
無住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應生無所住心,以無住故,成就般若德,破諸惑也 | ||
無法 |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 無法 | 得果無法 | 以無法故,成就法身德,脫諸苦也 |
得記無法 | ||||
度生無法 | ||||
嚴土無法 | ||||
達我無法 | ||||
色相言說無法 | ||||
生佛無法 | ||||
空有無法 | ||||
去來無法 | ||||
一多無法 | ||||
諸見無法 |
「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凡經中類是之文,皆是顯此圓理。求解者應善會之,庶不負如來出世之本懷耳。
倓虛二十年來,為學人解說是經凡十餘次,茲舉歷次講稿,約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先之以總說,欲覽者,得此經之大旨。次之以本文,欲覽者,循序而漸進。中間孰為稱引舊說,孰為獨抒己見,不暇一一標明,要之期於求是而已。雖然自以為是,未必是也。尚望海內善知識,有以教之。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倓虛自序
慈悲心 菩薩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