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淨土十疑論》第二疑:捨此求彼疑--往生思想與中道第一義之關係

 先看這一疑的原文:

  問:諸法體空 注,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捨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云:「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出處 此云何通? 

  答: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
  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捨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捨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 」故《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為此《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參:中論
  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 。
  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嗔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在第二疑的討論重點:

1. 萬事萬物本來無生,且體性皆空,相互之間應是沒有差別、平等寂滅的,因此諸佛世界也應是「體空、無生、平等」,不應有所差別。
2. 那淨土法門讓我們捨離現在所處的娑婆世界,而求生西方彌陀淨土,是否是說娑婆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存在著差別,與「體空、無生、平等」之理有所相違?
3. 與經中所說的「心淨故即佛土淨」道理,該如何理解?

智者大師先以「總答」來說明中道實相之義:

1. 破二邊見: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捨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捨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
2. 破斷滅見:又轉計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 」故《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接著於別答中,闡述「不生不滅」的觀念。將「此土」 (娑婆)與「彼土」(淨土)列為「二邊」,均不應執著。

1. 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
2. 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
3. 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4. 為此《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並引用《維摩詰經》,指出釋尊所說的淨土法門,也是方便說法。

1. 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2.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3.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以正、反兩面論述了「心淨與佛土淨」之間的辯證關係,批判執著於「兩邊」為「愚者」 。斥責不明中道、並且指責他人求生淨土者,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

1.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 。
2. 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嗔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