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格友問:人未往生可以安奉神主牌位嗎?安奉會不會對本人有什麼不好的後果或是報應?
關於格友的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要先來了解神主牌位的由來。在 《後漢書》裡有記載說:「丁蘭少傷考妣,刻木像事之如生。」丁蘭被放在廿四孝裡,他原本是個不孝子,平常對母親的態度很惡劣。每天到山上砍柴,都要母親送便當去。但母親早到了他不高興,晚到更不高興,常常不是打,就是罵。有一天,丁蘭看見小羊跪著吃母奶,心裏很受感動,他說:「畜牲吃母奶都跪著吃,母親送 便當給我時,我卻動不動就發脾氣,給母親不好的臉色看。」所以他很懊悔,決定改過自新。就這樣,當他看到母親中午送便當來時,他就趕快丟下了柴刀衝下山,希望對母親悔改認罪;可是,母親看兒子衝下山時,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心裏 想說:「與其被兒子打死了,還不如跳河死了算了。」於是就往路邊的湖裏跳下去了,當丁蘭到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跳湖自盡了;他在那裡哭得死去活來,說:「母親啊,不是這樣的!我這次下來不是要打妳、罵妳,我是良心受了感動,要下來接妳,妳怎麼就這樣跳下去呢?」後來,因為撈不到母親的大體,他就撿了一塊木頭,刻上母親的名字,拿回去跪拜,這就是我們所了解的神主牌位的由來。
在那個時代,並沒有照相技術,丁蘭因為找不到母親的大體,沒有照片可以思念,所以只能找一塊木頭刻上名字來紀念母親,而且把它當作母親來祭拜,到後來神主牌位也成了漢人慎終追遠的孝心表現方式。因此人未往生,是沒有必要安奉神主牌位。
另外,因果報應都是由於個人所造作之業(行),在因緣成熟時而感得果報,是宇宙的實相之理。而「業」的巴利文為「Kamma」(梵文:Karma),包含在五蘊的「行蘊」中。佛陀對於Karma有非常清楚的定義:「It is volition that I call Karma. Having willed, one acts through body, speech and mind. Volition is ‘metal construction, metal activity. Its function is to direct the mind in the sphere of good, bad or neutral activities.’」
所謂的「業」就是意志(思),也就是《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無非是業」。因為有了決意(Volition, 意志, 思),才經由身、口、意發為行動。所以從心的造作、心的活動,就是業的產生,不論善、惡、無記的意念均是。其之所以被歸類在「行蘊」,即使因為此意志(心的造作、心的活動)能指揮心智發動身、口、意的活動,而產生業果,所以身、口、意被稱為「三業」。但這個「業」,是造成生死流轉之因,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為都會造成業因,待這個因成熟之後,又興起新的緣。行為與結果的不斷循環,就是業的循環,在我們不斷的經歷生老病死之流轉時,同時又造了未來的業因。
當我們「看見」了這個宇宙的實相之理,也能以正見真正的相信,那就是能開始踏入修行之路。因為起心動念,舉止動作,無非是業,這是實觀的因果法則。所以修行者的把握當下,就是要善護心念,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能修福的時候,盡力為之,就會得到福業;反之若常作損人之事,一定會常遇到不順。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業」是只要造作了,就會產生其應有的果報。但我等佛弟子應該好好利用此法則,修福增慧,也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修行就是要照顧好自己時時刻刻的心念,如果每一心念都能照顧的好,絕對能利於眾生,這就是修行。證嚴上人說:「『修』就是修身養性,『行』就是端正行為…時時刻刻照顧好我們的心,愛護我們的心,不要讓自己的心出軌」。
感恩師父的分享這麼有意義的由來唷
回覆刪除也就是說
回覆刪除影響一個人最深遠的
是所有前世所造之惡業與所積之福德
以及今生的所作所為
其他的一切不過芝麻蒜皮?
我想在佛家來說應該是這樣沒錯
可是中國人因為一直有著慎終追遠的傳統
使得祖先似乎也可以對活著的後人產生影響
也許這已經成了一種集體意識
才使得祖先始終在華人社會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吧
也就是說
回覆刪除影響一個人最深遠的
是所有前世所造之惡業與所積之福德
以及今生的所作所為
其他的一切不過芝麻蒜皮?
我想在佛家來說應該是這樣沒錯
可是中國人因為一直有著慎終追遠的傳統
使得祖先似乎也可以對活著的後人產生影響
也許這已經成了一種集體意識
才使得祖先始終在華人社會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吧
感恩師父開示
回覆刪除引用回去分享!
阿彌陀佛!
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 這故事憾事已成,為時已晚,孝要及時啊!看得我都掉眼淚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