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誦經之目的與心態

   在印隆所遇到的問題中,常有人問說誦什麼經可以消何種業障?或是希望達成什麼目的?這一類問題實在相當多,所以想與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誦經之目的與心態。

  正信的佛教,乃是教導眾生能轉迷為覺,破除無明而開顯智慧,學習佛(覺者)之精神,要智信不可迷信。例如念阿彌陀佛是效法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精神,利益眾生成就菩提之道;念觀世音菩薩則是要效法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精神,並在面對逆境時能有自在的定力與勇氣(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也名為「施無畏者」)。而經文中的佛言佛行,是引導我們邁向成佛之道的方法與明燈,讓我們能隨佛而行,終成佛道。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佛法,在當時並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而在當佛陀去世以後,由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尊者與五百位大阿羅漢舉行第一次經典結集,由優婆離尊者誦出戒律,阿難尊者誦出法義。阿難尊者為了證明所背誦的經文都是佛陀曾說過的佛法,因此佛經開頭第一句話都是「如是我聞」,表示我是聽佛陀這樣說的,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結集」。

  而雖然佛法經過了結集,但都還是透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歷經時間的久遠,以及地區與語言的不同等因素,佛弟子們開始對佛法就有不同的見解,於是陸續有了第二、第三、第四的結集,但還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所以佛法由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加上各地語言之不同,於傳播的過程中陸續發生了許多誤解和歧見,於是產生了要將佛法記錄下來的想法。但能夠落實這個想法的時間,大約是在佛滅後四百年,才將佛經用文字寫下來,也產生了文字的「經典」。

  由以上簡單的佛經結集與產生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佛經的源流是來自於佛世時,佛陀對弟子們的應病與藥的教法,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要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每一部經典都有其殊勝之處,也是要我們學習的地方。例如念《地藏經》是要學習地藏菩薩的願力,念《法華經》是要學習平等大愛之精神,念《普門品》則是要學習觀世音菩薩拔苦予樂的慈心悲懷,利益眾生!

  佛教不是神道教,不是要我們貪染世俗之欲,而是要讓我們徹底的斷除無明煩惱,認清楚一切流轉生死之因--財色名食...,不再貪著, 真正的出離生死苦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