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格友問印隆,他在做功課時,常常心口不一,雜念妄想紛飛,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這就是為什麼印隆想要研究與實踐《法華三昧懺儀》的發心與動機。因為天台智者大師制此懺之本意,乃是要行者為悟弄引,依事懺調熟身心後,而能趣入圓觀之門。我等眾生無使劫以來,業垢深重,障礙修行,所以一定要真誠的懇切懺悔。智者大師教導除了要以二十五事[1]為遠方便調熟身心外,更要運用禮敬、讚歎、五悔與誦經等三業之禮拜、稱唱、旋繞、誦持及如理作意等,來預先達到消業除障與息心調身等目的。有了這樣前行方便的修持,才能內外一致而無障礙。
而《法華三昧懺儀》是智者大師親證法華三昧後,唯一親自撰述的懺法。此懺法是以「事修」與「理觀」組合而成的一整套修觀儀軌,依於這樣的儀軌,可使行者漸次調熟身心,而趣入天台圓頓止觀的禪觀修持之中,以證得圓教不思議中道實相之理。圓頓止觀乃天台最究竟圓滿的禪觀實踐法門,可惜目前的懺法都將觀行之法去除,只讓懺悔法門徒具形式。因此印隆在完成此研究後,將開始考察古今懺本之版本,透過文獻比對方式,重新整理《法華三昧懺儀》的儀軌內容,並研究分析智者大師觀法之精神,祈能重現《法華三昧懺儀》之精神!也希望能夠讓更多有心修行實踐者,能夠一同得到殊勝之法益!
[1] 《摩訶止觀》卷4,T46, no. 1911, p. 35c18:「二十五法為遠方便。
十種境界為近方便。橫豎該羅十觀具足。成觀行位能發真似。名近方便。今釋遠方便略為五。一具五緣。二呵五欲。三棄五蓋。四調五事。五行五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