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清涼十願

 


第一次知道澄觀大師的「清涼十願」,是十幾年前在念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時候,當時我們的教務長--永本法師,寫了一張給印隆。十幾年後,因為經歷過多次的搬遷,這張墨寶雖然一時找不到,但是其中殊勝的涵義永遠印在心中,今日特別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澄觀大師是華嚴宗的第四祖,十一歲時出家。大歷十一年,澄觀大師登上山西五台山,參訪文殊的靈跡;又往四川峨嵋山,親睹普賢菩薩的聖容,因此豁然大悟。隨即返居五台山大華嚴寺,寺主賢林和尚請澄觀講說《華嚴經》。澄觀經過思考後,認為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文章繁雜,文義又嫌簡約,因此決心重新註釋《華嚴經》,以弘通真義。此心一發,當天夜裡就夢見一個金人站在向陽處朝澄觀招手,他應邀前往,竟被金人所吞。夢醒之後,全身汗流浹背,欣悅不已。澄觀認為金人代表「光明」,自身被金人所吞,自身即為光明,自身也能遍照一切。從此,開始撰述《華嚴經疏》,時為興元元年(七八四)正月,五台山上白雪紛飛,但澄觀卻仍日日執筆不輟。經過四年的歲月,到貞元三年(七八七),完成了六十卷的《華嚴經疏》,大華嚴寺為此特別舉辦千僧供養法會,以資祝禱。貞元十五年,德宗誕辰日,澄觀大師奉召入殿,闡揚華嚴宗旨,德宗感動的說:「以妙法清涼朕心。」因此賜號「清涼國師」。

澄觀大師曾立十誓以勉勵自己,世人稱為「清涼十願」:

一、體不捐沙門之表。
二、心不違如來之制。
三、坐不背法界之性。
四、性不染無礙之境。
五、足不履僧寺之塵。
六、脅不觸居士之榻。
七、目不視非儀之彩。
八、手不釋圓明之珠。
九、舌不味過午之齋。
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澄觀大師自律嚴謹。順宗即位,亦禮之為國師,朝野皆景慕他的高風懿德。憲宗元和五年(八一○),澄觀回答憲宗所問,闡述華嚴法界之義,深得聖意,於是獲憲宗再加封「僧統清涼國師」之號,並擔任國師統。

澄觀被文宗視為祖聖而崇仰,開成四年(八三九)圓寂時,文宗特地為他罷朝三日,以表哀吊,葬在終南山的石室,春秋一百零二,相國裴休為之撰述碑文。澄觀國師身歷九朝,先後為七帝講經,弟子有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等人,其他得法的共有一百多人。著作頗多,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經綱要》三卷、《五蘊觀》、《三聖圓融觀門》等三十多種傳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