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是印隆在84年念佛光山叢林學院時所寫的文章,事隔十多年,已經忘記當初是什麼因緣而寫,但可以知道當時的印隆雖然還是在家身份,已經對戒律很愛要,所以才會選擇這一個主題吧!
最近把它打完字,與大家分享:
--------------------------------------------------------------------
戒律思想的最大功用何在?現法樂居
一、戒律的思想--來自於「業」和「因果」。
二、 戒律的重要性
(一)以戒為師
⒈與佛同等的地位:
⑴見法(即戒)如見佛。
⑵《大般涅槃經》:「汝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與此永抉,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此即便是汝等大師,無有所異……」
卍《五分律》:「波羅提木叉者,以此戒防護諸根,增長善法;於諸善法最為初門故。」(因善方得安樂也)
⒉領導增団的意義:
⑴戒--清淨的行為每和合的作用。
⑵律--「實際生活」的一切:
A. 生活的規律。
B. 生活的禮節。
卍和合的本質與表現的關係( 六和合):
[三根本--見和、利和、]
見和--思想上
利和--經濟上
戒和--律制上
[三業精進與清淨]
語和
身和
意和
⑶和合的僧団:
①佛理想的僧団:原始佛教時代,佛陀及當時哲學家們修行的目的,即是為尋找一種使人民安定和合快樂幸福的方法。
②現世安樂--依法(戒律)而人人有保障。
(二)三學之本: 以戒為首--依戒資定--由定發慧--依慧而斷惑--顯現真理
⒈「四儀無法潤,乃名枯槁眾生」。
◎各種形式的紀律--一個人的高尚有方,是經由各種紀律(如僧団之戒),及平常生活(如打掃、應對…等)而養成。
2. 「趣定之前,萬緣皆閉,發慧之後,一切皆如。」
即持戒 戒的功德
⒊從《金剛經》來看戒與三學對於生活上的關係:
⑴序文--全經的中心思想:
①如來說法的儀式--經「六度」的過程。
②就日常生活起居之間,直顯真心本體。
⑵凡佛弟子,應學佛制,嚴守戒律,切莫放逸。
⑶生活及佛法的實踐。
平常心的生活│六度的融合
有三學的生活│如法的行儀
與佛同的生活│學佛的精進
(三)眾善之緣
戒律二門:
1. 止持--止惡門--諸惡莫作
2. 作持--修善門--眾善奉行
三、 正確的認識戒律,是幫助我們能現法樂居的方法:
(一)何謂正確的認識戒律?
⒈是自動而非制裁。
⒉是信受奉行而非文字教條。
(二)為什麼佛要制戒?
⒈佛制戒是隨犯隨制,而非預說之。 因佛尊重每一個生命,沒有主觀的成見
⒉教導我們,修道貴在發心--「自律」:
⑴能知因果
①戒之功能
a.防範惡因的積極功能--未生惡令不起。
b.終止惡行的對治效用--已生惡令斷。
②「因地倒還因地起」。
③戒之在心。
⑵重在發心--「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心。悲心從願力來,願力從戒德來-- 自動自發的力量
(三)非他律(教):
⒈不以戒為縛│故能不戒而自戒。
⑴自覺力。
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⑶「戒從心生,佛從心出」。
⒉不取著外相:
⑴故不隨外道邪見。
⑵道心進,人心(俗心)退。
(四)佛陀的戒律,是教化,而非束縛。
四、總結--隨時善作,即是戒,即是現法樂居:
(一)行大度的生活。
(二)有三學的生活:平時即要播種,不斷種,精進。
善戒學
善定學
善慧學
卍如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隨時善作。
(三)透過戒律的生活,趣向善菩提道:
⒈如何實踐?受持戒法--實踐人正道--中道的生活(正,即戒法的實踐)
⒉經典之例--「因善護行五法,及行四增上心」。
戒為靜思功德母
善能現世解脫樂
無躁無煩修修容
語默動靜體安然
善行五法益一切
念四增上趣涅盤
平常心來即是道
潤澤四儀有三字
佛佛道同七佛偈
自淨其意現法樂
無戒則正法滅
回覆刪除無戒則無正法
以戒為師
正法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