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整理上星期藍吉富老師的<成佛之道>筆記時,想到上課的一段小插曲,已經忘記是什麼因緣而提到「尼姑」這個詞彙了,因為班上連印隆共有二位比丘尼,老師就問我們對於「尼姑」這個詞彙的看法。
先是由另一位比丘尼學長回答,她說會感覺到怪怪的;而印隆的回答是,因為「尼姑」這個詞彙的由來是有原因的,基本上並不會太在意(各位可以看之前印隆的一次有趣經歷: 尼姑?比丘尼?師父!)
因為歷史背景的關係,大家通常用和尚與尼姑來稱呼佛教出家的男女二眾,其實除了「尼姑」這個字最好不要隨便使用外,「和尚」也不要輕易使用,請看下列的說明:
一、由來:和尚一詞,純由於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于闐國則稱和社或和闍(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南海寄歸內法傳》及《祕藏記本》)。
二、非佛教的專有名詞: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雜阿含經》卷九第二五三、二五五經等)。可見和尚一詞,並非佛教的專有名詞。
三、於佛教稱呼的根據:佛教的律藏,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Upudhynya),「和闍」一詞就是根據這個而來。而「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1],所以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於流俗的訛誤。
四、資格:依照「鄔波馱耶」的原意,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比丘尼戒十二年),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後,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這既不同於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於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
五、通稱出家男女長老: 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比丘尼戒十二年),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並嚴持戒律者,出家男眾長老方可稱為「和上」,而出家女眾長老稱為「和上尼」。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作沙彌(女眾為沙彌尼,另外年滿十八可受式叉摩那戒成為式叉摩那尼)。在通過資格考驗(年滿二十歲,並符合規定的受戒資格),受了具足戒後,男眾稱為比丘[2],女眾稱為比丘尼,這時才可以算是得入僧綸,成為一個正式的出家人。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後,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做師,稱為軌範師,梵語叫作阿闍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誦;到了十年之後,可做親教師;到了二十年之後,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以印隆個人的經驗,發現會稱呼女眾出家人為「尼姑」,大概有二類:
一、不懂的:因為歷史背景的因素,許多人都以為這樣的稱呼是正確的,連一些應該是字彙運用最豐富的記者也是如此運用。所以這真的是不懂,不需要在上面分別作意。如果有適當因緣,可以告訴他們這方面的知識就好。
二、 故意的:印隆就有認識的男眾「大法師」,他若尊重或對女眾出家人有所需要幫助時,他就會稱一聲法師、比丘尼;但是如果是其他人,他就用「尼姑」二字來藐視之,這樣的男眾大法師,印隆就遇過幾個。不過這也不需要在意,因為他們自己本身就是佛弟子,甚至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更應該知道比丘尼也是僧寶。尊重一切三寶,這是在愛護自己的法身慧命。如果還有男相女相的優劣差別,對於住持三寶無法生起尊重與恭敬心,則被傷害的是他自己,被稱呼的人只要不動念、不作意,是不會有任何影響的。
印隆看過幾位真的很有德行的比丘,本身德才均備,但從不敢稱呼自己是和尚,甚至於「法師」二字都不敢用!像 惠敏法師,他就是一位這樣謙虛的人。上個月在法鼓的國際學術會議中,他的座位牌居然是用「惠敏比丘」,其他的出家眾都是用「Ven.」,也就是法師之意。以 惠敏法師出家僧臘與戒臘(1979年),還有他的學經歷,對佛教的貢獻,以及他的戒律的持守,用「大和上」來稱呼都是名符其實的,但是他卻連法師這個詞彙都不用,只用比丘。
聖嚴師父有寫一篇文章:和尚、尼姑、居士是什麼?(http://blog.roodo.com/famscl/archives/1098772.htm),大家可以參考,是出於<正信的佛教>一書。
民視都用這個名詞,聽了很不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