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彌陀寺記

 因為最近嘉義市政府要作市志,其中也要將彌陀禪寺收錄進去,末學有幸可以被指派整理此份文章,謹在格上與大家分享。

 

彌陀禪寺

   彌陀禪寺,原主祀阿彌陀佛,現在主祀釋迦牟尼佛,位於嘉義市東區短竹里一號,(伍)寺登字第○五八號,負責人為如哲尼法師,有參加社團法人嘉義市佛教會為團體會員,現為一純女眾清修道場。前臨八掌溪,視野廣闊,環境幽靜恬雅,暮鼓晨鐘,梵音繚繞,禮佛誦經之聲,令人滌盡俗念,因此「彌陀晨鐘」享有嘉義八景之一的美譽。遠近香客遊客,除入寺參訪禮拜外,駐足溪畔,眺望湖光山色,引人清淨寡欲、超然滌塵之心,滿載諸多啟示而歸矣。石萬壽教授曾撰文曰:「寺前臨八掌溪,綠水瀠洄,門對三峰,高山仰止,寄情山水,嘯傲煙霞,晨鐘破曉,驚醒夢幻,是以彌陀晨鐘,為嘉義來新八景之列。」

  彌陀禪寺為一古剎,建於清乾隆17年(1752) ,距今已二百餘年。屋宇為金黃色琉璃瓦,寺容巍然壯麗,於外山門旁,有一座乾隆三十八年(1773)所立之古碑「彌陀寺記」,詳實記載本寺創立緣由:

  『諸邑城南數里許,有柴頭港等十七庄,素稱沃土而水勢 遠,民以灌溉為艱。前邑侯周公鍾瑄,為民開鑿,引水築陂,灌溉之利,甲於一邑。緣陂而上,有溪紆回,山明水秀。縈帶糾紛者,八獎溪也。公開陂時,徘徊選勝,思欲建寺其間。未幾秩滿榮歸,不暇卜築。乾隆壬申歲(1752),有僧苑藏者,漳州平和人也,修行沙門,卓錫于此,開山募建。中祀三寶,佛像肅焉,旁結緇廬,清幽可愛。……念臺地濱海,風雨剝削,易為傾圮。予(周大本)壬辰歲(1772),公餘禮佛,見其頹毀堪虞,因謂僧曰:「佛法無邊,化乎有緣,今雖黃金布地,奈乏其人,顧以清淨之場,可令其苔塵滿座乎!?予願捐俸為倡,諭令苑藏謁城中紳士隨願布施,以圖修葺。庶幾花宮壯麗,映旭日之光輝;蘭若莊嚴,傳智燈之長焰。」……知諸羅縣市周大本撰,乾隆癸巳年桐月穀旦立。』

   在「彌陀寺記」中提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諸羅知縣周鐘瑄修築諸羅山大圳時,「思欲建寺其間,未幾秩滿榮歸,不暇卜築」,原擬在今彌陀寺址興建寺院,惜任期屆滿,無暇修築。到乾隆17年(1752),有位來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之僧侶,名為苑藏,來到諸羅化緣,結廬於此,後於今彌陀寺址開山募建寺院,奉祀阿彌陀佛等三寶佛像,其正殿供奉彌陀佛塑金佛像,並以玄奘大師及開山祖師陪祀左右。乾隆三十七年(1772)當時的諸羅知縣周大本於禮佛時見到彌陀寺頹毀,乃捐獻薪俸,倡導修建重築本寺。編撰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續修台灣府志》記載「彌陀寺,在諸羅縣城南三里大陂上,乾隆二十三年建。」由「碑文」及「府志」可證明,早在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三年間(1752-1758),彌陀寺已經興建完成,乾隆三十七年修建一次,道光年間(1821-1850),由諸羅山大圳所灌溉的柴頭港堡內二十八庄民,協同獻金,重興寺容,嗣由嘉義知縣曾大木,鳩募鉅金,倡修一次。

   彌陀禪寺東側為名列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的嘉義八掌溪義渡口,約二百年前曾經是嘉義縣山區民眾和諸羅城進行經濟交流的主要孔道,爾後因時局變遷加上八掌溪淤塞,繼而建立吊橋,義渡口走入沒落的歷史中,如今留存義渡碑供後世子孫追念先民艱辛奮鬥的歷程,義渡不僅在交通方面方便行旅,它更具有更積極的商業貿易意義,它加強了貨物的流通,提升了商旅的行動效率,更促進了經濟的進步與發展,嘉義的義渡也體現了這一層意義,於渡口旁的嘉義彌陀禪寺,曾是來往商旅精神的寄託所在。。

  彌陀禪寺西側有座義民塔,此塔建于昭和十三年(1938),塔中奉祀昭忠義民公五百又三人。因明清年間,諸羅城為府治北方重鎮,也為兵家必爭之地,而嘉義人重俠義,每逢變亂,必誓死固城保民,此義民塔所供奉之靈骨係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役、道光十二年張丙之亂及同治元年戴萬生之役,為嘉義市守城的殉難兵民,原分別祀於十九公廟、五百三公祠及昭忠祠,因日治末期市尹推行寺廟廢合措施時廢去,而於昭和十五年(1940)移至此集中祭祀,令人引發無限思古之幽情。

  於寺內文殊殿中,另有一碑「重建彌陀寺記」,記載本寺修建緣由:

 ……至民國前丙午歲二月,遭罹震害,主持義敏與林玉崑、黃有章兩位,力圖倡修。及民國辛巳年,震災較大,廟基又被溪流沖崩丈餘,時適有道將圳,擁護會諸人鑑及殿宇無存,民生有害,爰集市上名流暨鄉里業佃,共商再建,換基移址,擇於民國三十一年壬午桐月興工,越三年,乙酉端月始克告成正殿、偏廂、知客室、納骨塔。碁市星羅,誠名勝區,真清靜地。……

   日治時代,彌陀禪寺因年久失修,甚為荒廢。迄至民國二年,大崗山義敏和尚來寺予以重建,由山仔頂區長林玉崑、黃有章、陳烏番、薛果堂等人出面發起,募集了獻金二千圓,而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著手進行改建,並於大正四年完工(1915)一月竣工完成。於日治時代,彌陀禪寺主祀阿彌陀佛。主要祭典有二月十九日、四月八日、六月十九日、七月十三日、十一月十七日。財產有田一甲六七二五,旱田一甲三七○一,原野二甲八二九六,寺廟基地○甲○八三六。信徒約三萬人。

   大正五年(1916)開雲姑接任住持持續進行改建工作,昭和十六年(1941)永馨尼法師接任住持,昭和17年時(1942)因地震再度蒙受損害,殲敗不堪,乃向十方鳩金,由嘉義士紳梅獅發起募款,李振聲獻金四千圓標購王爺宮所拆下的建材,重建大殿,同年增築靈隱塔,於昭和二十年(1945)完工。日治末期,寺內住眾自耕菜園維持生活,不足則由油香收入以及管理人負責布施。管理人永馨尼法師,嘉義縣人。住眾如平法師,安徽省人,閩南佛學院畢業,常住寺內,每晚弘法講經。

   戰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增建講堂一座。民國四十八年,永馨尼法師圓寂,其賢徒開智尼法師承傳衣鉢,並於民國五十一年新築內山門。民國五十八年,如哲、圓哲二位尼法師晉山共同擔任住持。民國六十二年農曆四月,將舊殿、廳舍全部拆除重新建築,承嘉市林水杉供献琉璃瓦,又高雄市黃滄海及林金焜捐助立屋鋼筋,董海樹與孫靜源等則捐献所需水泥,黃俊傑供献外山門所需費用,加以善信解囊相贈。重修大殿,巍峨堂皇,為三層式宮殿式建築;新建外山門,宏偉莊嚴;兩廡二層廳舍、寮房、禪房、鐘鼓樓,精工細琢,穩重肅穆,歷時十年興建完成。如哲、圓哲二位尼法師在興建過程中,殫精竭慮,不畏艱辛,讓彌陀禪寺此二百多年古剎,在頹廢中,自如哲、圓哲二位尼法師振興矣!

  民國七十六年初,重建一座高五層的「靈隱塔」,氣勢雄偉,可稱台灣寺院少數名塔之一。同年九月創辦「寶華佛學院」,敦請宏印法師為院長,慧嶽和尚為導師,成功辦完三年的佛學院教育。二位住持尼法師於建寺告一段落之後,再發宏願,創辦佛學院,造就僧才,為佛教立千秋不朽之事業,令人敬佩。

   彌陀禪寺現今大殿一樓為大雄寶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及迦葉、阿難兩尊者,殿口對聯為白聖長老親題之「彌陀宇宙三藏能清恆沙劫,陀羅威儀十方咸仰淨土尊」。東側殿供奉十八羅漢尊者,西側殿供奉地藏菩薩及目蓮尊者。二樓為彌陀寶殿,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殿口對聯為道安長老親題之「彌論十方心行處滅言難道,陀超班際念淨時空悟通消」。

  彌陀禪寺現任管理人如哲尼法師,民國二十年出生於台中縣,民國三十六年依新竹壹同寺玄深尼法師出家,民國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於新竹女眾佛學院完成佛學教育,民國五十八年晉山接任彌陀寺住持。圓哲尼法師,民國二十年出生於嘉義縣,民國三十五年依台南縣大仙寺心化尼法師出家,民國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於新竹女眾佛學院完成佛學教育,民國五十八年一月與如哲法師共同晉山接任彌陀寺住持。道俊尼法師,民國二十九年出生於嘉義市,民國四十六年禮台中佛教會館達和尼法師出家,受業於台中佛教會館佛學院。民國七十二年任彌陀禪寺監院,並當選嘉義市佛教支會理事長,七十五年又連選連任,同年又榮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宏印法師,民國二十九年出生於高雄縣,民國五十五年出家於台北縣樹林吉祥寺,民國六十一年於台北市慧日講堂研習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民國七十六年九月擔任彌陀寺「寶華佛學院」院長。

  彌陀禪寺師承苗栗大湖法雲寺及高雄大崗山超峰寺兩大法脈,主要法會有農曆正月的春節祈安法會,七月十三日與十一月十七日春秋兩季法會;次要法會有四月八日佛誕節,三次觀音法會,以及每月第三個星期日舉辦水懺法會。每月底舉辦「寺眾會議」,檢討各項寺務執行情形。平常也隨緣舉辦講經、救濟等宏法與慈善事業。主要經費來源為法會隨喜收入。本寺與本市及其他縣市信徒,有各種宗教性的互相聯繫,彌陀禪寺未來展望推廣弘法事業,淨化人心,護持佛法,利益眾生,永續發展近三百年的「叢林寺院」。

 

〔嘉義八景之一的彌陀晨鐘標誌〕

 

〔鼓樓〕

 

〔鐘樓〕

 

〔內山門--從大殿正前方看的景色〕

 

〔大殿一隅與西單〕

 

〔大殿--一樓為大雄寶殿,二為為彌陀寶殿〕

 

〔從外山門看出去之景色〕

 

〔宏偉之外山門〕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