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坦然面對


  以前在研究所時,有次陳英善教授突然問大家:「有很多修行人生病,大家有思考過原因嗎?」當年只是覺得,生病是眾生之所常見,但也把老師的這個問題記在心上。尤其當自己罹患罕見重症,加上也遇到幾位實修者罹病,更讓印隆關注與思考此問題。

  蓮池大師云:病者眾生之良藥,因為有形之身不能無病,但眾生於無病時容易嬉怡放逸,唯於病苦逼身時,始知四大非實、人命無常,有此悔悟與覺照之機緣,成就精進修道。[1]


  夢參老和尚開示,修行者之所以會遇到病障或磨難,這是因為原本業障是慢慢來報,但因為修行得力、乃至要成道了,這樣的功力,讓無量劫來造的業提早現前。因此若能突破,除了能得道,也是消滅業障了。而如果念念之中、在危難當中,都能憶念佛菩薩,那困難很快就消失。

  所以修道人一定要認識到這點,待一切障緣都衝過去了,把這段魔障一過,前面就是光明,真正的福德智慧就現前,修行就能夠更進一步了!

  聖嚴法師說:「所謂『比丘常帶三分病,是助道因緣。』在修行人看來,病苦是幫助道心增長的逆增上緣,重病更可能是悟道的因緣。因為在親身經歷病痛的折磨之後,才能體會到救苦救難的菩薩精神;人在病中,正可以觀照生命的脆弱與無常,接受病痛折磨,唯有以坦然的心情面對因緣果報。」

  證嚴法師說:佛教的修養最主要是在培養勇氣,以一分坦然的胸懷及因果觀,勇於接受隨身顯現的業報。如果業報未了,是走不了的,何況吃苦便是了苦,痛過一次就是消了一次業,所以要歡喜接受。一天的痛苦過去,即消去一天的業障,心境要常保持安詳。

  林建德教授在〈消業與受苦〉一文中,提出「受報的同時即在消業」,學佛認真修行,其考驗卻特別多,是好比一杯摻含諸多雜質的水,長期在混動中不覺其污濁,然靜放一時後,沈積的雜質顆粒一一濾出,清晰可見。

而「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該還的債還是要還,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因此,當業障現前時,反要比一般人更加精進修行,使得重罪輕受,降低受苦程度。《摩訶止觀》云「業欲謝故病」,[2]即是此理。

  《十住毘婆沙論》提到,若有業報應墮此三惡道受者,「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3]因為若依業力而墮入惡道,不知何時才能出離?何時才能離八難而聞法修行?可以深知聞法修行的可貴。

   十多年前有次至慈院回診時,在等候區,有一中年菩薩對印隆說:「你那麼年輕,怎麼會生病坐輪椅呢?」印隆就回答他:「疾病與無常是不分年輕或年老的!因此,當把握時光修行啊!」

  夢參老和尚曾說:「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多為別人忙」,此真是道盡了許多人的心聲!若身體還強健年輕,不要認為還有很長的未來,而給自己找理由懈。一失人身,接下來會去那裡,真的是誰也不知道!現今已有福德因緣聽聞佛法,怎能不提起正念勇猛精進呢?

 

        真心修行會加速業障消失 夢參老和尚

        證嚴法師對病苦的問答

        消業與受苦(林建德教授

        樂觀積極的面對「病」-出院滿月

        病苦增上道念

        業欲謝故病


 



[1] 《竹窗隨筆》〈病者眾生之良藥〉:「世人以病為苦,而先德云:病者眾生之良藥。夫藥與病反,奈何以病為藥?蓋有形之身,不能無病,此理勢所必然。而無病之時,嬉怡放逸,誰覺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實,人命無常,則悔悟之一機,而修進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每病發悔悟,增修進,由是信良藥之語,其真至言哉!」

[2] 《摩訶止觀》卷8:「業病者:或專是先世業;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業力成病,還約五根知有所犯: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飲酒罪業是心口病,婬罪業是腎耳病,妄語罪業是脾舌病,若盜罪業是肺鼻病;毀五戒業,則有五藏五根病起,業謝乃差。若今生持戒,亦動業成病,故云:『若有重罪,頭痛得除,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此是業欲謝故病也。」CBETA, T46, No. 1911, p. 107c18-c25

[3]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五〈除業品〉第十:於三惡道中,若應受業報,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CBETA, T26no. 1521p. 45a23-a29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五〈除業品〉第十:若我行業,應於此三惡道受者,願令是罪此身現受。若後身受,莫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CBETA, T26no. 1521p. 45b11-b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