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台灣的照顧父母與分家產之事,有些是因為家產分給兒子,但是由女兒照顧老後生活,所以會引起紛爭。就很好奇其他國家的處理方式?因此詢問了外籍看護Wita,想了解印尼的做法。
Wita的家鄉位於印尼中爪哇,若與首都雅加達相比,算是鄉下(但不是偏鄉)。當地感覺有點「重女輕男」,因為兒子結婚後是到女方家住,而且要買很多東西給女方(好像嫁妝);女兒結婚就要負責婚宴的錢。而Wita買店面後,是登記在女兒名下,蓋的房子以後也是留給她女兒,因為女兒將來結婚也是跟她住的。不過她也有存錢買一塊土地給兒子,但她就不負擔兒子蓋房子的事。
Wita的外公有五女一男,最後是由Wita的媽媽養老送終,因為她媽媽和她都有出國工作,經濟情況比較好。其他的阿姨與舅舅的經濟情況較差,但也會來探望爸爸,只是窮得連交通工具也沒有,只能步行,有的走2小時、有的要走5小時。
印尼人(爪哇)若死亡後,會由居住處的孩子負責喪葬事宜,其他家人與鄰居也會來幫忙。伊斯蘭教是一天就要下葬,祭拜則是剛開始一週的每天都要拜拜;然後是於死亡四十天、一年與兩年時,家族與親朋都會來誦《可蘭經》。當然,他們是沒有牌位的。
漢地(台灣、中國、日本、韓國)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家族的傳承以兒子為主,死後的祭拜也是,家祠多由長男長孫管理,所以特別注重男性,家產也是主要留給兒子,乃至有長孫多一份之說。不過近年來因為家庭結構變化,加上法律有「特留分」之保障,新的一代觀念可能會逐漸改變。
關於家產,以佛教的觀點來看,不必去爭取,因為財富不是爭來的,若費盡心思強奪豪取,貪心最終只是使得福報用盡;若有祖產,也是曾經結下的因緣。而我們此生的受用,都是來自我們過去所積聚的資糧,該是你的一定會有,不該是你的也會用各種情況消失。資糧是從廣造眾善、廣行善法而來,而慈悲心、柔軟心、布施心,才會真的成就福德因緣。
印隆的俗家,因為父母早逝,所以為他們在寺裡供奉了牌位。雖然也曾經有設立公媽牌(神主牌),但因為弟弟不祭拜,所以都收在袋子裡;於他往生時,就把牌位收回燒掉。而至今印隆仍是每天迴向,不只是迴向這一世的父母親眷,乃至於無量劫以來的父母親眷乃至一切眾生,我都希望令其離苦得安樂!
◎ 20161009-為俗家母親那裡的歷代祖先供奉牌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