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Ⅴ:佛教文明經典


  一開始看到書名時,原本沒有很大興趣;但看到作者是蔡耀明教授(心傳法師),立馬就請來看了,果然是一本好書!

   蔡耀明教授(心傳法師)在〈導言中,說明為何要做這一本「佛教典籍選譯」,大致有三大理由:首先是興趣,其次是目的,第三是貢獻。而希望本書的用途有二:其一,做為大專院校或佛學院所開設的佛典課程的教材;其二,做為有興趣的讀者平時閱覽或參考的讀物。

   佛教典籍浩瀚廣大,蔡耀明教授(心傳法師)編選的指導原則為何?大致可分成三方面:首先是選取,其次是編譯,第三是使用。本書需要足夠的廣度、足夠的代表性、照顧基礎性、富於啟發性。佛典浩瀚,且本書的選輯是要讓眾人來使用的,因此選取的佛典要有示廣大的包容性,不至於淪為選譯者個人的偏執,將佛典眾多不同的類別或具有不同的特色,盡可能涵括在內。

   蔡耀明教授(心傳法師)所選譯的幾部經典,都很具代表意義,也可以看到其深厚的學術功力。如般若經典系列的《大般若經》〈第二會〉(《大品般若經》)、〈第四會〉(《小品般若經》)、〈第九會〉(《金剛般若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又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認為又可稱為〈講說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之神變化現的普門品〉。所謂之所以稱為普門,其淋漓盡致的表現,則為神變化現:「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p.58b)[1]

中,蔡耀明教授(心傳法師)說明本文以長期從事佛教典籍的翻譯與哲學教學為背景,提倡哲學素養應可做為佛教典籍翻譯的一項優勢條件,可發揮重大的功用。在法師已善於運用多種語言下,這一點的確讓本書呈現另一面相優勢。

而傳承佛法的語言與記載佛法的文字,由口授而書寫的變化,使用的語言與文字在歷史長期的變化,是益發豐富與複雜。也牽連當時當地文化等影響。[2]蔡耀明教授(心傳法師)認為,佛教典籍的數目,其實已經相當龐大,如果當代有人想從事佛教典籍的翻譯與出版,事前的適當規劃應該是很有必要的。翻譯之價值,優先取決於翻譯之願景、特色、品質與公共需求;如果看不出所要進行工作的價值,就應深加考慮是否有必要去翻譯及出版。

  而很重要的:佛教典籍的精髓,在於透過專精的修行與實證,再藉由語詞言說,而開示之修行的內涵、洞察的理解、超脫的知見與證悟的境界。所以在書末的結論,蔡耀明教授(心傳法師)提醒要顯發當代佛教典籍翻譯的價值,應該避免廉價地拿當代西方流行的用詞或觀念去套用或格義,並且還可加強哲學素養,將佛教典籍所裝載的概念、條理、生命內涵、修行品質,適切地翻譯出來。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佛教文明經典

 



[1] samanta-mukha-parivartam nāmĀvalokitesvarasya bodhisattvasya vikurvana-prātihāryam. ”(p.514)

[2] 目前傳世的佛教經典,不論使用哪一套語言在記載,包括巴利語(Pali)、梵文、古漢文、藏文、犍陀羅語(Gandhārī)、西夏文(Tangut language)、蒙文、滿文,背後幾乎都曾歷經各自語言的興衰史與文本輾轉傳譯的刻痕。至於當前乃至未來的佛教典籍翻譯,其實都不是第一次發生的事情,而是源遠流長的眾多語言的流變史與眾多文本的傳譯史交織的江河水浮面的一些浪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