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密妙清淨心地平(2022結夏安居課程心得)


   今日課程,研修《維摩詰經》的第一品〈佛國品〉末與第二品〈方便品〉。授課法師整堂課程都很精彩,其中說到「仁者,心有高下,因此所見的依報有高下不平。」此讓印隆想起了「持地菩薩」。在《楞嚴經》中,持地菩薩自述的修行證道因緣,當 毘舍如來對 持地菩薩說︰「當平心地,則世界一切皆平」,持地菩薩心地赫然開通,立即悟道。

   若了知世間一切事相,皆因內心分別取捨,才有平與不平的差別相。所以 毘舍如來教導,若心地能平,則世界間所有地皆會平,[1]這就是「心淨則國土淨!」欲平大地,先平心地,心平則對外境將起不了煩惱,心若能平,則世界地盡平。

  接著進入第二品〈方便品〉,維摩詰居士出現說法──方丈出位。於此品中,用「生病」做方便,開啟教化因緣。

  授課法師在詮釋 維摩詰居士的「行益方便」為三業之密,讓印隆想到 智者大師說明「方便為秘妙」。《法華文句》云:「方者祕也,便者妙也。……故以祕釋方,以妙釋便,正是今品之意,故言「方便品」也。」

  「密」是不展現出來,無造作、無汙染、心清淨,能真正度化。並將「密」配合經典分為三業「心密、身密、口密」。其中在說明「身密」時,授課法師以 智者大師的詮釋:「雖復染衣.心猶未染四教大法.雖是沙門.名為白衣。」說明這是密譏出家,砥礪出家者,要身出家也心出家。「但令染心.立沙門行.即不思議淨土因。」此是密勸在家,鼓勵在家人,對於佛因佛果也是可以修持,身分並不會影響修持。

  而「口密」內容較長,等下一堂課的法緣,很是期待!


  最後授課法師講了一個精采典故,原來天台宗祖庭──瓦官寺,[2]與維摩詰居士也有甚深因緣,智者大師曾於陳光大元年(567)至太建七年(575)居於瓦官寺,並在此創宏禪法。在《歷代名畫記》的記載,六朝畫家顧愷之,以維摩詰居士圖,募得百萬鉅款而建成瓦官寺。畫成而光彩耀目數日,只可惜因為唐武宗滅佛,畫卷不知去向,但成就天台妙法之因緣:

曾於瓦棺寺北小殿畫維摩詰,畫訖,光彩耀目數日。《京師寺記》云:興寧中,瓦棺寺初置,僧眾設會,請朝賢鳴剎注疏,其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既至長康,直打剎注百萬。長康素貧,眾以為大言。後寺眾請勾疏,長康曰:「宜備一壁」。遂閉戶往來一月餘日,所畫維摩詰一軀,工畢,將欲點眸子,乃謂寺僧曰:「第一日觀者請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及開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

宋徽宗時代的大理國維摩詰會圖

 
《晚笑堂畫傳》顧虎頭畫像

宋 《維摩詰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 《楞嚴經》:「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樑,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毘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侍佛,毘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花。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2] 瓦官寺又稱瓦棺寺,始建於東晉興寧二年(364),因廟址原為官府管理陶業之處而得名。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因傳有異鳥飛臨,被官府認定為鳳凰棲息之寶地,故置鳳凰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